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走南闯北福清哥 >> 正文

记“中国十大杰出书画家”王渊菊先生

2013-04-16 10:04:50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记者 陈仁杰

振迅天真若有神

——记“中国十大杰出书画家”王渊菊先生

复件 DSC06596_调整大小.jpg

  王渊菊:世界教科文卫组织首席艺术家、联合国国际文化艺术总署理事、中国书画院和中国八一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文化艺术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台北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兼终身客座教授、日本国艺术书道院客座教授;他的名字与沈鹏、黄永玉、韩美林、莫言、张艺谋等大师级的艺术家们并列在一起,并驾齐驱;他当选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艺术人物”,并获得2011年度“中国十大杰出书画家”荣誉称号。有关他的艺术生涯和成就,CCTV、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文化报、中国书画报以及香港、澳门、加拿大、新加坡、北美、菲律宾等境内外近百家媒体,都曾做过专题报道;他的传略和作品入编国家人事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艺术研究院、人民日报社、人民画报社等编辑出版的数十部典籍……

  (一)

  王渊菊,字潜观,别署笔耘轩主,现居住在福清市东门富丽华花园。

  1945年12月,王渊菊出生在沙埔江夏村一贫民家庭。王渊菊的少儿及初中时代是在故乡度过的,直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躲避饥荒,全家迁往南平开荒种地。高中毕业后,他先后在南平、邵武一带当过工人、教师、记者与国家干部,直至1993年退休,在闽西北地区他度过33年的光阴岁月。

  少年时期的王渊菊酷爱书法艺术,但苦于家庭贫穷买不起笔、墨、纸,从小他就喜欢白天在沙土上划划写写,夜晚读帖。小时候的他,只是学文字书写结构,对汉字的点、横、竖、撇、捺以及如何藏笔露峰,熟记于心。那时,他只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写一手的工整的字。

  王渊菊说,他自幼喜爱书法,是源自于小时曾到过灵石山,看到石壁上刻着比他个头要大上好几倍的“福”字,那时,他只是感到很惊奇:“写这‘福’字,得用多大的笔啊!”他几乎问遍了所有的人,但没有人能告诉他这世间上这么大的笔在哪?只有他的启蒙老师告诉过他:“这么大的笔,有!马良神笔!”从此,幼小的他每天憧憬着将来也有一支属于自己的“马良神笔”,写出天底下最好的毛笔字!为了此,暗地里,他比同龄的少儿朋友付出不知多少倍的努力,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扎实的根底。

  (二)

  年轻时代的王渊菊曾在《闽北日报》社从事新闻采写工作。在6年的记者生涯中,他经常深入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体验民间疾苦和劳动艰辛,写出大量贴近民间、贴近百姓的好新闻。在这一时期,王渊菊接触了闽西北山区农民家中许许多多的古碑名帖,许多摩崖石刻上的书法,更是让王渊菊沉醉其间而流连忘返,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所折服。6年的记者生活,让王渊菊拓宽了视野和眼界,也为他后来的书法创作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王渊菊到邵武化肥厂工作。那时的王渊菊不仅长得十分的帅气,而且他的人生道路铺满鲜花,但豆蔻年华的他怎么也没想到, 1972年7月的一场意外工伤,几乎把他的一生全给毁了。与死神擦肩而过,死里逃生的王渊菊落下了腰椎损伤和行动不便的后遗症,他跌入了深渊。

  一天,王渊菊阅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文中的“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段话,给王渊菊以心灵上强烈的震撼,由此他产生了与逆境抗争的巨大勇气。

  他想到司马迁遭腐刑尚能完成《史记》,这世间还有什么困境而不能冲出呢?也许,自己的不幸还真的应了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想到此,王渊菊立志以儒学立身,重塑一个“我”,他重新提起了笔,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与百折不挠的意志,用自己手中的这支笔,书写最美丽的人生画卷。[!--empirenews.page--]

复件 楷书1_调整大小.jpg

  (三)

  为了实现梦想,从困境中走出的王渊菊把大部分的时间用于读百家名帖上。因为“无师”,所以他师承百家名帖,所有的名帖被他读得滚瓜烂熟,熟记于心。手握不了笔,他就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写划划,掌握不同字体的书写要领与技巧。晚上躺在床上,脑海里浮现的依然是名帖上的字,即便在睡梦中,梦见的还是名家名帖。有时突然感悟出某个字体的如何写法,从梦中醒来,立即书写,有时一写就是几个小时,直写得浑身大汗淋漓、瘫倒为止。

  王渊菊十分重视临帖,一部《兰亭序》,他至少临帖百遍。那期间,在王渊菊的书房里,到处都堆满了书写稿,他的勤劳令许多人为之佩服与惊叹。也正是这个时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与创作,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渊菊十分喜爱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他推崇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喜爱赵孟頫、褚遂良、欧阳询、张旭四大名家的传世之作,尤其崇拜欧阳询的“楷体”,率更的作品对王渊菊后来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渊菊的治学精神不仅严谨,而且极其认真,他对每件书法作品创作都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无论是小品或是长篇巨作,创作前都经过反复构思,做到意在书先,创作时,哪怕是一个字或在章法布局中出现一丁点小小的失误,即便是长篇巨作,都毫无犹豫地作废重写。

  为了写好一幅作品,王渊菊从不轻易下笔,在创作前总是提前对作品的布局、结构进行反复推敲。有时,写长篇巨作,他总是彻夜背诵原著,吃透原著的精神,彻夜思考如何下笔,对作品画面及每一个字都进行认真布局,只有在实现“胸中自有百万雄兵”后,才奋笔挥毫、一气呵成。像《正气歌》、《滕王阁序》、《千字文》、《赤壁赋》、《归去来兮》等篇幅如此浩瀚的作品,在书写时王渊菊从来不看原文,从未出现过差错。“宝剑锋从磨砺出”,可以这么说,王渊菊的所有作品,都倾注了他全部的激情与心血。

  (四)

  数十年来,王渊菊十分重视熟读古碑名帖,兼取百家之长,演化成自己一家书艺。观看摩崖石刻,成了王渊菊一门必修课。他常常沉醉于摩崖石刻中,为古人的那些“精、气、神、形、韵”所折服。王渊菊说,自己的成功是“读破万卷书”的结果,其间,不知凝聚了他的多少辛勤耕耘的汗水。

  1993年,王渊菊因体质下降而提前退休,回到了故乡福清。从此,他的创作进入了鼎盛时期,他的许多名作都是在福清完成的。1995年,国家人事部在对王渊菊进行严格考核后,评定他为“国家一级书法师”。他的作品,广征博采古今名家的多种书体,在章法中倾注自己心灵感悟,在书法界屡屡引发轰动效应……

  1989年,当王渊菊的作品第一次参加全国书画大赛获得一等奖时,知道他名字的人,还是少之又少。2005年,当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与福清市委宣传部、文体局在福州画院联合为他举办《王渊菊书法展》时,他已是誉满天下的著名书法家,从1989年—2003年,他曾30多次荣获全国和国际书画大奖,他的作品被国内外许多著名艺术馆(院)、国家政要、著名企业家、收藏家所收藏。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旅居美国的99岁高龄的陈立夫获悉王渊菊举办画展,当即题写了“王渊菊书法作品展”和“王渊菊书法作品集”两幅行书,特地从国外寄给了王渊菊。

  我国著名书法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田英章教授在给王渊菊的信中说:“看了你的书作、简历,我对你的艺术和文学知识感到震惊,你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才子,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时任福建省人大主任的袁启彤在观看了王渊菊的作品集后,于2005年10月8日写了一封信给王渊菊,称赞他的作品“人品、书品、艺品皆为范本,不愧是一门双书艺大师,为国学书艺做出杰出贡献”。我省著名诗人兼书法家赵玉林观看了王渊菊的作品,立即奋笔疾书道:“振迅天真若有神,书家气质出凡尘。瑰奇怫郁多随意,流美天然落笔新。”赵玉林说,王渊菊的书法艺术造诣令人惊叹。

  纵观王渊菊的五体书法作品,楷书刚劲雄健,凝练质朴,端庄秀美;行书清新秀雅,委婉跌宕,行笔欲行犹止,顾盼呼应,意态极其生动;草书神采飞动,气势雄浑,节奏明快,用力方圆相济,线条流畅,如龙翔蛇游,潇洒飘逸,淋漓酣畅;隶书老健朴茂,古拙沉雄,结构严谨,取法高远;篆书气势豪迈,笔力迪健,蕴存活力。他的作品先后在欧美、亚洲等10多个国家展出,其中2000年在泰国展览中,他的楷书、隶属和篆书作品被亚洲最大的博物院——泰国皇家博物院谈浮院收藏。

  王渊菊的作品,无论是行、楷,隶、草,还是篆书,字字严谨,字字珠玑纤巧,如珍珠落盘。其风神、韵趣虽师承先人,但从先人书帖中取质、取量、取度,进而炼形、炼神、炼韵,犹如登堂入室,运用自如,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地步。据了解,在当代书法界能同时写好两体的书法家,为数不多,像王渊菊这样兼写五体书法、同时写好、写得精道的书法家,少之又少。正可谓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五百年”也![!--empirenews.page--]

  (五)

  王渊菊不仅知识渊博,而且为人和蔼,处世低调,性格开朗又健谈。在与记者多次的交谈中,他社会阅历之丰富,以及对中国汉语言学研究之深刻,其才思之敏捷,兴趣之广泛,观点之新颖,令记者愧之不及。

  当记者问及他是如何攀登书法最高殿堂时,王渊菊说,要想在书法艺术上有所成就,首先必须对汉字的如何产生与应用有所了解。因为书法艺术要表达的,就是汉字的美。为此,他对汉文字学研究了几十年,学习了几十年。2002年9月,王渊菊的《书法艺术要弘扬汉字的美》一文,还获得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举办年度论文比赛全国二等奖呢!

  王渊菊告诉记者,书法是美化汉文字的艺术,如若离开了汉文字,当然就不叫书法了,更谈不上美与不美了。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书法主义”作品,有的通篇无一字,有的只是满纸凌乱的线条,洒上浓浓的黑点,在书法创作中随心所欲、胡乱涂鸦,这不是创新,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衅。因此,长期以来,他在新潮书派的冲击下岿然不动,始终坚持在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尊法度,重功力,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他对传统书法的坚守,得到书法界的普遍赞誉,而赢得专家、学者的一致赞扬。

  (六)

  2012年,联合国国际文化艺术总署评选出2012年最高艺术传承人物(全国仅12人),王渊菊获此殊荣;2011年,王渊菊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传奇人物”、“影响中国十大艺术新闻人物”、“全国十强书法家”;同年,他的作品入选“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专题邮票。

  2011年与2012年,王渊菊先后还被北京书美影画院聘请为名誉院长;被中国诗书画出版社、华夏文艺出版社聘请为社长。2012年,王渊菊不仅荣获“国学九大名家”称号,而且被我国文学艺术界评选为“民族国粹20名顶级艺术大师”、入列全国书画作品最具收藏价值的30名艺术家。今年1月,中国艺术学会将他作为中国艺魂报封面人物,此前封面人物为莫言。

  经过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今天的王渊菊终于有了一支“马良神笔”。为了这支梦想中“马良神笔”,他付出了毕生艰苦的劳动,流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汗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光大,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