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洪湖蟹卖往全国各地
——记融籍企业家、湖北闽洪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国雅
2012年元月6日晚6时许,武汉东湖之滨的楚天传媒大厦华灯璀璨、群星聚首,第十届湖北经济年度风云人物颁奖典礼正在举行,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政协主席杨松等省四套班子领导给来自全省的10位杰出企业家颁奖,其中融籍企业家,湖北闽洪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国雅备受关注。
今年39岁的林国雅,出生于海口镇东阁村。16岁创办养殖场,20多年来,他矢志不渝地坚持发展农业,2004年携500万元来到洪湖,创办了闽洪公司,短短的几年时间,闽洪公司发展成为以水产业为主导,集养殖、收购、批发、物流、市场信息、观光农业、科技农业以及旅游酒店业于一体,多元化综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他创办的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淡水水产品集散中心,他倾心打造的螃蟹品牌——“洪湖清水”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据初步统计,截止2008年3月公司联合市值超过60亿元。
林国雅(左)被评为第十届湖北经济年度风云人物
生意小神童初显身手
很小的时候,国雅就显露出超出常人的商业天赋。1981年,年仅8岁的小国雅就利用课余时间,背着泡沫箱,在村子里走村窜户卖冰棒。10岁时,他开始帮家里卖雨衣,年龄稍长些,他又拉起板车卖起蜂窝煤……13岁,他骑着自行车跑生意,走遍了福清山山水水,行遍了福清的每一寸土地。
说起这段经历,林国雅感慨万千。由于家境贫寒,看到年迈的父母起早贪黑的劳作,他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赚钱,为父母亲减负。一个8岁的孩子,本应该是躺在妈妈怀里撒娇的年纪,而他,却开始学做生意赚钱。在当时看来,这或许有些艰辛,有些心酸,而国雅却非常感谢这段岁月,让他积累了做生意的经验,还历练了他的心智,这对于他后来的发展,无疑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在父亲看来,国雅天生就是块做生意的料。9岁那年,父亲在村庄里卖雨衣,被前来选购的乡亲们团团围住,国雅则退后几步站在一块大石头上仔细观察。一位阿姨趁父亲不注意时,拿了一件雨衣揣在怀里,又若无其事地挑起了雨衣,国雅看在眼里却没有吱声。过了一会儿,买雨衣的人渐渐少了,这位阿姨问多少钱一件,父亲说7毛,这位阿姨则拿了一件雨衣,给了父亲7毛钱。就在这时,国雅很礼貌地对这位妇女说:“阿姨,可能是您算错了,或者是您忘记了,您买了两件,您要不找找,看看有没有夹在哪里?”妇女自知事情败露,便又拿了7毛钱匆匆离开了。发现了顾客偷东西,不失体面地让顾客意识到错误,最终把生意做成,这即便是成年人都难以做到,而当时的国雅只不过是一个9岁的孩子。
国雅还有一个本事,他做生意时,一日三餐从来就不用掏现金,而且还能做成生意,赚上几毛钱。13岁那年暑假,每天早晨,国雅装上满车雨衣就匆匆出门了,他先找一家拌面扁食店,缠着老板谈生意。“老板,您也需要雨衣,不如您买几件我的雨衣,我在您的店里吃饭,怎么样?”不知是钦佩还是同情,这时老板总会多买几件雨衣,一算帐,店老板还得多找几毛钱给国雅。
1988年,15岁的林国雅辍学了,他开始四处寻找赚钱的机会。他想,家乡就在大海边,能不能把海鲜运到内地去卖,可当时没有好的运输工具,交通也不发达,长时间颠簸很难保证鱼虾鲜活。思来想去,他决定贩运海带到内地去卖,因为海带成本低,风险小。说干就干,于是他雇了一部车,到海边装了一车海带,穿过连绵起伏的武夷山,经过江西修水、九江,来到湖北通山,走一地卖一地,一直卖到湖北咸宁,可还有半车没有卖出去。“这样卖我得等到什么时候呀,我还要去拉货赚钱呢?”司机不高兴了。于是国雅只好在咸宁一菜市场旁边租了一间房子,将海带卸了下来。9月的咸宁已有些寒意,一大清早,国雅就迎着凉风不停地吆喝,声音都嘶哑了。一位女老板见了,不知是心疼还是可怜,让小林拉着海带来到一家蔬菜公司,一过秤,半车海带全要了。
一车海带让他净赚了300元,这可是当年普通工人大半年的工资。攥着这笔钱,他竟然忘了这一路所吃的苦,受的罪。他给妈妈买了一双新鞋,捡了一捆旧报纸踏上了回家的火车,当年运力有限,每趟火车都挤得水泄不通。国雅一上火车就将报纸铺在桌子底下,在座位中间躺下,心里暗暗盘算起下一趟海带生意往哪儿去?后来的半年多时间里,他又倒了几车海带到江西、湖北、湖南去卖,赚了好几千块钱。贩海带都能赚钱,村里的人看出了林国雅人小主意大,不少人在做生意时向他发出邀请。[!--empirenews.page--]
市民对“洪湖清水”蟹情有独钟
办鳗场品尝人生百味
上世纪80年代末,福清兴起了出国热,特别是出国日本打工或经商,成为当时福清人最理想的选择。日本人喜爱吃鳗鱼,于是福清渐渐又兴起了养鳗热。1989年,16岁的林国雅嗅到了商机,他约了同村的四个人,在龙田镇闻读村合伙办起了鳗鱼场。两年后,钱是越赚越多,几颗心却越走越远。19岁的林国雅无法拢住几位年长的同伴,他索性自己全资把鳗场承接了下来。紧接着他贷款600多万元收购全部资产,成了这个养鳗场的唯一老板。
这段时间,林国雅俨然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戴着草帽,行走在池塘边,带着工人投放饲料,换水,打疫苗等,晚上他又在灯下啃着书本。他还高薪聘请了省渔政局退休的专家,手把手地教他们养鳗鱼。他扩大了鳗场规模,产量和收入便迅速增加。1993年,林国雅因在福清养鳗鱼带富了一村人,成为福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养鳗鱼能赚大钱,一时间,村里村外懂行不懂行的人也纷纷养起了鳗鱼。养鳗鱼存活率低,于是一种能有效提高存活率的药物“孔雀石绿”被广泛使用,但这种药物同时又会残留在鱼体内,对人体有害,大量的饲料和药物严重污染了水资源,林国雅已意识到鳗鱼养殖路走不远了。1994年下半年,他逐渐减少养殖规模,但让他始料不及的是,1995年8月,日本出台了一系列限制鳗鱼进口的政策,福清的养鳗场纷纷倒闭,他的鳗场也不得不关张了。
林国雅给工人发了最后一次工资后还贷款,可最终还是欠下了80多万元外债。有的人性急了,天天上门讨债,林国雅连家都不敢回了。这是林国雅人生中最落魄最无助的时刻,他只好带着怀孕的妻子四处打工谋生,同时在各地市场了解水产的行情。
养鳗场倒闭后,福清人纷纷改养甲鱼,当时杭州市场上,甲鱼销路出奇的好;而南京的螃蟹在福州也能卖到好价钱——瞅好这些商机后,林国雅倒腾起水产品来了。1996年春节,他从福建拉了三车甲鱼到杭州,一下子就赚了12万元。之后,什么赚钱林国雅就倒腾什么,他从武昌大东门市场买来螃蟹、泥鳅,再卖到福建,从杭州贩牛蛙到南京……东奔西走,他摸清了全国各地的水产行情和物流行情,也还清了所有的债务。[!--empirenews.page--]
洪湖蟹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
小市场构建了大平台
2003年秋的一天,林国雅从江苏拉了一车螃蟹到福州卖,市场的价格却跌了一截。“这是怎么回事?才几天的功夫,价格怎么会相差这么大呢?”原来这个市场里来了一位湖北洪湖的商贩,林国雅凑上前去想问个究竟。闲聊中,国雅得知,洪湖的螃蟹又大又好,只是洪湖人不懂得规划,螃蟹稍微大些就迫不急待地要卖出去,好东西却卖不到好价钱。
过了两天,国雅来到洪湖,他们在市区租了一间房子,一呆就是三个月。他们跑遍了洪湖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在城区的市场里了解行情,还到沙口、滨湖等渔场察看农民是如何养蟹的,并做进一步的市场调查。
八百里洪湖,因电影《洪湖赤卫队》以及歌曲《洪湖水 浪打浪》而闻名全国。洪湖烟波浩渺,清澈如洗,草长茑飞,鱼戏荷莲,生态环境十分独特,更重要的是洪湖螃蟹是纯天然,没有任何污染,而且产量也很大。而他在市场上,看到农民很无奈,常常是讲好了价钱,可货一到,商贩们脸一黑,18元一斤的蟹会压到2至3元,你卖不卖?不卖,螃蟹就死掉了,那不是血本无归,农民们哪里扛得住?
林国雅欣喜若狂,他坚定地相信,一个干大事的机会来了。2004年,他在洪湖成立了闽洪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服务公司,投资500万元,租赁洪湖农贸市场一万多平方米场地、100个门面,作为水产品批发的“过渡”市场。
借公司开业之机,他举办了螃蟹品尝会,向全国各地新老客户发出邀请。林国雅人缘好,全国各地1000多位客户一下子齐聚洪湖。让林国雅没想到的是,20多吨滞销的水产品在几个小时内被抢购一空。洪湖优质的水产品吸引了众多商贩,更增强了林国雅在洪湖做大做好水产品市场的信心。紧接着,林国雅购买了25台大型物流配送专用卡车,花了3个月的时间,将全部滞销的水产品运往国内156个大中城市,交易额达到5.8亿元。
2008年8月,林国雅在洪湖征地150亩,投资1.2个亿,兴建了江汉平原最大的原产地水产品集散地和信息服务中心,2009年9月,市场竣工并投入使用。为了方便南来北往的商贾食宿,他又将市场附近的文泉宾馆买了下来,再将酒店后的10多亩空地,经过精心设计,庭院内楼宇分布科学合理,怡人的绿色植物和美丽的花草沁人心脾。[!--empirenews.page--]
好品质铸就驰名商标
林国雅心知肚明,洪湖虽然名气很大,但这只是一个地域名称,要让洪湖螃蟹等水产品行销世界,就必须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怎么叫响这个品牌呢?林国雅首先想到了一个好名字,洪湖中心有一个岛叫清水堡,是古文泉县的遗址,许多浪漫温馨的故事至今还口口相传。不如叫“清水”吧,是啊,清水也正好能体现洪湖蟹原生态的特点,而且“洪湖清水”还能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于是,林国雅给公司的水产品起了名字——“洪湖清水”。
有了名字,可怎么样才会有稳定的优质货源?林国雅确定战略思路:“对内扶持农民发展养殖,把产量做上去;对外搞活市场流通,把产品推出去。”公司帮助当地农民成立养蟹协会,发展养蟹户;公司先后投资80多万元,为近万名养蟹农民免费科技培训。2009年,林国雅的公司花20万元编印了一本“蟹事月月明”的挂历,免费送给养蟹农户。这本挂历按月份把养殖河蟹的技术编印出来,并配有技术操作的照片,文字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和操作,还把中科院水生植物研究所有关专家的电话印在上面,便于渔民电话咨询,及时解决养殖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这年,“洪湖清水”蟹的养殖面积由20万亩增加到30万亩,还建立了22个养殖分会,30多个收购网点。公司的质量检测车,每天都要到各养殖点流动检测,保证“洪湖清水”蟹的质量。同时,公司还建立了7个总面积达3.6万亩的水面螃蟹养殖基地。通过选苗,投放饲料,水质培养等精细育养,去年,基地的成品蟹达到450万斤,产值1.28亿元,为农民养蟹提供了模式范本。
林国雅还主动与滨湖办事处等各个乡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公开承诺以高于周边市场价收购渔民养殖的优质蟹,给渔民养河蟹致富吃了“定心丸”。如今,闽洪市场每年水产年交易量逾40万吨,交易额40多亿元,带动洪湖及周边地区水产养殖农户近30多万户,受益人达到200多万。2010年5月,林国雅倾心打造的水产品牌“洪湖清水”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empirenews.page--]
科技为闽洪插上翅膀
2009年10月,由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牵头成立了长江中游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林国雅担选为常务副理事长。他想通过这一平台,让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区的淡水养殖大户实现资源共享,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长期目标,建立淡水水产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和国内力量最强的技术创新团队,通过技术示范和辐射,带动长江中游及全国淡水水产技术创新发展。林国雅说,联盟近期内在机制上形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水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在内容上形成相互配套、有机结合的水产“养殖—加工—物流—贸易”产业链,在形式上形成既有“一鱼一品一产业”的个性产业、又有板块联动的互补产业格局。
有了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作为后盾,林国雅下大力气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去年,公司规划1200亩土地,发展高效农业,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400亩,他们在养殖基地的两岸开挖出10宽的“护城河”,“护城河”两岸栽上樟树、花坛,把使用过的废水排到“护城河”经过三级净化后再抽到养殖池,池子里的水采取自动控温模式,这样池子里的蟹和鱼就都能喝上“纯净水”,养出来的河鲜也自然就没有污染了。林国雅笑着对记者说,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而我们闽洪集团早在两年前就已经规划实施科技农业了。
国雅想,洪湖的水文环境很好,养一个产品也是养,养几十个产品上百个产品也是养,不如选择一些经济价值比较高的水产品来套养。于是他把公司的业务交给了哥哥林国德打理,而他则在世界各地跑,参加各种农博会、交易会,或者走访新老客户。去年8月,国雅到安徽无为做客,老朋友项旭东给他介绍起鳄鱼龟,项旭东和林国雅是10多年前在渔市上相互关照、彼此帮衬的“贩子”兄弟。如今,虽然各自创业,见面的机会不多,但依然互通信息,尤其是市场上的最新商机,一定是在第一时间相告。这次会面最直接的收获就是林国雅的洪湖闽洪公司与项旭东的无为蓝田公司合作。
这个项目,洪湖市政府已经给闽洪公司批地200亩,作为“蓝田龟”的育种基地,他们将参照蓝田的繁育、生态养殖模式修建洪湖养龟基地,第一期资金已筹措到位。洪湖是鱼米之乡,水土、气温适宜龟鳖的生长,我们相信,闽洪公司还会在发展产业链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