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山风景区

2009-08-13 12:22:00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未知

  黄檗山风景区位于福清市渔溪镇境内联华村,景区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其中峡谷观光旅游区1.91平方公里,峡谷探险旅游区2.04平方公里.

  黄檗山风景区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多为500米以上,山体比较浑圆,顶部较为平坦,主峰大帽峰即因“顶圆如帽”而得名。该山西麓发源地福清市第二大河--渔溪,长25公里,上游水流急,河床比降大,河道弯曲多礁石,中流纳入石溪,大溪、小溪等支流,河道宽、水量丰富,下游进入渔溪平原,水流缓慢,河道平直,河床浅、多卵石。该风景区夏无酷暑,冬且少寒,平均气温在17℃左右,雨量充沛。

  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该区植被亦呈现垂直分布。海拔200米以下,地势平缓,为经济活动区,主要植被为相思树、龙眼、荔枝、枇杷、油茶、苦穗、杉木和马尾松。林下灌木有小叶赤南、桃金娘等。海拔200米至400处残存有小块亚热带雨林残迹,其上层树种有米楮、丝粟栲、中华杜英、红叶树和野漆。中层有黄楠、红楠等,林下有灌木亚苔、毛冬青、杜茎山等。海拔400米至800米之间,基本为常绿阔叶林带,因长期人为活动影响,多变成次生林,局部针阔混交林,主要乔木树种有木楮、红楠、青岗栎、笔罗子、罗浮柿等,灌木有九节木、映山红、白雨金等,林层群落结构简单,层次分明,没有亚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同时,该区也是杉木、马尾松、柳树、建柏、红豆杉、油桐、竹类的主要分布带。海拔800米以上,植被稀疏矮小,多为野枯草、茎草、刺芒、等禾科草类,其中散生映山红和石斑木等灌木。

  区内动物以哺乳动物为数最多,分布也广,有长毛猴、鹿、獐、狐、穿山甲、刺猬、野猪等。鸟类常见的有喜鹊、麻雀、乌鸦、八哥、鸽子、老鹰等。冬候鸟有大雁、野鸭等,夏有燕子。区内水域有140多种鱼类,其中有经济价值的鱼类有30多种,贝壳类近20种。此外还有爬行类蛇、龟、鳖等及两栖类、昆虫类等诸多动物。

  黄檗山风景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丰富,类型繁多,地文景观类主要有名山秀峰、幽洞怪穴、奇岩异石等三种基本类型。水域风光类有灵溪飞瀑、深渊碧潭、名泉石井等三种类型。生物景观类有树林竹林、古树名木、野生生物等三种类型。现介绍如下:

  一、 地文景观类

  1、 名山秀峰

  黄檗山地区群峰耸拔,千姿百态,共有十五峰:大帽峰、小帽峰、狮子峰、佛座峰、报雨峰、紫薇峰、香炉峰、罗汉峰、钵盂峰、天柱峰、五云峰、吉祥峰、绛节峰、宝峰各显奇姿。

  大帽峰位于联华村西北方向,为黄檗山风景区主峰,海拔963米,山体平缓浑圆,山顶圆而呈帽状,因此而得名,山上常年生长有黄檗山。

  小帽峰与大帽峰相连,山体尖削险峻,山圆而呈帽状,似大帽峰,因海拔次之(904米)而命名为“小帽峰”。

  宝峰在大帽峰前,群山环绕,山中植被茂盛,莹润有如聚宝盆,由此而得名。

  紫薇峰在天柱峰与宝峰之间,聚山环绕,苍翠异常,宛似紫薇而得名。

  狮子峰山势雄伟,形如卧地狮子,为黄檗山捍门。

  香炉峰山体端庄圆浑而秀丽,有一山麓下垂如香炉。

  佛座峰一峰独挺,似大佛打座。此峰为万福寺外案。

  罗汉峰在天柱峰山谷,自山挺拔而出,形似罗汉而得名。

  钵盂峰位于罗汉峰左侧,侧形如釜。

  天柱峰位于罗汉峰右侧,巍然独耸,其势有若擎天。

  五云峰山体层峦叠宕,共有五层,远观如云乍出。

  报雨峰位于五云峰东侧,每当雨将至时,山上先有云起,周边村民皆以之占雨。

  吉祥峰与报雨峰相连,此峰为寺前案,因时常有祥先呈现其上而得名。

  绛节峰为寺主山,一起一伏,断而复连,如绛节状而得名。

  2、幽洞怪穴

  蟒蛇洞 据《黄檗山寺志》卷八记载:唐僖宗时,山有巨蟒为害,福清人刘孙礼妹三娘,姿色娇艳,被蟒蛇摄入洞中为妻。孙礼发誓要报仇雪恨,救出其妹。他为此离家远游,拜师学禽妖艺,高人授他以“驱雷秘法”。孙礼学成下山,找蟒蛇报仇。这时,三娘已生十一子。孙礼入洞,杀其八子。此时,“妹奔走再拜,为蟒请命,孙礼乃止”。后三子为神,叫“九使、十使、十一使”。闽中都有人立庙祀之。“今吉祥峰下,亦有九使神宫”。

  又《黄檗山寺志》卷七记载:“大小帽二峰有留雪嶂蟒洞”。蟒洞位于大帽峰西北,洞口向着石竹山方向,宽三丈,深六丈,高亦六丈,洞旁有小泉流涌,洞内还有许多小洞深邃而幽暗。

  3、奇岩异石

  头陀岩位于寺院西侧,常有乳香自石罅间飘出。

  三台石在寺院右侧,看上去排列整齐,井然有序,有如案台森列,因而得名。

  飞来石在龙湫潭下,高近4米,三面虚景,屹然而立,崇祯乙亥年夏,费邑侯到此游览,篆书题刻“振鹭之瀑”。石下有一小潭,仅比该石略宽半米,但深不可测。飞来石似“飞来”覆盖其上而得名。

  钓台石在报雨峰下,石头前有三潭可垂钓。

  屏石在寺院右侧茶园之上,形似屏风而得名。

  鼓石在第三潭前,地势险峻,游客都要抱石鼓攀岩而上。

  二、水域风光美

  1、灵溪飞瀑,主要溪流有石门溪、大溪、小溪。石门溪位于寺西北,距寺约一里,溪中有两块石头相倚如门,形状极其古怪,水从“石门”下流出,绕过寺前。大溪源自九渊龙潭,奔流不绝,与拱桥之外的石门溪相会。小溪在寺右侧山涧中,两岸绿树如荫,溪水冰凉,清澈见底,溪旁有石壁,有古人作《小溪十咏》,从者和之。《十咏》其二曰:“水静须发可监,心空身世皆忘。坐卧一溪环绕,不知几变沧桑” 。其三曰:“偶尔寻幽适意,追寻云水茫茫。猿鸟也知乐趣,啄花各献溪旁” 。其六曰:“构着源头一滴,始知正脉流长。黄檗寻常苦口,舌翻四海汪洋”。前人诗云佳景、诗情画意,相信,你一定也会前往观览胜景的。

  黄檗山溪流密布,多处溪流纵断面形成陡坡或悬崖,河流顺陡坡或越过悬崖飞流直下,形成蔚为壮观的瀑布奇观。景区内既有常年流水不断的瀑布,也有不少仅在雨后出现的季节性瀑布。主要瀑布有:

  珠帘瀑布,位于龙湫潭之上。该瀑布沿悬崖直泻,水花飞溅,望若珠帘。阳光照射,幻化七彩珠光,美不胜收。有诗云:最喜飞流高处落,一痕界破檗山青。

  月亮瀑布,在天潭右拐行约500米处。溪水沿陡崖倾泻而下,形成落差20余米的瀑布。瀑布下一水潭呈月亮形。故称该瀑布为月亮瀑布。

  玉筋瀑布,在石鼓沿溪上行一公里处。溪水沿陡崖倾泻形成落差10余米的瀑布,望若玉筋,由此得名。其下潭为玉筋潭。

  2、深渊碧潭

  黄檗山风景区山环水绕,不但多流泉飞瀑,深渊碧潭也数不胜数,仓使刘振孙曾题“九渊第一”,因此,以九渊潭概而名之,其中较为出名的有:

  龙湫潭为九渊第一潭。位于珠帘瀑布之下,长宽各约20多米,底深莫测。古时村民多至此祈雨,潭边曾修有亭、堂、祠等建筑物,现皆毁。潭周围有四处摩崖题刻,分别为:“潜龙”、“观涛”以及宋代赵公卞的隶书“灵渊”、“振鹭之瀑”。其中 “灵渊”二字之苍劲深厚有力,令人为之震撼。

  石鼓潭为九渊第三潭,有一石如鼓,梗于潭旁,潭上也有一瀑布,但岩壁极峭,游者多不敢履,多从崖头俯瞰而已。

  3、名泉石井

  龙井在寺院法堂后面,有石岩壁立,其下有石穴如盒状,深不足二尺,水质清澈甘甜,即使在大旱之年,亦不干不涸。村民在其上方修筑龙宫,用于祈雨。

  金仙井位于寺右后水笕中。当初建造翠竹庵时,沿水笕坑寻源觅得其源,故源水命名为“般若泉”。般若泉在水笕坑中,游翠竹庵勺水饮用,清香甘美,试着用于泡茶、味极佳。

  另有虎咆山、罗汉灵、古井等常年不干,水质清澈。


隐元禅师与日本黄檗宗


明末清初,东渡日本的隐元禅师,把中国文化中的建筑、雕塑、书法、印刷、医药、音乐、饮食等传入日本,对日本近世佛教产生巨大影响,成为日本佛教禅宗和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盛事,在福清的历史上,留下了重彩一笔。 



隐元禅师回山


(一)


隐元,俗姓林,名隆琦。明神宗万历廿年(1653年)十一月四日,出生于福清万安乡灵得里东林村(现属上迳镇)。父林德龙,母龚氏。在兄弟三人中,隐元行三,原名曾丙,号子房。父亲在隐元六岁的时候,迫于生计往湖南、湖北一带谋生,一去不归,从此便家道中落。隐元九岁就学乡里的中峰社学,翌年冬即辍学,不得不学起农事,随兄长耕樵,维持生计。


隐元少年时就非常聪明。长大渐渐显露出成为宗教家的苗头。他经常与两三个朋友坐卧松树下,仰观天河运转,浮想宇宙的秘密,觉得宇宙间的至理,除非是仙佛难以明了,便有了向佛之意。此时的隐元虽未出家,却已看破红尘,与世无争了。十八岁时他加入径江念佛会,开始学习修行佛法的要领。


隐元二十岁的时候,母亲和兄长便摧他娶妻,他以“连父亲的去向尚不可知,为人之子实在是一件不孝的事情,等见到了父亲之后再娶妻室尚不为晚”为由拒绝了。第二年他与母亲商量,把为他结婚而积攒的银钱作路费,踏上了寻找父的旅途。苦苦寻找两年,父亲依然下落明。万历四十二年春,在寻父途中,隐元遍访浙江各地寺庙。他觉得,除了观音菩萨在冥冥之中帮助外,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于是他乘舟前往舟山列岛中的普陀山。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庄严肃穆,佛教圣地殊异于俗世间的一切,使二十三岁的隐元俗念顿消,进而有了心愿,便投身到潮音洞主身边,做了一个茶头,每日在佛前殿后为僧众提供茶水,而从未露出丝毫的苦累之色。由此也深得潮音洞主的喜爱。翌年三月,隐元辞别潮音洞,乘船返回故乡。隐元后来谈起此事说道:从前我巡拜普陀山,在潮音洞大士面前许愿,崇信三宝,这是我最初说出出家志愿的时期。出家的志向,这时就已经定下了。


隐元禅师手迹及塑像


(二)


抱着出家的心愿回家,虽然身在故里,心却在普陀。直到二十六岁时,终于说服了母亲,再次踏上去普陀的旅程。可在途经福宁地方时,旅费被盗,无可奈何,只好返回家乡,继续耕樵,过着念佛持戒的生活。二十八岁时,母亲去世了。家中请了清远里黄檗山万福寺的和尚来料理后事。隐元到上迳印林寺里拜会了黄檗山来的和尚鉴源兴寿。鉴源得知隐元出家的愿望后,恳切地对他说:“求道并不一定要选择地方,有缘的地方就是你的道场。”奉劝他在黄檗山出家。但隐元认为,与普陀山相比,黄檗山离俗世间太近,不适合于辩明佛法。鉴源说:“任俗无妨,心不俗就好”。隐元终于恍然大悟。万历四十八年二月十九日师从鉴源落发,了却了多年来盼望出家的宿愿。


隐元出家时,黄檗山万福寺的建筑中只有大雄宝殿、方丈室、藏经阁、择木堂等几座殿堂,昔日的佛教道场毁于倭乱,早已荒废了。所以出家不久,他就承担化缘任务,奔波于福清、莆田之间。这年冬天,在福清海口瑞峰寺听了道亨法师讲的《楞严经》后,下定决心新年之后要亲自重建黄檗寺,并动身去北京化缘。途经杭州的时候,隐元遇到了从北京回来的时仁了解到北方战事正紧,只好放弃进京化缘的想法。


在与时仁相处的日子里,隐元与时仁经常交谈。一次,隐元向时仁请教:“依照经书解释佛义像是冤屈了三世佛,偏离经书一字则如同魔说,其中缘由实在无法明白。”时仁说:“过三十年以后再告诉你。”隐元听了十分失望。后来,隐元回想起当年的事情,深有感触地说:“时仁说的过三十年以后再告诉你,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动力。如果当时时仁依据经文做解释的话,我也就不会另求答案,回黄檗寺去了。那么,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我了。”


隐元在金粟山从师圆悟体验禅学,辩道解疑,道业大进。两年后,隐元大彻源底,豁然开悟。从此,隐元机锋显露,在与密云圆悟的法嗣五峰如学参禅问答后,名闻金粟山。崇祯二年,密云圆悟应黄檗山万福寺耆宿信众恳请,许诺住持黄檗并请隐元同往。崇祯三年春,隐元随侍密云圆悟进住黄檗。崇祯三年八月,密云圆悟退居金粟山,圆悟法嗣费隐通容应请于崇祯六年十月住持黄檗。隐元从费隐通容之请任“西堂”,彼此禅机相契。崇祯七年,43岁的隐元成为费隐通容最初的法嗣。崇祯十年,隐元接受众请住持黄檗。至此,密云圆悟、费隐通容、隐元隆琦三代同声唱道,一时成为禅门盛事。


隐元住持黄檗后,倾心重兴伽蓝,苦心经营,并以千日为期开阅全部藏经,黄檗面貌为之焕然一新,蔚为禅宗一大丛林。七年后,退居福严寺。清顺治三年,年届五十五岁的隐元再登黄檗法席,长达九年。这段时间。他致力于建庵修塔,增置田产,倾力教化,或游行诸方,或问道酬、利众化他,黄檗宗风闻名遐迩,其禅风盛于江南。


(三)


《海上见闻录定本》记载:庚子,顺治十七年(一六六零年)七月,(郑成功)命兵官张光启往倭国借兵,以船载黄檗寺僧隐元及其徒五十众。进倭人敦请隐元,故载与俱往。赐姓(郑成功)书与倭国王,而不及上将军主国政者,倭人兵亦不发。


尽管这一记载的时间与目前较流行的说法即隐元是顺治十一年初秋到达日本相差六年之久,但隐元第六郑成功的船东渡日本这事实是确信无疑的。


发起邀清隐元赴日之举的是日本长崎兴福寺第三代住持逸然性融(1644年渡日)。当时寓居逸然门下的无心性觉是隐元法嗣也懒性圭的禅友。恰值崇福寺住持空缺,顺治八年,该寺檀越邀请也懒赴日,不幸遇大风浪,船毁人亡。无心在万分痛异之余,恳请逸然邀请也懒本师隐元。逸然作函再三,礼请隐元。感其至诚,隐元将黄檗法席委任法嗣慧门如沛,毅然称行,相约三年后返回。除了上述原因致使隐元决心东渡日本外,当时的战乱及“子债父还”的心理,同样是促成他东渡的因素。抗清志士多与隐元有交往,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隐元东渡,继渡宋求法僧荣西、道元开创的日本临济宗、曹洞宗之后,独树一帜,开创了黄檗宗。日本黄檗宗称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为“古黄檗”或“唐黄檗”,以示与隐元开创于日本京都有府宇治市的黄檗山万福寺相区别,并道出了两地黄檗间的渊源关系。


隐元从东渡到溘然圆寂,二十年间,历尽艰辛挫折,竭力弘扬祖风。顺治二年,他决定滞留扶桑弘法异邦后,在宇治市动建了“新黄檗”,并专门从福建泉州请雕塑师范道生雕塑佛像。制定了新黄檗的规约,促进了新黄檗的兴隆发展,使中国佛教古黄檗的传统、法式得以弘扬。隐元的家风,明末的黄檗禅,具有强烈的西方净土色彩,禅净融合的宗风和教化形式,给长期处于锁国状态下,力图摆脱固定化、形式化束缚的日本佛教界带来了活力。隐元的禅净双修与密教祈祷主义相融合的佛教思想特色,令日本佛教界刮目相看。


隐元禅师的高风亮节,备受日本朝野的推崇。不论是皇室、朝廷、幕阁、幕臣,还是各地大名、藩士、信士、庶民,他们或亲自参谒,或求诗偈、题赞,或为外护,竭尽所能援助黄檗山的经营,赞助禅师语录、诗偈集的出版。这一切,弘扬了古黄檗宗风,巩固了与各阶层的联系,促进了新黄檗在日本的发展。


(四)


还在隐元东渡之前,当时著名学者黄道周、书法家张瑞图、陈贤,雕塑家范爵、范道生等与黄檗高僧就已有交谊。隐元为首的黄檗禅僧和文化人的东渡,直接传播了明清文化,在思想、文学、语言、绘画、书法、篆刻、建筑、雕塑、印刷、音乐、医学、饮食等方面,都对日本近世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的黄檗僧多能诗善赋,时有“诗南源,文高泉”之说。南源性派擅诗作,高泉性氵敦长文章,都深得隐元推崇。隐元与他的弟子木庵性韬、即非如一三人的书法作品广为世人珍藏,被誉为黄檗三笔。黄檗派书风给当时书法界很大影响。


隐元东渡,带给日本中华医学理论的同时,也给日本带去了民间验方偏方。这从即非如一著的《福清县志续略》中的一段记载可知:“吾邑福清之盐,谓之海盐,居民于海边掘小坑……不半日结成冰霜,其色莹洁,其味甘美,颇胜诸盐也。……附救急神方,备防不虞,谅不嫌”。这里记载了用盐急救毒蛇伤螫、溺水、妊妇逆产、妊娠心痛、风火牙痛等多种痛的办法,足可让我们窥其一斑。 


饮食文化方面,有家喻户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隐元豆”。还有由黄檗禅僧传入日本的“普茶料理”。盛行于明代的饮茶方法之一煎茶,也由黄檗禅僧传入日本,如今,已成为日本茶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 


新黄檗山万福寺里,一派中国情调:现在的大小三十余座殿堂都是江户初期兴建,具有典型的中国明代禅寺建筑风格;殿堂内外悬挂的众多匾额和楹联,都是出自隐元及其弟子木庵、即非等人手笔,雄浑飘逸,显示着一代禅风。明代雕塑家范道生新塑的佛像,栩栩如生。 


现在,黄檗宗寺院在日本已发展到五百多座,信徒众多。具有鲜明的汉传佛教文化风格的黄檗禅已深深扎根在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和纽带。隐元为推动和促进中日本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