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召开专题座谈会学习贯彻胡锦涛在闽考察讲话精神

2010-02-23 16:32:46来源:东南网  作者:谢添实

“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考察福建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22日上午在福州举行

东南网2月22日讯(本网记者 谢添实)上午,福建省委政研室、福建日报社共同举办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考察福建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座谈会旨在交流研讨如何进一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探讨如何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乘势而上,使海西建设取得实际进展和实质突破。

福建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潘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蔡小伟等出席座谈会。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开明、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石建平、省教育学院副院长黄家骅、省台办副主任吴国盛、省委农办副主任马国林、省社科院副院长黎昕、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向先等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

与会者纷纷结合自身工作就如何进一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畅所欲言。他们认为,胡锦涛总书记春节期间来闽考察,意义特别重大,充分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肯定。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福建各项事业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对共同开创两岸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以极大的推动,为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海西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他们表示,要全面把握胡锦涛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要求,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转化为推动海西发展的强大动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增创发展优势,谋求更大突破;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城乡一体化;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行先试,开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通过扎扎实实的发展,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加快推进海西建设,不辜负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的厚望。

[!--empirenews.page--]

福建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潘征

[!--empirenews.page--]

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蔡小伟等出席座谈会

[!--empirenews.page--]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开明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王开明

虎年新春佳节,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工作,并再一次殷切希望福建省要牢牢把握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创福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这是2010年新春伊始响彻八闽大地的新号角,是胜利应对金融危机、经济实现两位数增长之后福建面临的又一次新机遇。

自从去年国务院出台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以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一直是福建3600万人民的强烈心声。2010年,机遇又一次来到福建人民面前。抓住机遇,抓实机遇,凝心聚力,乘势而上,有所作为,既是八闽人民行动的口号,也是对各项工作的切实检验。

结合海西建设实际,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必须突出四个方面的重点。

其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必须坚持发挥福建比较优势,突出福建特色。国务院出台《若干意见》支持海西建设,是福建当前面临的最大的历史性机遇。但是也要看到,这几年整个中国大地,区域经济发展正呈现千帆竞发、方兴未艾之势。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北部湾、中部、西部、东北、长株潭、黄河三角洲……都在抢抓机遇 ,都在快速发展。因此,海西的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一定要扬长避短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福建不同于其他经济区域的优势主要有对台优势、港口优势和生态优势,必须在发挥这些优势方面把文章做足,让“势能”切实转化为“动能”。比如在发挥对台优势方面,就要抓紧做好闽台的产业对接、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真正按照胡总书记的要求做到“凡是对广大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办,并且说到做到”。

其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必须坚持攻坚克难,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福建这几年经济发展成绩骄人,海西效应显著。但是,也要看到,福建经济目前仍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内需拉动不足、经济规模小而散、一些产业发展仍然比较粗放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强化自主创新,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内外需结合等多方面的艰苦努力,最终才能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结构调整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有时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必须有取有舍。比如发展低碳经济,势必要求淘汰一部分传统的耗能耗材产业。没有一定的牺牲,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就有可能丢失。

其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必须坚持先行先试,政策驱动。海西战略提出至今已经6年。6年来,我省坚持先行先试,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海西建设十大支撑体系和十大举措,还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今后的关键是要将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政策不落实,或者层层打折扣,或者只做官样文章,最后只会导致机遇丢失,更谈不上乘势而上。在抓现有政策落实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仅对已出台政策做必要的修订,还要出台新的政策。比如,目前全省都很关注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建设。推动平潭开发建设,方向已经确定,定位也已经明确,关键还在于先行先试,政策驱动,而且要制定特殊的政策,政策必须有“干货”,要实实在在可操作,还要快出台、早出台,真正体现抢抓机遇,时不我待的精神。

其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必须抓好软环境建设,发挥软实力的作用。胡总书记在这次考察中提出“三个切实”,其中切实保障民生和切实提高党建水平,就是对软环境和软实力作用的高度关注。目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硬件”,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投资拉动等已经相当不错,而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显然还存在较大差距。没有好的软环境,发展机遇有时候也会离我们而去,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因此,在推动海西建设中,要继续关注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社保体系建设,继续关注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同时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软实力的作用,为海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empirenews.page--]

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石建平

增创发展优势 谋求更大突破

石建平

胡锦涛总书记考察福建时强调,增创发展优势,推动科学发展,关键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求得突破。福建拥有对台、港口、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等优势,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大力挖掘、有效转化、科学整合、着力提升发展优势。

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比较优势。要在产业发展上寻求更大突破,关键要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通过提升使这一优势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一要加快产品提升。依托传统优势产业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大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业研发,在纺织机械、建材机械、环保设备等装备制造上争取突破,将传统优势产业的产品加工优势转化为装备制造优势,占据传统优势产业链的前端。二要加快战略产业提升。密切跟踪国际产业发展方向,加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落实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扶持措施,推进一批项目建设,取得突破。三要加快品牌提升。四要加快技术提升。发挥“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创新平台的作用,促进企业技术需求与项目成果对接。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和项目的引进,创造条件建立全国性科研机构,力争在一些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上取得突破,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技术研发支撑。

深化资源整合,做强港口优势。我省港口资源优势明显,要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必须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港口经济,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港口优势的集中度和带动力。一要做强三大港口经济综合体。以现有初步整合的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港口为基础,加强港城和港区总体规划协调,加强港口工业、港口物流、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推进港区联动和港城联动,建设港口经济综合体。二要做强物流通道。加强东西通道项目建设,以三大港口为龙头,建设“无水港”和物流节点,向西打造三条物流通道,吸聚赣湘等中部省份物流,同时要加强航运公司的培育,拓宽物流外联渠道,提高港口综合通疏能力。三要做强港湾经济新增长点。加强三都澳、江阴半岛、兴化湾、湄洲湾、古雷半岛等重点港湾规划建设,推进与央企高位嫁接,加强整体开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进先行先试,扩大对台优势。一要凸显政策效应。积极争取国家指导和支持我省开展对台先行先试,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综合优势,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加强对台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构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加快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展两岸区域合作试点;加强闽台产业深度对接,在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区域设立台湾产业专区,建立两岸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产业合作园区。二要凸显“海峡旅游”品牌效应。三要凸显特色文化效应,拓展两岸文化交流,推进两岸合作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转化生态优势。增创生态环境优势,就是要加强这一优势与产业经济融合,在保持和维护这一优势的同时,依靠项目带动发展生态经济,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要保持绿色增长。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提高单位产品附加值和单位面积产出率,促进结构向“轻、精、新”发展。二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利用生态优势培育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加强风能资源、潮汐能资源开发,建设清洁能源开发和装备制造基地。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开放优势。一要增创经济特区新优势。促进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激活特区体制优势,为全省创造更多经验。二要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改进招商机制,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招商力度,加强区域的整体招商。落实台商投资区扩区和新设政策,提升开发区集聚水平。三要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配套改革,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环境。

[!--empirenews.page--]

福建省教育学院副院长黄家骅

转变发展方式 重在“加快”“见效”

黄家骅

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中强调:福建要增创发展优势,推动科学发展,就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既指明了福建经济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又是对福建经济界的勉励鞭策,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领会。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倒逼机制,期待着科学技术方面能否出现重大突破,期待着中国能否站在引领全球复苏与繁荣发展的制高点上,同时也期待着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先行先试能否构建新的比较优势、区域优势、后发优势。因此,现阶段经济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在“转变”上下功夫,在“发展”上展示作为,在“加快”上敢于并且善于领先。

不容置疑的是,福建省在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意见的过程中着力于投资、消费、出口的协调增长,在保民生、促就业、优结构诸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福建各地工业结构趋同、产业升级速度不快、企业自主创新乏力、科技成果转化缓慢、政府投入和体制创新力度不足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从而制约了福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成效和目标实现。而与此同时,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区域竞争,面对日益突出的产能过剩和市场挤压;面对日渐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更显突出。我们一定要拿出福建改革开放30多年走在全国前列的魄力和气势,真抓实干,紧抓不放,奋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加快”和“见效”上继续率先垂范。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牵涉面广,影响长远,当前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着力进行:

第一,要加快扩大内需,努力调整优化内需结构,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与出口需求拉动的局面,更多地培育居民需求能力,拓展城乡居民需求空间,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构建以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推进的经济增长格局。金融危机后,福建的外向型经济一度受挫,但坏事变成好事,市场与资源约束促使“福建制造”更多地向国内和省内扩展,更多地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协作与分工,并通过政府扩大公共服务而提升居民的引致需求、旁侧需求、互补性需求,通过政府对“市场失灵”(如住宅市场)的有效干预而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这对于经济发展的稳定均衡局面获得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要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做大做强信息电子、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着力振兴能源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积极促进传统产业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制造产业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重化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并在转变中调结构,在调结构中促升级,在升级中引导产业集聚,在产业集聚中优化产业布局,早日实现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崛起。

第三,要着力推进与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城乡经济社会化发展一体化相结合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于以市场为龙头,以合作组织为载体,以土地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城市反哺“三农”为动力,把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增强产业规模、农村事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势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尤其要做大做强闽东南高优农业、闽西北绿色农业、沿海蓝色农业和两岸农业合作建设项目,力争借助闽台合作和依托独特气候地理条件的福建农业更上一层楼,并在城乡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有实质性的发展。

第四,要加紧推进节能减排,抑制产能过剩,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尤其要立足于福建远离传统能源基地、工业原材料等资源相对匮乏的现实,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由能源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变,降低高能耗、高污染、高趋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新能源经济的发展平台上要起带头作用。

第五,要突出临海优势,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特别要统筹规划临海产业、涉海产业和海洋产业的结构布局。临海产业要坚持海陆统筹、科技先导,不断提高先进技术对海洋传统产业的渗透能力,形成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临海产业集群板块,特别要在临海重化工业、临海能源工业、临海出口工业方面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借助现代化科技的推动力,涉海产业在优化一产、突破二产、提升三产方面要下功夫,努力在海洋运输、船舶制造、海洋旅游、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开发诸方面有较高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海洋产业更要强化高新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打造远洋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能力,逐步构建对海洋资源的大方位、全立体、可持续、高层次的开发与保护格局,特别在远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环保监测设备等方面要走在全国的前列。

第六,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大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和份量,特别重视服务业对三大产业融合与提升的能力,把现代服务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尤其在福建省,工业资源相对匮缺但旅游资源丰富,人口密度不高但出入迁徙因子活跃,传统文化积淀不算丰厚但对输入的海外人文资源整理提升的任务很重,这就使得福建的商贸、物流、金融、会展、航运、信息、中介、旅游、教育、医疗、保健、体育、文化、创意诸种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长远的发展潜力。今后福建发展服务业应重在提升规模,层次和能级,重点推进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体现福建特色、拓展潜力明显、智力要素密集、产业关联带动效应强的服务行业,着力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崛起和周边地区的扩大开放提供更好的服务。

总之,推进上述六个方面的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目的在于建立特色鲜明、功能强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发展转变的实际功效,必须立足于一个“快”字。“快”是建立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长期不尽人意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之上,“快”是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遇到市场约束、环境约束、资源约束而难以为续的现实判断之上。“快”更是依托于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科技力量投入,完全有可能推动经济发展又快又好的前景预测之上。所以,当快则快,不快则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是要“快”!

而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在下列几个方面给予配套实施,发挥保障作用,才能收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实效。

首先,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一批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一方面,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空前机遇和台湾产业向福建转移的第四波高潮的机遇,引进并消化高新技术,加大力度方面发展集成电路、液晶面板、光伏电子等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最新技术是不会捡到便宜白给的,我们必须瞄准具有福建特色并且又是福建迫切需要的海洋开发技术、绿色环保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加大政府的R&D投入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推进共性技术攻关研究,同时梳理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对产学研结合的“技术企业化、企业技术化”给予必要的激励,进一步抓好创新品牌产品项目的培育,努力把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建设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并通过高新技术的项目和品牌带动,促使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从而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效。

其次,要不断优化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要强化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重点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社会公益技术的大项目投入,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基金和担保机构,对创新人才的特殊贡献给予特殊奖励,通过股权配给、职称评定、成果奖励、知识产权保护、政府津贴等举措来营造一大批创新团队,并依托高校和科技机构促进创新资源的厚集,加快培育一批创新性城市和创新集中区,通过“6.18”和各种展会平台,着力打造海峡西岸国家级创新区域。

最后,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完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和政策体系。当前,福建要提升“走出去,引进来”的开放水平,把引进海外智力和开拓海外资源市场作为两项重点工程来抓,解决福建人才不足和工业资源不足的两大瓶颈问题。同时,要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创新的力度,着力发挥福建民营经济的作用,继续降低行业准入壁垒,鼓励本土企业发展转型、集成创新;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推动研发税收抵扣、知识产权抵押、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职务发明股权激励等重大政策突破,实现福建各地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方面的先行先试,使福建成为全国行政效能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和行政收费最少的地区之一,从而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创造良好条件。

[!--empirenews.page--]

福建省台办副主任吴国盛

加快先行先试 开创闽台交流合作新局面

吴国盛

学习、领会、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关键要在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加快先行先试,在促进发展见实效上下工夫。

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先行先试,必须解放思想。一要抓住当前两岸关系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我省独特优势,大力加强闽台基层民众的交流交往,推进闽台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发展。二要坚持总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按照国务院《意见》对先行先试的要求,全面展开,合力推动,整体提升。同时,要立足实际找准切入点,集中力量突破重点,进而以点带面。当前,促进两岸合作开发平潭岛就是加快海西建设的重点,必须力求突破、务求实效。三要坚持用好现有政策与争取先行政策相结合。对台先行先试归根结底在于“行”、在于“试”,要立足既有条件,用好现有政策,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先行先试。同时,又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为先行先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政策环境。

加快构建政策保障机制。加快先行先试,当前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取得突破:一是合作载体。加快推动在平潭岛设立两岸合作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快福州、厦门台商投资区扩区,增设泉州、漳州台商投资区,设立台湾产业专区。二是产业对接。扩大开放台商投资领域,优先开放服务业。降低台资进入门槛,放宽持股比例。三是两岸人员往来便捷化,促进闽台人员更深入的交流融合。四是尽快把福建先行先试与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相衔接。

加快探索两岸合作开发机制。平潭岛开放开发要积极探索 “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两岸合作新模式。一要加快平潭岛开放开发规划论证。要充分吸收台湾工商团体、民间组织、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对平潭岛开放开发的意见和建议,凝聚两岸共识,整合两岸力量,加快平潭岛开放开发进程。二要尽快成立两岸平潭岛开放开发的共同促进机构,沟通两岸共同开发平潭岛的构想和建议,探索两岸合作开发的模式和机制,带动规划和产业发展。三要全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为平潭岛开放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打造好两岸交流合作新平台。福建对台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独特优势。去年,首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在两岸产生了积极反响。今年将举办第二届海峡论坛,要突出“基层、民间、文化”,力求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上打造两岸交流合作新平台。一是进一步增强海峡论坛平台功能,广泛开展与台湾各界、各阶层人士的民间交流交往,增强两岸民间交流平台功能;探讨两岸经贸合作新形式,促进两岸经贸合作互利共赢,增强两岸经贸合作平台功能;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政策研讨,发布惠及台湾同胞的有关政策,增强两岸合作交流政策研讨平台功能;发挥福建在两岸交流合作中的枢纽作用,增强两岸合作交流枢纽平台功能。二是进一步突出“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主题,增加台湾各界别交流项目,扩大台湾基层民众邀请领域。三是进一步强化两岸联合主办机制。切实加强两岸主办单位的沟通与互动,提高共同主办活动的成效,促进两岸同胞大交流、两岸经贸大合作、两岸关系大发展。

[!--empirenews.page--]

福建省委农办副主任马国林

加大统筹力度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马国林

胡锦涛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非常关心重视,视察福建时明确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我省加快推进海西建设提出的殷切期望和更高要求。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海西建设,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是胡总书记一贯的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胡总书记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五个统筹”之首,做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十七届三中全会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去年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深入学习领会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意义十分重大,要主动融入全局,用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推进“三农”工作,不能就农业而农业、就农村而农村,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改善农村民生,保持经济平稳和较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作为一个整体,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解决现在普遍存在的生产要素逐利而产生的非农化倾向,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转移升级,引导产业适当集中、集聚,推进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在实现农村人口的空间转移同时,加快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换,推进城镇化进程,形成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和谐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加大统筹力度对推进海西建设显得尤为迫切。近几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率先推行放开粮食市场为主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试点,率先建立和完善干部驻村帮扶制度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农村“六大员”制度,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力度,许多工作已经走在全国前头。但总体上我省农业和农村发展底子薄、投入欠账多,农村基础设施不配套、公共服务不衔接、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从城乡收入差距看,2009年我省城乡收入差距是2.93:1,虽然低于全国3.33:1的水平,但比上海的2.34:1、浙江的2.46:1、江苏的2.57:1,我省在东部地区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从消费能力看,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能力比较低,农民没钱消费、不敢消费的问题还普遍存在,占总人口近2/3的农民只购买不到1/3的消费品,农村消费市场尚未撬动起来,影响了扩大内需战略的有效实施。统筹城乡不仅仅是解决“三农”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整个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我省的晋江、石狮实施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城乡收入差距仅为1.8:1和1.6:1,基本接近发达国家1.5:1的水平,而GDP近30年还保持年均增长20%的水平,增速全省第一。学习领会胡总书记讲话精神,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上,从加快海西发展的新战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目标出发,加大统筹力度,夯实“三农”发展基础,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海西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和增添新的活力。当前需要把握三个重点:

按照一体化要求统筹城乡规划。在总体规划方面,应把统筹城乡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区域规划中统筹考虑。在专项规划方面,应按照城乡整体布局的要求,把农村的交通、能源、水利、通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属于政府配置资源的各个领域发展问题,纳入各级政府制定的专项规划并加以实施。要着力建立有利于促进产业合理布局与有序发展的导向机制、政府财力向公共服务特别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倾斜的投入机制以及区域对口帮扶的互动发展机制,着力建立覆盖城乡、有序转接的社会保障机制和促进和谐的现代社会管理机制,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衔接、城乡共享。

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是以城市产业集群带动农村新兴工业化。城市要加快产业升级换代步伐,将技术成熟、产品成型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采取技术转移、设备转移、兼并联合、设立或建立分厂等形式,逐步向农村转移,加快培植农村新的产业优势。小城镇要加强园区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主动承接城市的产业转移,特别要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我省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速城乡产业集聚与融合。二是以城市第三产业带动农民非农化。城区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化经营方式和新兴现代服务业,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应主动承接市区现代服务业的辐射,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大力开发生态农业旅游、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三产资源,形成与市区服务业配套互动的格局。三是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我省发展县域经济起步较早、步伐偏慢,实力总体还是偏弱。2008年全省县域人均GDP仅为2万多元,比江苏低26%,县域人均财政收入不到1000元,仅占江苏的52%。全省有49个县(市)财政靠转移支付,20个欠发达县的人均GDP只有1.49万元,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主要原因是县域产业转型升级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江苏县域三次产业比重为9:57:34,而我省是17:49:34,农业比重比江苏高8个百分点,工业却低了8个百分点。要深化扩权强县政策,从规划、政策、项目、人才等方面扶持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探索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帮扶机制,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培育产业集群。

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目前全省还有1/3的乡镇和1/2的村庄没有编制规划,已有规划的镇村还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标准低、层次不高、布局不合理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镇村规划的指导和协调,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档次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切实加强村镇建设规划与管理。以乡镇总体规划带动村庄建设规划,做到镇村统筹规划建设。加快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引导农民向镇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建设,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生态保护林体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要调动各方参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解决农民参与程度不高的问题,建立提升劳动力素质和引导其就业创业的新机制和城乡人口合理分布的新机制,实现“农民进城、市民下乡”城乡互进共赢。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要充分抓住东部加快发展和国家支持福建加快海西建设的机遇,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建立完善包括财政、金融、投资、产业、就业、土地、户籍等方面在内的配套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积极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环境,努力提升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empirenews.page--]

福建省社科院副院长黎昕

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黎昕

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指出:要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以为,关键在于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加快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进程中,以“四个继续”为重点,始终不渝地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各项为民惠民政策的落实,努力在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方面取得新进展。

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新的理念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落实。要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理念,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性,把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作为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作为扩展经济发展内涵、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的重要着力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提高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

其次,要以“四个继续”为重点,始终不渝地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强调要把发展经济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机地统一起来,突出为民惠民,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尤其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要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必须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继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扩大就业促进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扎实推进各项为民惠民政策的落实。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富民强国的根本之策,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重点,加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培养经济建设紧缺急需人才。要进一步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充分就业是人民群众维系基本生活、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坚持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扩大就业与扩大内需相统一、培育新就业增长点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相结合,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和扩大就业。要统筹城乡,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强就业公共服务,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是人民群众的“生命线”。要适应当前我国就业方式多元化和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健全廉租房制度,加快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努力做到住有所居。

社会稳定是民生之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着力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全面提高社会服务与管理水平。要深化“平安福建”建设,准确把握当前经济社会的新变化,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社会秩序的新要求,准确把握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新特点,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新时期的贫富关系、干群关系和劳资关系,妥善处理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利益关系,进一步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排查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等,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矛盾和纠纷,有效防止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要坚持安全发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再次,要立足于发展和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根本靠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把握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创发展优势,推动科学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推动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当然,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也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empirenews.page--]

福建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向先

在服务海西科学发展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陈向先

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来我省考察并作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我省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我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是极大的鼓舞和有力的鞭策。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提出了“三个切实”(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工作任务、“三个更加”(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的工作要求,为推进我省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全省组织系统一定要迅速行动起来,认真学习贯彻好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好省委《通知》和孙春兰书记在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以改革创新精神把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做好,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推动福建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中组部把今年确定为组织工作抓落实之年。今年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任务是,善始善终抓好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突出抓好乡镇和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发展和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落实组织建设的各项任务,迫切需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使党员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知识素养不断提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使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胡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思想理论素质。我们一定要认真按照胡总书记的这一要求,认真落实中办下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结合当前我省正在认真开展的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阶段以及总结收尾工作,全面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着力提高服务海西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从2008年9月以来,历时一年半,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我省自上而下分三批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共有8.28万个党组织、169.5万名党员参加。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深化学习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据统计,在三个批次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全省共组织理论中心组学习6520多场次、举办党员学习培训班辅导讲座5.81万期、举办解放思想研讨会4.44万场次、编写通俗易懂的辅导材料200多种、成立宣讲团(组)1229个、培训党员干部234.93万人次。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丰富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了新提高,在事关科学发展、海西先行的重大问题上形成了共识、凝聚了力量,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良好局面渐趋形成,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省各项工作任务完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把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建立和完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

一是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习。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教育的突出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总结运用集体研讨、专题培训、案例分析、解放思想讨论以及领导干部领题调研等有效方式,进一步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和领导班子定期务虚制度;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责任,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形成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促进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要推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大力弘扬勤学之风、探求善学之策,带头端正学风、担当领学之责,努力在抓学习、强本领上取得新进展,切实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中作出表率。

二是强化党员干部集中培训。要改进党员干部培训工作,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常态化、多样化的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制度;充分了解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新需求,加强和改进专题讲座、报告会、专题电视片等学习教育培训方式,科学安排岗前培训、业务培训、晋职培训、理论培训;进一步做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坚持“一班一策”,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进修班、专题研究班、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等培训方式,在培训对象、培训时间上作出制度性规定。认真落实《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建立基层党员轮训制度;鼓励和支持党员参加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不断增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是抓好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要进一步明确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的时间、内容、目标、责任等要求,建立健全学习考勤、学习档案、学习通报等各项制度,推进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强化党员的日常学习,建立健全党员个人自学制度,引导党员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需要,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利用业余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激发个人自学内在动力;严格组织生活,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要加强对学习的组织、指导和服务,加强各类学习阵地建设,搞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网络建设;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构建立体化、交互式的学习交流平台,拓展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空间,扩大信息时代党组织建设的影响力,努力使互联网、手机等信息媒介成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提高党员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传播党的政策主张的重要阵地。

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组织的学习,切实解决好“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关键是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强理论”,就是要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继承弘扬古田会议精神这一福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明方针”,就是要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重要决策部署和重要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加快海西建设这个大局,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主动性。三是“长才干”,就是要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方面知识,学习与岗位职责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做到需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四是“重实践”,就是要注重向实践、基层、群众学习,坚持学习与实践的高度融合、有机统一,认真总结各地各部门在海西建设实践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不断推动学习实践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关键在于创新方法手段,激发和调动党员干部爱学习、善学习、勤学习的政治热情,增强学习效果:一是注重全员性学习。通过强化述学、考学、评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重视学习、坚持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工作常态、一种生活习惯,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广才。二是搞好主题式学习。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和工作实际,围绕海西建设,突出阶段性主题,运用学习论坛、读书会、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等广大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手段,结合中央和省委重大政策出台、重大活动开展和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契机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努力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提升研究型学习。引导党员干部带着问题学习、围绕工作钻研,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把个人自学与互动交流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总之,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紧密联系实际,围绕服务海西建设大局以及党员干部关心的重大问题,围绕各地各单位的工作,把解决认识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学习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渗透在党的建设各方面,不断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