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号角

2011-10-24 15:50:29来源:光明日报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这将再一次吹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军号。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

  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是推动其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原因和根本动力。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对精神文化产品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科学发展作为我们时代的主题,要求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要求能够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出现。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的国家。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既是支撑、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文化产业直接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翼,文化建设还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要素,而且对于推动综合国力其他要素的发展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和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文化与经济和政治日益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促进文化繁荣,大力发展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已经成为全面增强综合国力、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球文化多元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载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中,文化多元化是民族精神保持独立、世界文化生态保持平衡的重要基础。各民族文化只有自觉、自信、自强,不断繁荣发展,才能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态度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才能避免被西方文化霸权同化的命运,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拓展文化权益,维护文化安全,推动世界文化多元化进程。

  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自觉”的核心也就是要求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略对待和实施文化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过6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体现规律性的鲜明特点。

  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特征和规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人为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传播作为核心内容。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文化工作者要辨清哪些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哪些文化是落后文化。只有意识清醒,我们才能在文化事业或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困惑、不迷惘,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以先进的文化产品实现“以文化人”。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强化其引领作用,以之增强人民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历史认同和价值观认同,从而使我们的民族更有凝聚力,核心价值体系更有吸引力,经济物质发展更有人文方向感。

  始终把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统一起来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鲜明特点之一。重视物质力量建设的同时,也重视文化力量的建设,这是我们党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就葆有的一个优良传统。物质力量的发展为文化力量建设奠定经济基础,并决定着文化力量的性质;同时,文化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力量可以辅助、促进物质力量的发挥,并且能够支撑、引领物质力量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反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对文化力量建设对物质力量建设保障和引领功能的肯定和重视。

  坚持正确方向和坚持科学精神相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也是其基本特点和规律。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方面,始终坚持批判和吸收相结合,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坚持开放性和自主性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现代化,使外来文化中国化,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又一特点和规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遵循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规律性方针和原则。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发展的新趋势要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注重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能以经济效益损害社会效益,更不能以商品属性排斥意识形态属性,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两种属性”和“两个效益”的关系。这是新的实践探索得出的新的文化建设的规律。不断地探索规律、发现规律、遵循规律,按照规律去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

  关键在于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文化制度上的有力推动和切实保障。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优势前提下,确立起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科学的文化体制机制就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要建立健全文化服务人民的体制机制。文化发展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根本目的,但这个目的不能停留于观念,而是要付诸实践,真正实现文化利民、文化惠民、文化育民,这就需要构建一系列体制机制来予以落实。文化服务人民主要体现为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文化服务人民、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真正落到实处。

  要建立健全文化促进经济的体制机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文化生产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和现代化大生产的一部分。电视、电影、出版、音像、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乃至广告、信息、传播、娱乐等产业,已发展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因此,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围绕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打造一批文化领域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大幅度提高我国文化企业的规模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建构和完善促进文化经济发展、提高文化生产力的体制,使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其优化结构、增强活力的重要功能和独特优势。

  要建立健全促进文化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条件。在文化生产领域,我们也要更新观念,调整结构,力求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和提升。诚然,文化本身意味着积淀和传承,但如果没有创新性要素的参与和主导,文化就不能充分反映与时俱进的社会生活,就不能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文化创新最终要体现于文化产品的创新,因此,文化生产也必须纳入到创新型国家建设体制,使之参与到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之中。文化创新还要充分认识到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敏锐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努力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

  还要建立健全加强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文化发展繁荣。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要切实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管理体制,为各类文化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马建辉)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