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林则徐精神的传承弘扬。1995年8月24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参加纪念林则徐诞辰21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继承、发扬林则徐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学习他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学习他‘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今年是伟大的爱国政治家、民族英雄、国际禁毒先驱林则徐诞辰240周年,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切缅怀林则徐的历史地位和光辉业绩,更好发挥民族英雄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凝聚起全民族同心共赴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8月28日,林则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纪念林则徐诞辰2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市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史学会、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办。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彦出席并讲话,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刘献祥主持,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林则徐基金会荣誉会长林强出席。中国史学会领导与林则徐后裔代表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来自澳门、台湾、广东、新疆等海内外相关机构负责人和专家代表进行交流发言。与会专家围绕林则徐精神,从思想精髓、民族意识、开放眼光、家国情怀等方面深入研讨林则徐精神的历史贡献与时代价值,畅论传承弘扬林则徐精神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本次研讨会还设立两场分论坛,主题分别为“林则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林则徐虎门销烟与当代毒品问题治理”。
一、深刻认识林则徐精神的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民族英雄。他以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掀起反帝反侵略的爱国运动,凝聚起团结奋斗、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民族气概,为推动中国近代化转型作出重要贡献。
(一)捍卫国家主权,掀起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重要开端。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壮举。中国史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指出,虎门销烟,不仅是对鸦片毒害的宣战,更是对民族命运的救赎,是民族觉醒的象征。林则徐以彪炳史册的功勋,揭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开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的道路。鸦片战争博物馆馆长张建雄提出,林则徐禁烟运动书写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篇章,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展现。暨南大学张坤教授认为,虎门销烟以正义对抗外来强权,尽管未能阻止鸦片战争的爆发,但也证明林则徐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性与合理性。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马照南表示,林则徐的禁毒思想兼具时代特征与民族特色,是近代中国反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思想武器,激发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意志。
(二)倡导开放学习,推动了中国从传统向近代的思想启蒙转型。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与挑战,林则徐以开放胸怀率先突破固有思维,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金以林认为,林则徐的伟大,在于他通过编译西方报刊著作、研究国际法等行动,在封建王朝的故步自封中打开一个向西方学习的文明窗口,推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形成。福建医科大学陈雪贞教授指出,林则徐推动“开眼看世界”,不仅带来“师夷长技以制敌”的观念转变,而且推动国家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更提出批判性思维以避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盲目迷信。福建师范大学王珍珍教授表示,林则徐以“开眼看世界”的前瞻性视野,对近代民族危机进行深度思考与战略谋划,形成多维开放思想主张,在当代仍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三)凝聚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民族气概。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林则徐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优秀品格,极大地凝聚起民族精神,展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气概。澳门莲峰普济学校校长何敏辉指出,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期间巡阅澳门的行为,已经超越事件本身,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捍卫民族尊严的精神象征,推动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传承。台湾林氏宗亲总会总会长、世界林氏宗亲总会副会长林晋章表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惊人之举,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第一个高举禁烟大旗的国家,林则徐为中华民族立下殊勋,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民族英雄。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林祥华认为,虎门销烟让世界看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定决心,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无数中国人为正义与尊严而战。
二、深入把握林则徐精神的思想精髓
林则徐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林则徐精神,兼顾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尊严与思想启蒙,展现了“经世致用”的治理理念与民族大义至上的高尚风范,绽放出历久弥新的思想光芒。
(一)以民族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彰显“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主义精神。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是林则徐爱国主义精神的灵魂。林则徐后裔、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林地表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爱国主义精神的誓言,也是林氏家族代代相传的精神支柱,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为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提供了文化力量。原中华书局编审陈铮指出,林则徐无论是被谪贬新疆,还是赋予他治理云南和贵州期间,都始终反对国土分裂与维护民族团结,为推进国家统一与中华民族一家亲作出重大贡献。闽江学院张赛玉副教授认为,林则徐为边疆治理、民族团结作出重要贡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范式。
(二)以理性看待中外差距,展现“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积极把握时代发展的节奏,以“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推动中国近代启蒙,是林则徐精神开放视野的生动写照。哈尔滨工业大学马骏杰教授提出,林则徐“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思想,是林则徐以全球视野、理性态度和开阔胸怀面对时代问题的结果,推动近代中国的思想转型。林祥华指出,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理念,具有前瞻性与开创性,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打开一扇窗,也为现代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借鉴意义。福建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孙汉生认为,林则徐编译的《澳门新闻纸》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重要文化窗口,开启中国近代启蒙的进程。
(三)以实干回应时代问题,蕴含“经世致用”的治理理念和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深植儒家“经世致用”传统,积极面对时代赋予的重任,展现深厚的为民情怀,是林则徐精神的重要特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委史志办主任薛原指出,林则徐发戍新疆和田期间积极履勘地亩,以生动的社会实践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在塔里木盆地谱写了屯田实边的人生新篇章。上海财经大学梁捷副教授表示,水利是林则徐经世思想的核心,林则徐“防重于治”“以农治水”的治水思想与实践,为后世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福建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谭敏认为,林则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实学为根基、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以开放学习为方向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内容与国家富强紧密结合,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重要基础。
(四)以牺牲个人利益换取民族大义,彰显“无欲则刚”的高尚风范。个人利益服务于民族利益、民族大义至上,生动再现了林则徐的非凡人生与精神风范。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张金超认为,林则徐虽被革职,但他的一系列行为本质仍是爱国与忠君,“民族英雄林则徐”个人形象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中,激发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认同与崇敬。林晋章指出,林则徐认真执行反毒禁烟最后被贬戍新疆,仍然为国家作出很多贡献,体现他为民服务、民族大义至上的高尚精神,推动了后世为民服务精神的传承。鸦片战争博物馆副馆长唐立鹏提出,将每年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这是林则徐作为“禁毒英雄”“反帝英雄”深入人心的结果,更是民众对其高尚人格的赞扬。马照南认为,林则徐禁毒思想源头是孔子的“仁义观”和朱子的“天理观”,其禁毒举措以大无畏的勇气彰显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与斗争意志。
三、传承弘扬林则徐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奋进力量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高的致敬是践行。缅怀和纪念林则徐,旨在深入挖掘林则徐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弘扬林则徐精神,深刻感悟民族英雄的伟大精神力量,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动力。
(一)持续挖掘林则徐精神的丰富内涵。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帮强教授提出,要深入挖掘林则徐精神的丰富内涵,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系统研究,出版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福建省林则徐研究会秘书长吴晓玲提出,传承林则徐爱国精神,要挖掘它的深刻内涵,并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将林则徐爱国精神内核融入新时代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进程。王珍珍提出,我们当从林则徐思想中汲取智慧,以“大胆试、大胆闯”的改革精神,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华侨大学袁素讲师提出,林则徐探索外部世界所蕴含的开放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从学术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
(二)大力弘扬林则徐的家国情怀。谭敏提出,林则徐以深厚的家国情怀,提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实学为根基、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以开放学习为方向的教育理念,为新时代深化教育开放、拓展国际交流、培养面向全球的创新型人才提供重要启示。张赛玉提出,要以林则徐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为指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国土不可分的国家认同,坚持以文化互鉴促进民族认同融合,坚持以民生互惠夯实共同体根基。
(三)传承发展林则徐勤政为民思想。中共福建省委党校肖剑南教授提出,当代从政为官者,要努力锤炼林则徐为政之道的四种品质——骨气、底气、正气、锐气,才能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栋梁。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理事冷玉健提出,林则徐“在水灾中亲自乘舟观察、在驿站里亲问米价收成”的身影,与今天我们倡导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扎根群众”的工作作风一脉相承。梁捷提出,林则徐治水思想与实践背后,反映出的是林则徐的“民本思想”,这也是他一切行动的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
(四)加强林则徐遗迹保护和活化利用。福建省林则徐研究会会长陈旭东提出,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林则徐史料文献整理,要持续推进林则徐全集增补、林则徐直接相关史料挖掘和林则徐亲友朋僚重要著作次第整理。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林星教授提出,要在保护的前提下活化利用,从祠堂到纪念馆,从宗族私密空间到公共文化空间,从传统祭祀与纪念到公共教育与文化保护,从民间自发纪念到国家主导的系统性保护利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五)积极推动林则徐精神文化传播。张建雄提出,要创新传播方式,运用数字技术、文创产品、沉浸式体验等手段,让林则徐故事更加生动感人。林祥华提出,要以媒介与科技为桥梁,开展线上活动,拓展传播边界,通过海外社交媒体制作、播放短视频解析林则徐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利用VR技术还原虎门销烟场景,推出线上虚拟展馆,让海外受众沉浸式感受历史。福州市委党校王赣闽副教授提出,要鼓励文艺工作者以林则徐的事迹为创作题材,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国际学术研讨等形式,向世界讲述林则徐的故事,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