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新闻 >> 正文

当《亮剑》重播,也请记住福建的李云龙

2025-07-11 09:36:58   来源:新福建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宣布: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批经典影视作品将在“重温经典”频道播出,其中包括电视剧《亮剑》。

提到《亮剑》,不少人总能被李云龙那股“逢敌必亮剑”的狠劲戳中。剧中李云龙那句“老子打的就是精锐”的怒吼,也承载着中国军人无畏的血性与豪情,每每想起,都令人热血沸腾。

荧幕上的故事,跌宕起伏,传奇色彩浓厚。而在福建长汀,也有一位名叫李云龙的英雄。他的一生,同样是一部用热血书写的“亮剑”史诗。

一样的倔强坚强

和剧中角色一样,福建少年李云龙的骨子里,也刻着那股倔强和担当。

1933年,正值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中共福建省委发出通告,拥护中央局在苏区扩大一百万红军的号召,要求汀州苏维埃政府扩红100名。

彼时的长汀,已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家乡的浓烈革命氛围熏陶下,14岁的李云龙,来不及跟亲人道别,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红军,跟着彭德怀等人一同踏上了长征路。

李云龙的家乡——长汀。图源:微长汀

这一走,就是20多年。在烽火岁月里,他用稚嫩的脚印,深一脚浅一脚地,在中华大地上刻下了属于“李云龙”这个名字最滚烫、最真实的开篇。

一样的血性脊梁

他的血性与担当,也在残酷的战场上得到了真实的印证。

长征途中,李云龙跟随红三军团参加了遵义战役等许多重要战役。饥饿、寒冷、伤病如影随形。入川后,恶劣的环境与水土不服,让他全身皮肤溃烂流脓,几近无法行走。

1935年8月底,部队进入了环境险恶的草地,到处是一丛丛野草,一个个泥潭,一片片散发腐臭气味的黑色污水。稍一不慎,踩进泥潭,就很难拔出脚来。凭借着不屈不挠的意志,李云龙拉着十团政委杨勇的马尾巴一步一步向前挪,终于挪出了草地。

红军过草地(油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李云龙已成为八路军115师一名钢铁战士,随军东渡黄河,直扑山西抗日前线。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战场上,他率部冲锋陷阵,与凶悍的日寇展开了刺刀见红的白刃搏杀。

就在胜利曙光初现的刹那,一颗子弹狠狠咬进了他的胸膛,鲜血迅速浸透了征衣。然而,号角未息,他死死咬住牙关,硬是凭着钢铁般的意志,直到最后一刻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

李云龙(左一)

当时的战地医疗条件极其简陋,为防止致命的感染,医生只能用最原始也最痛苦的方式——将浸透消毒药的纱布,生生塞入他胸腔那狰狞的伤口…… 

超越荧屏的真实底色

《亮剑》里的李云龙,以其“耿直刚烈”的形象深入人心。而长汀走出的这位李云龙,则在硝烟中,书写了一条智勇兼备、文武双全的成长轨迹。

他的起点是司号员,因读过私塾、写得一手好字,被发掘为宣传员,后来一步步成长为政治教导员、团政委。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凭借赫赫战功,直接擢升为师政委。1955年,他被授予大校军衔。

这条用忠诚铺就、用智慧点亮、用鲜血染红的晋升之路,无声地诉说着:革命熔炉锻造的,绝非仅有匹夫之勇的人。

1965年,李云龙因病逝世,享年46岁。他短暂却无比壮烈的一生,历经了反“围剿”的浴血、长征两万五千里的艰辛、抗日战争的烽烟、解放战争的洪流、抗美援朝的冰与火,九死一生、功勋卓著,将生命完全献给了挚爱的祖国。

福建这片红土地,孕育了不少开国将星。长汀李云龙的名字,或许不如荧幕上的那样家喻户晓,但他在民族危亡之际敢于挺身“亮剑”、在万难之中永不低头的铁血精魂,正是“亮剑精神”最滚烫、最真实的诠释。

今天,当《亮剑》的旋律再次响起,请让我们一同铭记:在屏幕之外,在历史深处,屹立着千千万万拥有这般亮剑精神的“李云龙”。此刻我们重温的,不仅是一段英雄传奇,更是一个民族于苦难中奋起、在传承中勇毅前行的壮丽史诗。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
推荐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