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福清要闻 >> 正文

用文化“点睛”一城繁华 ——我市着力打造文化厚重之城

2021-08-30 10:43:27来源:福清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滕端钦

夜幕降临,公园里、广场上,舞曲悠扬,欢歌笑语,伴着音乐节拍,大妈们正不时变换着轻快的舞步;文化惠民巡演舞台上,演员们或舒展身姿翩翩起舞,或一展歌喉尽情演唱……在福清,蓬勃兴起的文体活动,脉动出城市文明四射的活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动力”,文明城市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涵养和支撑。为进一步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我市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理念,以城市精神增添城市魅力、文化地标提升城市品位、文化生活升华城市气质,努力建设文化厚重的全国文明城市。

文化地标提升城市品位

走进市美术馆,“百年礼赞·玉融华章”福清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展正在展出,书法、篆刻、国画、油画、水彩、漆画、版画、雕塑等多种形式的优秀艺术作品,让观众一饱眼福。

市美术馆2017年5月正式开馆后,余险峰书画艺术馆、林永霖美术馆、万达艺术廊等民间美术场馆相继启用。近年来,福清几乎月月有展览、周周有文化活动,美术馆已经成为福清这座城市的灵魂驿站、文化地标。在业余时间、闲暇时光看展,已成为越来越多福清市民的选择。

同时,我市还致力于乡村文化场所的配置和优化,先后完成50家农家书屋、24个镇街综合文化站、49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改造提升工作。目前,已形成“市有四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镇有一站(综合文化站)、村有一中心(综合文化中心)”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格局。加上城乡星罗棋布的体育公园、文化公园、健身路径和休闲公园等,构建了“城区15分钟、农村3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让市民走出家门就有了健身锻炼、休闲娱乐的场所。

如今,开馆在即的市侨乡博物馆,正通过数字科技、AR科技、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多维度展现福清文化遗产、城市文明,将成为福清新的文化地标。

文化的触角在延伸,幸福的载体在创新……文化地标让福清有了可以触摸的温度。

文化活动升华城市气质

节日里,公园广场锣鼓喧天;白天,社区、乡村文化站里,丝竹交响;入夜,遍布城乡的文化广场上,舞步翩翩……如今,文化生活已经渗透到每一位市民的生活中,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作用,不断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丰富性,做到重心下放、资源下沉、服务下移,结合“主题文艺下乡巡演”“高雅艺术走进大众”“优秀传统戏剧展演”三大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乐万家”、民间民俗文化节、“NEW FQ融聚文创季”“读书月”“六月天·融情夏意”文艺季以及非遗进乡村、进校园、进古厝等群众文化活动,把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基层,每年数百场的文艺惠民演出,为群众带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成为文明福清的靓丽风景。

“六月天·融情夏意”文艺季自6月启动至今,从不同文化艺术视角,组织安排了七大系列300余场活动,用文化点亮百姓生活,让文明新风吹遍每个角落。

图书馆、文化馆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市图书馆盘活图书资源,开展图书漂流、扫码阅读电子书、“我爱阅读100天”读书打卡及“小康年 读书乐”分享等阅读活动,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阅读服务和体验,满足市民多样化阅读需求。市文化馆依托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三级文化活动站点网络,开展了大量文化活动,形成了“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文化服务菜单”,将优质文化资源延伸到基层。此外,逐步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群众健身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基本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 

完善便捷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网络,带来了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让城乡“活”了起来、让群众“乐”了起来。

文化遗存焕发新活力

丝竹袅袅,长笛悠悠,水袖柔曼施展,舞台光迷影乱……闽剧情结在福清人心里根深蒂固,看闽剧,依然是许多市民喜欢的传统娱乐方式。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城市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为此,我市积极实施新时代文艺创作工程,深挖福清文化资源,出版编印《文化福清》《福唐传奇》《绚烂韶华》《大地芬芳》等一批本土文化读物,开展“一镇一品牌、一村一项目”活动,目前已形成高山板凳龙、新厝伡鼓、海口舞龙舞狮、幸福社区十番音乐、镜洋宗鹤拳等丰富多样的乡镇特色文化“农家菜”。注重地方戏曲曲艺资源的挖掘、抢救和展示,组织“优秀戏剧展演”活动,推进地方戏曲曲艺惠民常态化,擦亮“中国民间艺术(闽剧)之乡”金字招牌。发挥“中国音乐家协会侨乡音乐创作基地”和“中国音协合唱联盟福清培训基地”的优势,全力构建福清特色文艺创作品牌和音乐创作名片,创作了《侨乡儿女》《天宝陂》《福清哥》等歌颂侨乡海内外儿女的歌曲,既提升了城市品位,又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为了让文化“活”起来,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我市还积极发挥春节、元宵、拗九、端午等传统节日在涵养社会风尚方面的作用,通过举办“我们的节日”“每周一戏”优秀闽剧展演、民间民俗文化节、非遗进基层等活动,对南少林武术、佾舞、伡鼓等非遗文化进行专场展示;依托各类载体,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古厝、进文化场所;精心打造一都镇东关寨、龙屿古街看方言盘诗对唱、南岭镇食菜厝观看词明线戏表演等非遗旅游线路等,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老巷深深,藏着的是老故事。”“古厝虽旧,却是福清的老底子。”我市大力挖掘古老街巷、老厝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通过修缮荷园、黄氏侨厝、卢氏侨厝等古厝,形成具有浓厚福清地域建筑文化特色和侨乡文化特色的传统街区;根据每条街巷的历史文脉及道路特点设置了不同主题,一街一文化、一巷一主题,通过手绘和墙贴等艺术形式,展示和传承福清独有的文化特色和人文底蕴;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古屋、红色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等为重点,修复修缮一批乡村文物、红色文物、文化遗址和历史建筑。

文以化人,日新其德。深厚的文化底蕴,开放的城市精神,创新的文化思维,不仅丰厚滋养着福清城市的文化底蕴,更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