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福清要闻 >> 正文

他与三所闽沪名校有关,他在反革命政变后的白色恐怖中入团入党,他将寡母慈兄为他攒下的娶妻 费用尽捐于革命——

陈炳奎:永远无法兑现的结婚承诺

2021-06-02 10:10:23来源:福清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琳

就建筑而言,位于福清市阳下街道漈头村的陈氏支祠是普通的:始建于清末,历代多次重修。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左右。前有石铺祠埕,门墙上红砖下花岗石,大门的门楣上刻有“陈氏支祠”4个大字,左右设有仪门。原来,祠堂四周环有一圈二楼,还设戏台、礼堂、神龛、祭厅等,为家族议事之地。

但走近陈氏支祠,会生出朝圣般的感觉。因为1934年有一批福清子弟为了天下穷人都能过上富日子,在此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共福清县委,他们流血,他们牺牲,这些历史上第一个中共福清县委的委员们,竟没有一人等到了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迎风飘扬的那一天。

走进漈头陈氏支祠,不能不想起漈头人陈炳奎。

陈炳奎是洋派的,他闯过上海滩,读过三所闽沪名校;他喜欢西装革履,他仪表堂堂,风度翩翩;不是没有人深爱过他,也不是他没有过心仪的人,而是他选择将自己全部的爱与情,献给了他忠诚的共产主义事业,主动选择了“革命未成何以家为”。

陈炳奎:永远无法兑现的结婚承诺

福清市阳下街漈头村陈氏支祠

白色恐怖中,他投身革命

陈炳奎,谱名祖进,别名秀南、绍光,参加革命后曾化名陈珊,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生于福清阳下漈头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童年丧父,家中愈加贫困。母亲是典型的福清女人,性格坚强、吃苦耐劳,持家有方。在丈夫陈振春早逝后,她立誓吃尽天下苦,也要把陈炳奎培养成大学生。

陈炳奎在福清完成小学教育,就被母亲送到省城福州读初中。他一心向学,成绩优异。在福州读书期间,正值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北伐军入闽。陈炳奎因此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

1928年夏,初中毕业的陈炳奎,考入位于乌石山南麓的福建省立第一高级中学。该校的前身是光绪二十九年岁末(1903.12.12)开学的全闽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名为福建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名为福建优级师范学堂,1913年改名为福建高等师范学校,1914年又改名为福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7年,师范学校合并进中学,改名为福建省立第一高级中学。陈炳奎入校第二年,学校又改名为福建省立福州高级中学,1931年改名为福建省立福州师范学校,专办师范教育。1936年全省师范学校并入,改名为省立福建师范学校。全闽师范学堂即是今日福建师范大学前身之一。

陈炳奎进入乌石山南麓校园时,正是中国大地乌云蔽日的至暗时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蒋介石、汪精卫联手,宁汉合流,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倒在敌人的屠刀与枪口之下。1927年4月福州“四·三”反革命政变时,陈炳奎在福州亲眼目睹革命者唱着《国际歌》走上刑场。正是在革命处于低谷之时,陈炳奎却选择了投身革命,他积极参加党组织举行的革命活动,经受住了多种考验。在校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陈炳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福清籍学弟何文成等一起,组织福清在省城读书的进步学生参加“反帝大同盟”。每逢节假日,他就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在乌石山校园内的“望耕亭”秘密集会,或散发革命传单,或以演讲会、讨论会等形式,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帝国主义欺压人民大众罪行,分析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动员同学起来改变祖国落后面貌。

陈炳奎:永远无法兑现的结婚承诺

陈炳奎

在乌石山间读书时,为更好宣传革命思想,陈炳奎创办了油印小报《融声》,与进步同学一起著文、编辑、刻蜡版、买油墨,自己印发报纸。《融声》报上许多评论时政、宣传革命的文章出自他的笔下。《融声》报不但在省城读书的福清籍学生爱看,许多他乡学子也争着传阅。

1930年12月11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爆发3周年纪念日。3年前的这一天,中国共产党在广州领导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举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广州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福州市党团组织为纪念广州起义三周年,决定举行示威游行,陈炳奎和同学李光、何文成等都积极参加。当晚7点,游行群众涌向位于吉庇巷的国民党闽侯县党部,愤怒地砸毁了办公场所。游行队伍到达安泰桥附近时,与闻讯赶来弹压的国民党反动军警遭遇,李光等同学不幸被捕,关押在省防军司令部。

十里洋场,他参加地下斗争被捕

1931年夏,陈炳奎结束乌石山间校园生活,毕业时学校已更名为福建省立福州师范学校。随即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专修科。读私立大学费用昂贵,陈炳奎有些犹豫,担心增加家里负担。母亲和哥哥全力支持,哥哥陈祖筹当即决定把家里仅有的三四亩地卖掉两亩,供他上学。 

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是全国最早创办的农学系科之一,即为今日部属重点院校--南京农业大学的农学院。陈炳奎在南京读书没几天,“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出兵占我东三省,他与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举行集会游行,发表通电,进行抗日宣传,建立抗日团体,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出兵抗日。

在南京读书期间,陈炳奎执着地寻找上海地下党组织。但一直没有寻找到。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陈炳奎了解到上海有所新成立不久的私立大学,名为“上海持志学院”。他先是有感于持志大学的校歌与自己读书目的契合,校歌里的几句歌词他特别喜欢:“读书非为己,学问无所私”;“持我此志,努力社会(国家、民族)无穷期”。后又觉得校训也与自己处事治学原则一致:“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力行近乎仁。”同时,也为了到上海寻找党组织,他一直想一边读书一边为党工作。于是,决定转学。在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读了一个学期后,陈炳奎转入上海持志学院。上海持志学院,即是今日全国部属重点院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之一。

在位于上海新体育会路上的持志学院里没读几个月,就遇上“一.二八”淞沪抗战。1932年1月,日军入侵上海,我十九路军英勇还击。安静的校园里再也放不下一张课桌,“日兵机关枪队冲入学院,纵火焚烧,可容千余人的大宿舍、二层楼教室、大礼堂、图书馆、膳厅、食品室等全部烧毁”。陈炳奎和同学们除了走上街头,向市民宣传抗日,发动大家支援十九路军打击侵略外,还与同学们开展募捐活动,冒着敌人的炮火将募得款项、食品、药品送到十九路军军营。日军铁蹄踏破了中国最繁华的上海市,日军惨绝人寰的暴行,无不更加坚定陈炳奎跟着中国共产党救中国的决心。

1932年7月,陈炳奎放暑假回到家乡福清。期间,他联络革命同志,发展革命力量,参与组建福清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福清特别支部,并任支部委员。

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上海持志学院筹措经费,于上海东体育会路(今水电路广灵二路西首)重建校园。同年秋天,持志学院迁入水电路新舍复课。陈炳奎返回上海,继续求学。求学期间,他依旧参加革命活动,在学生中筹建革命组织。不料事泄,陈炳奎遭上海军警通缉。

1933年,陈炳奎不得不中断学业,避离沪上。

回到家乡,参与组建中共福清县委

1933年9月,回到家乡福清的陈炳奎经挚友、玉融小学校长吴绍微介绍,到玉融小学任教。在课堂上,他抓紧点滴时间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中国屡遭外敌侵略的原因。他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在中共福清特支书记何文成领导下,秘密开展革命工作。

同年11月20日,“福建事变”爆发,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在福州成立,特赦政治犯。陈炳奎与何文成一起到福州,去接出狱的另一位支委余长钺回乡。3人在福清合力开展抗日工作,他们发动民众抵制日货,组织抗日宣传演出。与之同时,他们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通过办夜校免费教农民识字、学简单算术这一形式,组织农民起来反抗黑暗的社会。陈炳奎此时已转到老家的北西亭小学任教,他在北西亭也办起夜校,利用夜校讲解革命道理,使北西亭一带多个村庄成为革命基点村。

陈炳奎:永远无法兑现的结婚承诺漈头陈氏支祠窗户多,四面皆有多个窗户,三面都有多个门,陈炳奎等同志在此开展革命活动易于撤离。

1934年1月,陈炳奎参与筹组中共福清县委。在历史上第一个中共福清县委成立后,成为第一任县委委员,参与策划和领导了南西亭暴动。在南西亭暴动之后,他又参与策划和领导北西亭暴动。

将娶妻钱用作革命经费

1935年5月,中共闽中特委成立后,陈炳奎任特委委员兼中共福清县委书记。当时,中共闽中特委已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开辟了罗汉里等闽中三块游击根据地,组建了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第二支队,在敌人重兵清剿之下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

陈炳奎:永远无法兑现的结婚承诺

漈头村一带百姓代代相传陈炳奎的故事。图为93岁的漈头村近邻上亭村老支书陈训柳在讲述陈炳奎的故事。

中共福清县委工作经费,主要靠陈炳奎自筹,家里仅有的一点薄田,还不够全家人裹腹,看到年迈的母亲还在田里劳作,看到勤劳的哥哥拼死拼活也难以让自己的儿女不挨饿,他实在张不开口提出卖家里最后剩下一点薄田。而自己微薄的一点工资,又已经全部用作中共福清县委工作经费。

一次,母亲又催陈炳奎完婚,无意中说:“你哥昨天又借到了一点钱,给你结婚用。”原来,陈炳奎从上海回到福清后,母亲与哥哥商量,开始抓紧准备要把陈炳奎的婚事办了。母亲和哥哥拿出从牙缝里抠出的钱数了数,觉得不够,就开始到处找人借。

一听到有这钱,陈炳奎很是心疼母亲和哥哥,但是一想到县委经费有了,他的眼睛又亮了。

一日,陈炳奎郑重地对母亲和哥哥说:“我不准备现在结婚。”

母亲和哥哥愣住了。母亲问:“为什么?”她担心儿子走南闯北眼界高,就说:“只要聘金足,以你的学识、模样,可以找得很好的。”哥哥也说:“钱不够,我再去借。”

陈炳奎说:“我想过几年再说。”

母亲说:“你多大了?转眼就30了!”

陈炳奎不是没有与爱情相遇的机会,在福州,在南京,在上海,他都从女同学投来的火辣辣目光中读出了芳心,但他却始终没有接过这些如火的眼神。因为他知道革命者随时都有牺牲的风险,他不想在赴死时觉得自己愧对了爱人白头到老的承诺。

陈炳奎说:“这样好吗,你把结婚的钱给我,我一定会给你带个好媳妇回来。”

母亲问:“什么时候?你给个时间。”

陈炳奎说:“等我要做的事成功时。”

母亲再问:“你做的事,会成功吗?”

陈炳奎坚定地点点头:“一定会成功!”

母亲从小儿子坚定的眼神中读懂了他的决心。她把给陈炳奎娶妻的钱,郑重交给了小儿子。

一生重信的陈炳奎,第一次失约

陈炳奎失信了,他没有让母亲等到他带回媳妇的那一天。这是一生重信的陈炳奎第一次失信,也是唯一一次没有践约。

1937年2月16日,前往莆田梧塘洪度村中共闽中特委会的余长铖,因莆田籍叛徒薛宝泉的出卖,与闽中特委书记王于洁、委

员黄孝敏和潘涛等一起被捕。随后,叛徒薛宝泉又带宪兵便衣队到福清抓走了陈炳奎。

5位中共闽中地委领导在狱中威武不屈,敌人百般酷刑和金钱高官利诱,都动摇不了陈炳奎和战友们钢铁般的意志。1937年6月23日,5位中共闽中地委领导,从容赴死,在福州鸡角弄刑场英勇就义。

陈炳奎唯一可以告慰母亲的是,他承诺母亲要做的事一定会成功,就真的成功了。1949年8月16日福清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只不过听到开国礼炮声的不是他,而是他的亲人们。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