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深度关注 >> 正文

乡村农民的小区生活

福清农村试水城市物业管理模式调查

2010-02-11 11:42:19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记者 林侃 通讯员 王征彬

    自打物业入驻后,梨洞村里的百姓时常能看到保安巡逻的身影。     

    

    梨洞村村民陈炳团如今成了物业公司的保洁员,一个月有千余元的收入。     

    梨洞村村书记卢圣文向记者展示村里的监控设备,如今全村已安上11个探头。  

    

    2009年底,福清市南岭镇梨洞村、镜洋镇波兰村、江阴镇屿礁村和龙田镇东华村相继迎来了“新管家”——来自城里的物业公司。保安执勤、专人打扫卫生、水电有人管……乡村农民过上了小区生活。

    这4个村是福清市在农村引入城市物业管理模式的试点村。村民是否认可这一新事物,他们与物业公司相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物业进村很受欢迎

    记者来到福清的革命老区——南岭镇梨洞村,只见一座崭新的保安亭刚落成,2名保安正在岗亭内值班。见采访车驶入,他们拦下,详细询问并与村干部核实后才予以放行。

    老区村呈现出一股现代气息,一片片绿化带、一幢幢小别墅错落有致。记者留意到,村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安有监控设施,岔路口还安上了360度旋转式探头。据村支书卢圣文介绍,全村按物业规划的11个探头已投入使用。

    尽管才安上不久,但这些“眼睛”已帮上了大忙。不久前,一窃贼从南岭偷了辆摩托车,途经梨洞村口时被探头拍到,后来根据监控,警方毫不费劲地将窃贼擒获了。

    除了遍布四处的探头和不时穿行于村间的巡逻保安身影,干净、整洁是梨洞村给人的又一印象。每户的家门口都摆着一个自制垃圾桶,物业公司的保洁员陈炳团正顺着村路打扫,将垃圾倒入垃圾车。

    村里人说,物业公司来了后,村民的一些习惯悄然改变,“以前有人乱倒垃圾,现在大家都做了垃圾桶,不会乱扔了”。

    卢圣文戏言,这些用建筑材料废弃桶制成的垃圾桶也符合村情。原来,该村有在外承包机械工程的传统,80%以上的村民都直接或间接参与,青壮年都在外打拼,村民们生活比较富裕。

    今年70多岁的陈邦超老人,子女都外出工作。他说,物业来了后“没啥不习惯的”,“村里老人多,就怕有窃贼,现在可安全了……孩子们想让我们进城住,可现在我们农村也和城里小区一样有物业管理了,没必要走了”。

    服务周到,但物业费却不贵。“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村民每人每年仅需缴纳总计15元的物业管理费,就能享受到这些基本服务。”卢圣文说,村里土地集中流转后,有块地被用作草皮基地,物业费差额就从这块收入中补充。

    在其他3个村,记者了解到,村民缴纳的物业费因村情各不相同,但都采取村民付一小部分、村集体垫一部分的方式。在屿礁村,这个主要劳动力都在国外经商或务工的村子,村主任陈文明甚至有一个新想法:“等春节了,在外打拼的乡亲、华侨都回来,我建议由他们集资付物业费,我有把握,没问题。” 

    管理模式难离村情

    这段时间,因公司进驻农村,长江物业公司董事长余长江这个“吃螃蟹者”也将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此次福清市试点物业进农村,公司以预算低、本土性强等在30多家物业公司中脱颖而出。

    虽广为宣传,也通过了村民代表大会,可把城里那一套搬来农村究竟可不可行?百姓乐不乐意?一开始,余长江心里也犯嘀咕:“我们上网查,四处问,发现省里没这先例。”

    从去年12月底物业公司相继进入各村至今,村民们那儿传来的反馈让余长江感到很兴奋:“大家都说好!”

    梨洞村自12月29日物业公司入驻后,便将村口岗亭和村部监控室设为固定办公场所,8名保安24小时轮岗值班,每天均有人巡逻;卫生清洁方面,3个保洁员负责清扫卫生。屿礁村则配备保安6名、保洁员2名,绿化维护员、水电修理工、监控人员各一名,分工更明确……

    余长江表示,目前基本上还是沿袭小区模式,实施封闭式管理,但差异还是存在。

    “农村户数少、分散,而城里的小区户数多且相对集中;城市小区就一两个出口,而农村一般四通八达。为此,就要加大执勤密度和强度。”余长江说。

    “就说认人吧,村里人常出来走走,好接触,便于熟悉;但流动性大,走亲串门的很多,管理上也有一些困难。”刚上岗一周的梨洞村保安员陈清华告诉记者。

    由于担心存在磨合问题,物业公司还采取了从本村聘人统一管理的方式。“村民对老面孔认可度高,利于开展工作,再者,这也为村里解决了一些就业。”余长江说。

    屿礁村物业保安队长陈国强便是本村人。他今年40岁,是退伍军人,有10年的保安从业经验,听说家乡有了物业公司便回来工作。经培训,他与一个同乡一起上岗,每月工资1500元。“我们对本村熟悉,好开展工作。”他说。

    各村的保洁员、水电工也大多是老面孔,现被统一纳入物业公司的管理,由公司付给薪水。在东华村,听说村民老何家的电路出了些问题,何李华连忙上门帮忙维修。他一直就是村里的“水电专家”,如今也被物业公司纳入管理体系。对于身份的转变,他说:“公司待遇不错,以前有的忙可帮可不帮,现在都是分内事了。” 

    普及推广是否可行?

    “原本决定试点的村并不止这4个,但最终只有这些村通过。”福清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人翁文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试点工作能否在农村普及推广,还有待实践检验。

    据记者了解,此次试点的波兰村,全村只有100多户,但地处工业区附近,外来流动与租住人口多,有治安隐患;而屿礁村,全村1180人中,在国外工作或务工的就达600多人,留守儿童和老人多;东华村村民大多在省内外从事水产出口业务,较富裕。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经济状况较好,村民思想较开放,所以群众认可度较高;而其他一些村,因各种原因,没有做成。比如,有的在请保安员问题上认识有差异,不赞同常年请,但春节期间又有这种需求。看来,未来也要探讨分时段提供不同服务的方案。”在翁文峰看来,这项工作还需示范带动,并在试点中不断完善。

    一位村主干也坦言,这些村村民所付物业费都只占小部分,有村集体注入,华侨、企业家捐助等其他渠道,而在经济薄弱村,物业费怎么付,是个难题。

    对物业公司而言,主要问题是赢利模式的选择。

    一开始,寻找物业公司就是一道难题。在福清市新农村办协调下,几个试点村的村主干拿到了本市所有注册在案物业公司的清单,逐一联系。“有的开价太高,有的压根不愿意介入农村管理,一圈下来只有三四家感兴趣。”卢圣文说。

    城区一家物业公司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按农村的规模,光是聘请保安员和保洁员、水电工,一年成本少则七八万元,“这基本上就是现在村里开的价”,而除了基本的保安、保洁,其他收费业务又基本没有,“根本赚不了钱”。据他透露,即便在物业进农村已实施两三年的浙江,公司盈利仍是低水平。

    余长江也坦言没有什么利润。“我们现在只想着把这项新业务做好,在农村插一面旗,打响品牌,暂时不考虑赚钱。”他说。

    “今年,这项试点还将继续扩展2—3个村。”翁文峰表示,试点要继续,农民花钱买服务的意识也需要培养。他认为,今后,农村物业还要逐渐介入农村公共事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工作、职业介绍等领域,真正让农村生活社区化。(记者 林侃 通讯员 王征彬 )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