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名家笔下的福清 >> 正文

在瑞岩山仰望弥勒

2020-06-06 11:12:11来源:红岩  作者:孙惠芬

  (孙惠芬)为写一部与佛法有关的书,曾搜索到一则护法故事,说元代年间,福州这个地方,有一个叫吕伯恭的财主,因为深信佛法,发愿请人在一块天然巨石上雕刻弥勒佛像。为使功德圆满,开工之后,他决心请100个工匠,可是请到第九十九个时,不得不停下工期,因为寻遍十里八村,怎么都找不到第一百个,而这九十九个工匠,谁也说不准弥勒佛究竟要凿成什么样。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一个男子从西边走来,他敞衣袒胸,满脸含笑,他说他是西池人,听说有人捐资雕凿弥勒佛,特意赶来帮工。吕姓财主见有人送上门来,又刚好凑成一百个,满心欢喜,而这时,身边工匠提醒他:你看这个西池人两耳垂肩、脸庞方圆、笑哈哈的样子是不是就像弥勒佛?第一百个工匠是送来了弥勒模特,吕姓财主喜不自胜。有真人模特,佛像雕凿十分顺利,九九八十一天时,佛像头部面部已经完成,与西池人一无二致,可就在吕姓财主为工匠们摆宴庆功时,发现西池人不见了,于是生出疑问:这个西池人是不是佛菩萨显灵来帮助他的?安排人去西池村打听,结果,村里人说根本就没有这么个人……2500多年来,佛法住世、传播、弘扬,神奇的护法故事不计其数,当初喜欢这样的故事,是喜欢看到愿力、念力的不可思议,喜欢看到信仰的力量,可我从未想到,2019年10月的一天,会有机会真的来到故事发生的现场,会在巨大的弥勒佛前仰望佛眼。

  那时读故事,只知道弥勒佛像在福州,并不知道她在福州福清市,更不知道她在离福清城区十里左右的瑞岩山上。因为这一系列的不知道,那个早上,听当地专家郑老师说“我们的这一站是要去看弥勒”,我没有丝毫感觉。不但没有感觉,且造成了错觉,因为在郑老师的福州口音里,弥勒听起来像米勒。有趣的是,头一天从机场一路向南,发现身边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有海的地方必有码头,有码头的地方就必有外来文明登陆,恰好开车的司机告诉说,福清这个地方很早就有西方来的传教士……我是说,那个早上,与一行作家从中巴车上下来,在明丽的秋光中顺山林小道拾级而上,一直觉得前方等待的是西方的米勒而不是弥勒--米勒的绘画,完全有可能随西方宗教文化在此登陆。

  佛像的出现猝不及防,那时林间小路突然开阔,那时在开阔地带猛一转头,一尊巨大的佛像顶天立地--从西方文明到东方文明,从艺术家的人到人修成的佛,转换太突然太陡峭,或许就因为陡峭,惊喜才更加巨大--这并不是说我多么不喜欢米勒,这个出身于农民的法国画家,因为一生都在绘画中表现大地上的农民,我似乎能够懂得他的精神世界,我是说,当一尊巨大的弥勒佛耸立眼前,我的感受是:为什么在我写一部与佛法有关的书的两三年来,每每出行,总有佛缘。

  一路向石佛走近,并不知道自己走在已知的故事里,但这并不影响我的顶礼膜拜:佛陀住世时,反对偶像崇拜,可他探索宇宙真理的教法让一代代修行者躬身实践,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后世诸佛,弥勒佛就是生于中国浙江奉化的一名和尚,他因常背一只布袋云游天下,人称布袋和尚。当他“空无挂碍、笑口常开”的修行成就被后人造像铭记,走近他,虔敬心自然就生起了。

  合十、跪拜、仰望佛眼--我喜欢在任何一尊佛像前仰望佛眼,那里有平和,有平静,有慈悲,有对众生内在的关照。然而在这尊弥勒佛前,不后退你无法看到佛眼,因为佛身太高大太宽阔。而当你退到远处,你看到的不是眼神,而是从额到脸、到下颏、到肩以至于到整个腹部的开怀大笑。那笑在下弯的眼线里,在舒展的鼻翼间,在开阔上扬的嘴角处,在他胖胖的叠入肩颈的下颏上,更在他敞开于胸前的袈裟里,在他圆润隆起的腹部上。人们常说笑逐颜开,可仰望这尊弥勒佛像,你觉得笑不光逐开容颜,它还是一泓贯注天地间的能量,它从石佛的全身透出,全方位辐射……

  被笑的能量辐射,除了莫名的欢喜,还有一种莫名的开阔。凡夫的开阔,一定来自造像的开阔,她的开阔,不光体现在宏伟的佛身上--在弥勒佛的腰腿之间,竟然有着三尊小罗汉。他们一尊在佛的右膝上,一尊在佛的左腹部,一尊在佛的右膝下,他们都开怀大笑,只是右侧的两尊目光向上,左腹部的一尊目光向下……就在这时,就在我的视线对接了他们的视线,看到那笑里蕴含了某种会意的交流时,故事里的人物浮出水面,他们是吕姓财主,是两耳垂肩的西池人,是那个发现西池人像弥勒佛的工匠,他们正为不可思议的发现欢欣鼓舞……

  在佛教里,罗汉,是佛法修证的果位,达到这个果位的人,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了脱生死证入涅磐。三位罗汉雕像,显然不是故事里的人物,他们是故事里人物对佛法有了理解之后的艺术呈现,然而,当发现雕刻者不但需要精湛的手艺,还需要虔诚的信仰,需要将信仰落实到每一个动作里的工夫,还需要一百颗虔敬心的默契配合,你不能为弥勒佛像神奇的诞生感到震撼了。

  佛像本是凝固的历史,在郑老师的解说里,佛像雕成之后,明洪武23年间(1390),有护法者为之建堂覆盖,明万历年间又有护法者重建,明泰昌元年间(1620年),一位叫叶向高的居士募缘增建石佛阁,可清同治元年(1826年),石佛阁毁坏,清末,又有护法者要重新建阁,但几经磋商,还是决定将佛像耸立于天地之间,于是才有了裸露于眼前的十根耸立的石柱,辉映眼前石柱上的楷书“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可不知为什么,站在佛像前,我无法进入那样的历史,我的心一直沉浸在另一个现实里,它水一样流动,波澜起伏,那是一百个工匠心灵的现实,是他们和生活在他们身边芸芸众生心灵的现实:在深受灾难、饥饿、生老病死困扰的娑婆世界,他们的人生经历了怎样的波澜起伏?当无常无时无刻不在摧残弱小生命,使他们和他们周遭的众生不得不向上苍发出呼救,吕姓财主的召唤是不是恰逢其时?来到瑞岩山,在一钻一钻的雕刻中,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是不是在专注于当下的一刻,找到了内心的佛,从而找到内心的安详?!在故事里,是吕姓财主四处寻找工匠,可我在想,是不是工匠们共同发自内心的寻找,才有了吕姓财主的出现,就像有了吕姓财主和九十九个工匠的共同发心,才有了第一百个弥勒佛形象的示现一样……

  很显然,在那样的现场,我的思维被已知的故事控制了,郑老师说弥勒佛雕从开工到雕成,共耗时28年,也就是说,九九八十一天,或许是在28年的最后一刻,或许只是一个传说,也或许,100个工匠也是一个传说,西池人也是一个传说,可如果这一切都是传说,那什么才是当时的真实?

  巨大的佛像告诉我们,不管数据是否真实,工匠的虔诚合作是真实的,众工匠们在28个春秋共同雕刻一尊佛像是真实的,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你不能不追问:他们的内心,为什么会有着一尊一模一样的佛?

  这或许正是一见到弥勒佛就感到震撼的原因所在。

  伟大的雕刻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在一尊雕像雕刻成功时说过:“夫人,在坚硬嶙峋的石头里,只要轻轻抹去它的表面,她就会现身,她在石头中生长,当多余的石头被剥去的时候……”

  在瑞岩山仰望弥勒,不禁想起米开朗基罗的话,可这一刻,流动的现实不知不觉就不见了,他们被眼前凝固的雕像覆盖了,也就是说,眼前的雕像变成了巨大的可感可知的现实,那是弥勒佛现身的现实,她身着袈裟,左手念珠,右手托腹,她足穿草鞋,盘腿打坐,神态慈祥喜乐。而就是这一刻,你有一个无比真实的感觉:弥勒佛并非雕刻而成,她原本就在那,她在坚实的石头中,她在石头中生长,只不过众匠人一起剥去了石头多余的部分……

  这一刻,我突然怔住:2500多年前佛陀开悟时的惊呼贯注耳畔:“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智慧本相,但因烦恼执著而不能证得。”佛陀在结束了苦修后的某一天,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发现每个人都可成佛,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尊佛,只因人性中贪、嗔、痴的染垢,使其陷入无明,就像一个人走进黑暗的小屋,误把一条领带当成蛇。佛陀的教法,是他探索了一套通过修行解除痛苦烦恼、破除无明的方法,如同将黑暗的小屋点亮,让你发现本没有蛇……如此想来,瑞岩山上的弥勒,是不是只有虔敬的修行者才能发现,就像通过修行才能清除染垢?!那多余的部分,是不是就是佛法中所说的无明?!

  山野寂静,没有回声,只有弥勒佛对着我、对着众生开怀大笑……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