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聚焦福清 >> 正文

借势弄潮再出发——福清以产业园区为平台,推进全方位开放开发纪实

2018-12-20 15:07:34来源:福清新闻网

  福清新闻网-福清侨乡报12月20日讯(记者:陈盼兰)1992年,改革开放春潮涌动。

1992年,对福清而言,同样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

那一年,融侨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那一年,国务院原则同意,设立全国第一家规划面积最大的华侨投资建设的开发区——元洪投资区;那一年,爱国侨领林文镜捐出200万元,聘请台湾专家对江阴半岛进行全方位勘测、评估,一年后得出结论:江阴港的自然条件全国少有……

  如果说1987年融侨开发区的成功创建,成为福清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那么从1992年起,福清则坚定不移地踏上了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探索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

  国家级园区

  奠定发展基础

  依靠华侨的力量,融侨开发区在创办之初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水、电、路、酒店、金融服务机构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冠捷电子、洪良染织、冠辉食品等一批企业在此落地成长,1991年全区累计落地三资企业达41家,当年实现工业产值5.11亿元。

  1991年7月,福州市代表团出访印尼,与著名侨领林绍良签订了开发协议。林氏集团注册成立克马太平开发建设(福建)有限公司,负责开发;福清市成立元洪投资区指挥部,负责协调建设过程中的各方面工作。

  1992年5月,国务院原则同意,设立全国第一家规划面积最大的华侨投资建设的开发区,面积50平方公里。8月,元洪码头破土动工。随后,一批批华人企业巨子纷至沓来,一个个世界性大公司接踵而至,从此元洪投资区走上历史的舞台。

  以融侨、元洪为样板,福清充分发挥侨乡、区位优势,自我配套、自我完善、筑巢引凤,走出一条“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侨台港外联合开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路子。洪宽工业村以及龙田、高山工业小区等一批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批诞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工业园区,为福清外向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奇迹也有荆棘。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国际大环境的严峻形势对外向型经济影响深远。面对困境,敢拼敢闯的福清人矢志要在涅槃中重生。于是,一场历时数年的转型升级“大片”,在玉融大地震撼上演。

  融侨开发区加大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改善、优化投资软硬环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冠捷电子、福耀玻璃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形成电子、塑胶、玻璃、食品等支柱产业群,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发展进入“快车道”。

  2006年,融侨开发区规划建设光电科技园,一期引进捷星显示科技等20多个高科技项目入驻,成为开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融侨开发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新要求,进一步调结构、促转型,着力开展产业招商,延伸产业链条,垒大园区主导产业。

  在元洪投资区,元洪面粉、印福油脂等一批企业先后落地,园区形成了依托港口码头的粮油饲料、食品加工产业基地。2003年,经中国食品协会认证,元洪投资区成为“中国食品示范园区”。2005年9月,升级为国家级综合性投资区。

  2011年,元洪投资区按照福州市、福清市大力实施“回归工程”的要求,规划创办了回归创业园,吸引了更多海内外乡亲和港澳台同胞回归创业,元洪投资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大浪淘沙始见金。这批从改革开放浪潮中走来的老园区,风采更胜往昔:融侨以“侨”闻名,拥有电子信息、汽车部件两大优势产业;元洪投资区被列入福州市重点打造的四大临港工业集聚区之一,“后起之秀”江阴工业区则依托化工新材料产业快速崛起,福清形成了园区定位差异化、优势产业集聚化、配套建设集约化的园区经济发展特色,撑起了福清经济的半壁江山。

  搭建新平台

  激发发展活力

  进入21世纪,立足改革开放伟大成果和优良传统,福清积极探索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发展活力。

  此时,融侨开发区引进了投资300亿元的京东方8.5代面板项目,建设之快创造了“福清速度”。如今,京东方生产的面板已开始向冠捷科技供货,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距离,从长途跋涉缩短到仅相距10分钟车程。二者的良好互动释放了强大的集聚效应,催生了“从玻璃基板到液晶面板,再到终端显示”的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圈。

  2016年,福清对元洪投资区产业发展进行重新定位,启动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建设,近期规划25平方公里。其中,一期开发约5平方公里,建设水产品冷链物流园;二期开发约5平方公里,建设食品物流园;三期开发约15平方公里,建设食品商贸城。产业园专注打造食品产业生态链和大宗食品食材供应链“两个链条”,计划用5—8年时间,达到万亿级交易规模,做到“全球卖、全球买”“交易在元洪、交割在各地”。

  为此,福清大手笔规划,高起点设计,积极筑巢引凤,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保障土地供应,吸引优秀企业人才,搭建政策服务平台,引入金融战略合作,提升园区整体形象。目前,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已明确入驻21个项目,总投资约186亿元。其中,落户园区的全球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和“菜篮子”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2017年10月,元洪投资区和龙田经济开发区整合为福州新区福清功能区。

  大项目的开发建设激发了老园区的发展活力。与此同时,福清借助“五区叠加、一区毗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海上福州”建设等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大开发战略,积极搭建开放性平台,福清的工业园区队伍又多了几个“新面孔”。

  2012年,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创建,规划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一期开发面积22.2平方公里,建设以涉海高新技术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为支撑的滨海城市新区和蓝色经济密集区。

  201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中福州片区中的福州保税港区面积9.26平方公里,分为A、B两个区块,分别位于福清市新厝镇和江阴镇,包括加工贸易区、国际物流区、铁路物流区、港口集散区,形成整车进口、保税物流仓储及先进制造业三大产业。

  2017年,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由江阴工业集中区、自贸试验区(含保税港区)二者整合而成。至此,江阴半岛汇集了福州保税港区和海峡两岸唯一的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以及中国(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保税港区,成为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核心区的重要枢纽港。

  如今,这些新兴的工业园区正在快速建设发展中。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正加快道路、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更多企业入驻,较早入驻的项目——中铝东南沿海铝精深加工基地已实现一期项目试投产;截至目前,江阴港城经济区共有落地企业148家,总投资达799.06亿元。其中,已投产109家、在建20家、筹建19家,2017年园区规上产值达212亿元,比增31%。

  立足新起点

  实现跨越发展

  上世纪90年代,爱国侨领林文镜通过科学数据确定了江阴港的自然条件全国少有。2000年8月,福州江阴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林文镜任副董事长,江阴一号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开工。2003年12月,该码头正式开港通行,是福州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海港。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江阴港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江阴港由新厝、江阴壁头、万安、牛头尾和草屿五个作业区组成,位于我国南北海运主航道要冲,与国际集装箱环球主航线相距仅24海里。

  江阴港区是福建省重点打造的“两集两散”核心港区,是全国少有、福建最优的深水良港,同时拥有自贸试验区、国家级新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五区”叠加优势,且毗邻平潭综合实验区,政策红利密集释放,是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和改革开放的高地,具备建设国际深水大港的条件。

  作为一座因开放而兴、靠改革而起的沿海城市,福清一贯坚定以港兴市,实施大开放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发挥侨多台近、民资雄厚等优势,坚持产港城融合,推动产业、港口、城市联动发展。

  2016年,福清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富庶、文明、开放、和谐的“大福清”发展战略,全面开启国际港湾城市、国际食品园、国际深水大港、国际跨境电商平台、国际创业小镇“五大国际”建设。新起点新作为,目前,江阴港区已拥有美西、欧、非、日韩、东南亚等18条国际航线和20多条内贸内支航线,已建成1个1.5万吨级滚装码头、5个5万吨级兼靠10万吨级集装箱船码头、1个10万吨级煤码头、3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7个3000吨级液体化工泊位,正在建设6—9#码头,江阴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5年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一个辐射“一带一路”的国际航运枢纽大港呼之欲出。

  玉融创业小镇、江阴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俯瞰玉融大地,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然形成。福清将继续秉承“开放融和,拼搏争先”的福清精神,以产业园区为承载,以更加开放的思维谋求发展,必将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