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聚焦福清 >> 正文

让乡村有为农民愿为:福清溪头村的城镇化之路

2014-05-05 11:14:22来源:大公报  作者:史兵

“福建改革开放新突破”系列报道——溪头村

美丽的溪头村景 史兵摄

福清市委书记陈春光(左二)、市长林贤(左三)与林和星(左一)、杰出台农庄炳耀(右一)研究洪宽台农创业园发展规划 陈昌华摄

村民经常举行篮球赛等体育娱乐活动 陈昌华摄


让乡村有为农民愿为:福清溪头村的城镇化之路


  在当今的城镇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好农村和农民的内生力至关重要。福建省福清市溪头村成功破解了七大难题,把农村变成了海峡两岸公认的“都市里的美丽乡村”。

  本报记者  史兵

  发生在溪头村的两个故事有点意思。

  故事一:溪头村中心有一小块土地被福清市政府徵收作为房地产开发,结果有十多家地产商为这块地争相竞价。一位开发商道出愿出高价争购的原因:「这里的生活、文化配套与市中心一样,绿化率、花化率和负氧离子含量比市中心高出20倍以上,没人把这当作乡下。」

  故事二:溪头村99岁高龄的蔡爱宋,有两个孙子都是当地先富起来的农民,很早就在福州市区和福清城里买了房,老人也被接进了城里。几年前,腰缠万贯的孙儿却带着老人住回了溪头村,有记者问她:为何放弃城市重回故里?老人笑着说:「这里就是城里,我现在是没有城市户口的城里人。」

  两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乡村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城镇化,并形成对中心城区的强大吸引力。溪头村曾经是福建省最穷的乡村,如今变成了百姓富裕、工业发达、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新农村,成为保持着浓郁传统村落文化的新型城镇一隅。在溪头村的调查中记者发现:溪头村以不断改革和创新,成功破解了城镇化发展中的七大难题——

  破解难题1:持续发展财力从何而来?

  今天的溪头村,道路、水电、通讯等设施与都市中心没有任何区别;幼儿园、中小学的条件可以比肩市中心一流学校;福清市唯一的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就建在溪头村;按照每平方公里计算,溪头村的公园、公益文体设施的密度,超过国内许多繁华大都市的中心城区;溪头村民不用个人交一分钱,即可拥有社保、医保,年满60岁每月可以拿到的退休金甚至超过城乡社会保险标准;住房条件较差的村民,每月每平米只要交1元钱,就可以迁入村里装修好的保障房……

  然而,村里良好的服务配套和立体的社会保障都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撑,钱从哪里来?

  全国人大代表、溪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林和星告诉记者:主要是通过洪宽工业村的发展,以及与之配套的第三产业,为溪头村的城镇化建设提供财力支撑。

  洪宽工业村,是爱国侨领林文镜於1990年3月在福清家乡独资创办的全国第一个侨办工业小区,是国家级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骨干园区。工业村由台湾机电园、铝产业园、综合工业园三大园区组成。形成发电机组、有色金属深加工、精密机械、电工电器、食品加工五大产业集群。经过24年的建设,工业村已成为福建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主要集聚地和前沿平台,年产值突破200亿元。

  溪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重视发挥侨乡优势和村内138家工业企业优势,通过增加村财固定资产,发展第三产业积蓄财力,提供民生保障和村财再投入资金,推动溪头村的城镇化发展步伐。

  破解难题2: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消化?

  城镇化必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溪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通过三种方式消化剩余劳动力:一是通过对口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剩余青壮年劳动力转化成产业工人。二是通过及时提供信息,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利用自家余房发展第三产业,为驻村企业提供生活、生产配套。目前,全村有三分之二村民从事与企业配套的物流、商贸、餐饮等服务业。三是发挥村里台湾农民创业园的专家和种苗优势,帮助中老年村民从事高优农业种植,使溪头村有就业意愿的农民全部就业。

  破解难题3:村民收入如何持续增加?

  溪头村委会和党支部将村民全员收入持续增加作为检验发展的标准之一,并从四个方面予以保障:

  一是坚持「双线招商」,既引进高科技企业,又引进赢利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保持就业率的同时,通过设立「村企劳资协商调整机制」,促使企业发展成果与员工同享。

  二是让村中能人与能力差的农民有机组合。如村民林宏良有办企业的成功经验,村里就让他带着178名村民一起办企业,使参办企业的农民一年至少有10万元收入。目前,溪头村80%的家庭都成为海内外企业的股东,收入持续提升。林和星介绍说:这样做好处很多,一能让村民共富,二能避免村民小富即安,三能避免富起来的农民  因挥霍返贫。

  三是组织农民发展第三产业。目前全村有三分之二村民通过从事服务业每年每户增收3~15万元。另外,组织255户农家出租闲置房屋,年增加收入475万元。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4万元。

  破解难题4:村民素质如何持续提升?

  城镇化的关键是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在林和星看来,村民素质的提升较之产值增加更为艰难和漫长,不能急於求成。溪头村除举办常规的村民学堂、家长学堂外,还通过三个方面提升村民素质:

  一是大量引进新村民─知识分子,收获 「近朱者赤」之效。如侨领林文镜和洪宽工业村捐巨资在村内的洪宽中学建名师公寓,无偿提供给教师居住,较好地保留住优秀教师队伍。同时,在村里建造现代式公寓,提供给有现代化知识的工厂技术人员居住。

  二是建设大批公益文体设施。全村不过2200人,却拥有1幢文化中心大楼、2个田径场、1个足球场、1个室内体育馆、6个羽毛球场、4个乒乓球馆、2个篮球场、2个网球场、1个高尔夫球练习场、2个枱球馆、1个大公园、多个小公园,还经常举办篮球赛、歌手赛、演唱会等,寓教於乐,创建乡村特色文化,培养村民健康生活习惯。

  三是通过树立村民榜样,激发村民学习动力。村党支部推出侨领林文镜白手起家成为大实业家及有成就的眼前村民,作为实业和科技典型,引导农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而调动农民自我提升的积极性。

  破解难题5:优秀村落文化如何传承?

  城镇化似乎不可避免地要撤旧建新,而真正的乡村城镇化不能以失去优秀传统重要载体的村落文化为代价。溪头村通过三个方面解决了这个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是将保护古村落与建文化公园融为一体。溪头村自古就是侨乡,至今保存着32座宋、明、清期间,具有侨乡特色的古厝。为保护好这份文化遗产,村委会规定古厝不准拆、不准翻建、只准修;引导村民在古村落外有序建房;对已在古厝中建新房的村民,动员他们拆掉新盖小楼,由村里出资恢复古厝原样;对已无人居住的古厝,村里按照 「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保护性修复;同时,保护性修复村中祠庙,并配建文化设施,改成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将完成保护性修复且无人居住的古厝用於历史文化展示。目前,溪头村已修复了 「三对排」古厝群中的两座和林氏祖厝、大王庙、古井台等,完成了百米历史文化长廊一期建设,形成了一个新的古民居文化公园。

  二是挖掘、整理、弘扬溪头村精神,并推出代表人物。村党支部将 「爱国爱乡、艰苦奋斗、持续创新、无私奉献」确立为 「溪头精神」,并出资建设了侨乡民俗展示馆和华侨力量展示馆,还通过举办林文镜造福桑梓的事迹图片展、报告会等,集中宣传 「溪头精神」的诠释者─爱国侨领林文镜先进事迹,弘扬精忠报国、爱乡恋祖传统,激发村民形成善良的、进取的道德意识与情感。

  破解难题6:生态环境如何保护?

  没有环境承受力的乡村,是很难成为城镇化推动者的。多年来,溪头村努力探索出一条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进之路:

  一是推出 「工业零排污标准」。2006年,溪头村推出 「工业零排污标准」,企业超标排放含污染的水、气、废料,就会被勒令关停并请出村去。如工业村原有一家铅酸电池厂,曾为村里的工业产值提供过漂亮的数据和可观的利润,国内外市场也极佳,由於存在污染隐患,溪头村委会决定让其搬离。近年来,溪头村撤出了十余家污染企业,引进了一批无污染的高科技企业,成为福建有名的工业发展与自然环境高度和谐的村庄。

  二是制定 「工业亩产量标准」。2006年,溪头村在招商引资中推出工业亩产量标准:以第一期投资完成後,每亩地产值达3000万元来评估企业提出的用地需求。有一家具有国家发明专利,低污染、高附加值,可填补国内空白的新能源材料项目,本想要300亩土地,但溪头村经过严格评估测算,只提供了100亩工业用地。 「工业亩产量」标准目前已产生良性循环效应,为溪头村进一步发展工业项目提供了空间。

  三是推出 「绿化美化增收计划」。溪头村发动村民参与生态建设,除对愿意在房前屋後植树的村民提供树苗外,还利用村内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的优势,引进一批同时具有美化、绿化、食用、药用价值的蔬果,试种成功後向村民推广,既绿化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破解难题7:如何拥有社会保障“造血机器”?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所在。溪头村不断增强造血功能,促进村财增收,为设立村民立体保障机制创造条件。溪头村多方筹资3000多万元,建设商住楼2000平方米、综合楼2940平方米、高岭溪农贸市场1520平方米、马家底文化中心大楼3890平方米,每年可新增村财收入100多万元。随着今年5000平方米的台湾食品街启用,又可增加村财年收入125万元。

  溪头村由此建立起立体式村民民生保障体系:一是成立 「洪宽扶贫基金」,为低保、伤残、孤老等弱势群体发放生活补助金,确保基本生活无忧;二是成立孤老养济院,设於洪宽医院内,孤老生活、治病及送终所需费用由村委会支付;三是为村民缴纳养老、医疗保险,应由村民个人缴纳的新农保、新农合等费用全部由洪宽工业村和溪头村村财支付;四是设立「村特别养老金」,向6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金650元;五是设立村民廉租房制度,住房困难户可以每平米一元钱租金迁入新居;六是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财投入40万元率先在福清市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推出相配套的养老制度。

  溪头村样本的示范意义

  改革开放前,溪头村因为自然环境恶劣、地少且贫瘠,成为全省最贫穷的乡村。改革开放後,先是在海外华侨巨商林文镜的资金、设备帮助下,成立了机砖厂、运输队等村办企业,到後来随着林文镜回乡创设大陆第一个侨办台湾工业园,一边积聚财力一边改善环境,一手发展工业一手发展高优农业,在破解城镇化发展中五个难题的同时,走过了从穷村─脱贫村─富裕村─新农村─城市中心组成部分的发展之路。

  溪头村华丽蜕变的经历说明了四点:1.城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乡村城镇化的基础。3.城镇化建设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一种模式可用,需要各地根据自己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走出各具特色的城镇化道路;4.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不是只能被动等待的 「被城镇化对象」,村党支部、村委会可以通过强化自身在城镇化建设中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村民对城镇化的内生力,并集合村内外的力量促发展,吸引城市中心向乡村靠拢,从而黏合了城乡缝隙。对於目前全国正在大力推进的城镇化建设来说,溪头村样本无疑具有示范意义。 大公报记者 史兵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