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聚焦福清 >> 正文

大开放 福州“海阔天空”

2012-09-24 10:10:37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记者 雷岩平 陈鹤 林安镇 赵爽 张旭/文 张人峰 叶诚/摄

参加福州论坛的海内外客人到海西高薪技术产业园考察

越来越多世界500强企业落户福州

  9月13日,在2012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上,福州继2010年后再次获得“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从众多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这个奖项是全国国际友城工作中的最高奖项。1980年至今,福州已缔结了9个国际友城和2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福州有着悠久的对外开放的历史和多元的开放文化。而这10多年来,福州更是以包容的姿态和敢拼、敢闯的精神,打造出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9月1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岳同志在《求是》杂志第17期发表了署名文章《实施大开放战略 发展开放型经济》。他提出:“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化,我们肩负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繁重。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满足全市人民的新期待,就必须从市情出发,坚定不移地坚持开放的发展取向。”

  福州如何吸引外界的关注和投资,又如何走向世界?记者日前来到着名的侨乡福清,在这个福州最早参与对外招商引资的地方和外向型经济的重镇,探索问题的答案。[!--empirenews.page--]

 

冠捷展示厅摆放着各种先进显示器

冠捷繁忙的生产线

  开放缩影:

  全球每3台显示器就有一台冠捷产

  “20年前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福清,更别提冠捷了!”发出这句感叹的是冠捷科技集团现任公共关系副总经理龚凉红。20年前,因为自己的高中同学来到冠捷工作,天生有股子闯劲的她毅然辞去四川老家教师公职,来到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冠捷科技集团。

  从刚开始工作的人事部到后来的进出口部,再到公共事务部,龚凉红可以说见证了冠捷的每一次发展、每一个跨越。

  冠捷科技集团的前身是台湾的一家企业。1990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将冠捷引入了福清。

  从此,冠捷在这块宝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1992年,冠捷电子年产量只有16万台,产值3000万美元。现在,冠捷在全球已拥有11家工厂,世界上每3台显示器里就有一台是冠捷生产的。

  2002年到2012年这10年间是冠捷产品换代、对外扩张的重要时期。2005年冠捷并购飞利浦显示器和电视制造业务,今年冠捷成立了与飞利浦电视业务的合资企业。龚凉红介绍说,未来5年,公司将力争达到年出货量一亿台(包括显示器和液晶电视)。目前冠捷显示器的产销量占世界产销量的36.6%,稳居第一宝座。“建厂不到10年,冠捷就已成为CRT显示器出货量的全球第一,这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龚凉红回忆说,当时冠捷在福清的上下游供应链不足,物流也不完善,所有生产材料都是从台湾运过来的,物流成本、管理成本很大,好在有省市政府、当地政府的支持,为冠捷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发展软环境。

  引进来,走出去!冠捷的发展,正是多年来福州实施开放战略,不断取得佳绩的缩影。

  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63.8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5.34亿美元。而到了2011年,福州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47.2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41.31亿美元。[!--empirenews.page--]

福州大力发展港口经济

  开放巨变:

  昔日“摊贩村”成为“水产王国”

  平整宽阔的水泥村道纵横交错,大气美观的居家别墅沿街而立,公园里村民三五成群在锻炼、聊天,一派富足景象。这里就是福清龙田镇东华村,曾经贫困荒凉的“摊贩村”如今成为“水产王国”。

  昨天,东华村村支书何学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前东华村,土地贫瘠,虽靠海却水产资源贫乏。东华村民只能靠从港头等乡镇购买海产品,再运到福州、长乐等地去贩卖,全村小贩不下百人,被人称为‘摊贩村’。 ”

  可当初谁也没想到,他们的水产品日后能远销世界各地。

  穷则思变。1986年,东华村党员何殿官、何国清等人建起了一个小小的冷冻厂,而在当时,正是这个小小的冷冻厂,改变了东华人的思想。随后,何殿官等人又投资18万元办起了东华村第一家正规的水产加工企业——龙威水产,并逐渐发展成为福州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大鳄”。

  随后,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东华人办的水产品加工厂遍地开花,1995年这个村水产加工产值就高达4个亿。

  从2002至今的10年间,是东华村真正走向世界的10年。何学明说:“10年前,我们做的是粗加工,产品多是销往附近城市、省份。而这10年里,我们的技术不断更新进步,已经从粗加工进化到精加工,产品也逐步打开海外市场,并成为我们主要的利润增长点。”

  2007年东华村成品对虾产量占全省的80%,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等国家,东威水产还拿到了肯德基1亿多元的订单。当年,东华村出口创汇16亿元,全村总收入超过2亿,村民人均收入突破1万美元。

  至2011年,东华村党员、村民创办的水产加工企业达到8家,涌现出龙威、东威、谊华、朝辉等多家上规模的水产品加工企业。

  在福州,像东华村一样靠着蓝色大海,靠着发展现代渔业和水产加工业涅盘重生的村子还有许多,如有着“丁香鱼王国”之称的连江筱埕镇定海村,有着“中国海带第一村”之称的连江官坞村。[!--empirenews.page--]

罗源湾码头

  开放梦想:

  在更高起点上建设“海上福州”

  1994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海上福州”。

  习近平同志指出,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江海。历届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海洋经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把建设“海上福州”作为核心理念予以坚持和贯彻。

  过去10年间,我市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254亿元,比2006年增加648亿元,年均增速为19.06%;海洋产业增加值512亿元,比2006年增加25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以海洋经济为依托的沿海县(市)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合计约占全市的一半。以江阴、罗源湾两大港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四县(市),临港工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5.4%。而到了2011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1490亿元,比增19.5%。

  连江是典型的滨海县,海洋资源丰富,加快建设现代海洋经济强县是必经之路。作为传统水产捕捞大县,连江水产捕捞产量连续10年居全省首位。这10年间,随着海洋资源逐渐匮乏和环境保护观念的增强,水产捕捞业一度陷入困境。困境面前,该县先后出台多项举措,通过技术指导、资金支持等手段,积极扶持水产养殖产业崛起。2011年,连江被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中国鲍鱼之乡”称号,全县鲍鱼年产值达20亿元。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岳,市长杨益民等省、市领导,在多次调研中强调,海洋资源优势始终是福州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优势,要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海上福州”,为全省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作出更大的贡献。

  今年4月5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决策部署,印发了《关于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提出要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再造一个“海上福州”的战略构想。未来几年,扎实推进“海上福州”着力构建“一带一核两翼四湾”的海洋开发新格局。其中“一带”即构建榕台海洋经济合作带;“一核”即以马尾新城为核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两翼”,即以罗源湾、江阴两大港区为重点,发展新型临港先进制造业,打造产业集群。

  目前,在“南翼”,江阴开发区已签约、落地包括东南电化、天辰耀隆、中国化工CPP等101个项目,总投资890多亿元。在“北翼”,罗源湾北岸已有冶金及上下游企业17家入驻,宝钢德盛一期150万吨不锈钢生产线已投产,千亿元“冶金城”正在形成;罗源湾南岸,总投资540亿元的华电可门火电厂一、二期已投入商业运行,中石油渤海装备福建钢管等项目已动建,未来有望形成集能源、石化、装备制造等为一体的千亿产值的临港产业集群。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