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聚焦福清 >> 正文

福清最偏远渔村面貌焕然一新 小麦岛喜迎收获季

2012-09-17 10:43:31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梁建平 吴孝武 戴艳梅 陈娟

喜迎十八大——

“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

东南网-福建日报9月16日讯(记者 梁建平 吴孝武 戴艳梅 陈娟)12日,像往常一样,郭开国要到紫菜育种场查看。过几天,这些紫菜苗就可下海播种了。

这位小麦岛上的致富带头人,另一个身份是小麦村党支部书记。这天,正是村委会换届选举投票日,郭是候选人之一,不能到投票现场,于是能腾出时间招呼记者。“现在,村民的民主意识都很强,这次选举,许多外出打工经商的村民特地赶回来投票。”郭说。

的确,选出新一届信得过、能办实事的“当家人”,是村民的大事。这几年,这个福清市最偏远的海岛渔村面貌一新,离不开好的村两委班子。

小麦岛面积0.85平方公里,距江阴半岛5035米,是福清地域最小的村子。“不过,别看村子小,故事可不一般。”和我们一起上岛的福清市副市长陈存枫说。

我们搭一艘村民的玻璃钢挂机船上岛后,郭开国带我们去参观紫菜育种场。

一条水泥小路贯穿小岛南北,路两旁,许多村民的房子已从石头房变为钢筋水泥楼房。我们遇见的只有一些妇女和老人。郭开国说:“全村不到200户人家,常年住在岛上的,也就两三百人,青壮年大都外出发展,许多到了国外做生意。”

说话间,拐了个弯,就到了海边。眼前一溜旧石头房,门口晾晒着养殖用的网绳。郭说:“这里住的是来小麦岛养殖紫菜和龙须菜的外地人。以前,小麦岛穷,人往外走;现在小麦岛海上养殖发展起来了,反倒是外地人奔岛上来,有一两百人,过一阵会更多。”

在福清,小麦岛小有名气,过去是因为穷,现在是因为紫菜。[!--empirenews.page--]

以前,小麦人以近海捕捞为主业,出产的丁香鱼曾是出口名品。后来,浅海资源日渐匮乏,捕不到几条鱼,就种起紫菜,到上世纪90年代初,全村七成的收入来自紫菜养殖。然而,因为交通不便,岛上又不通电,加上品种单一老化,紫菜养殖一直做不大做不好,没有给小麦人带来富裕的生活。一时找不到出路的小麦人,于是纷纷外出。

守着优越的海上养殖资源却过着穷日子,第一个出岛学习养殖技术、最早办起紫菜育种场的郭开国不甘心。担任村支书后,他和村两委一班人凝成一股劲,办了两件大事,打开了小麦岛的发展之门。

第一件事,用郭的话说,是“向科技要效益”。他请来集美大学教授、紫菜专家陈昌生上岛诊断,让小麦岛种上集美大学选育的坛紫菜新品种;郭的育种场也用上新技术,建起坛紫菜种质资源库。

第二件事,是通电。在郭开国他们的多方奔走下,有关部门大力支持,2007年,这座小岛告别了无电的历史。再后来,又通了电话、宽带。

引来了良种,也有了自己的育种基地,紫菜养殖迅速恢复;通了电,紫菜精深加工发展起来了;有了电话、宽带,信息畅了,商机也多了。

经过几年努力,基础打牢了,现在,小麦岛迎来金灿灿的收获季——全村紫菜养殖面积达1000多亩,并且还在扩大之中。“单紫菜这项,村民人均收入就有1.5万元。”郭开国说。

再往前走,几步就到了郭的育种场。[!--empirenews.page--]

育种场规模不算特别大,1000多平方米,但来头不小——省科技厅授牌的福建省坛紫菜良种推广基地、集美大学的坛紫菜实践基地;这里的紫菜种苗,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平潭、霞浦、东山等地,声名远播。而郭的育种利润,一年可达20万元以上。

科技上岛,产学研合作打响了小麦岛紫菜的品牌,也打开了小麦人的致富之门,郭开国满心欢喜。

但郭开国并没停歇下来。小麦是偏远海岛、老区村,出门不便、上学不便、看病不便。这些年,在政府和社会各方大力帮助下,海岛通电了,电话、网络也通了;有线电视网虽然还未上岛,但政府补贴每户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器;国电江阴电厂捐建了小学新校舍;去年,市慈善总会捐建了新卫生所,新聘了一位医生……但由于欠账多,还有好多公共事业要做。

郭开国说,前不久,市里出台了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非常支持小麦岛发展海上养殖,小麦岛又迎来了新机遇。在他的第三届村支书任上,要把村集体收入搞上去,这样就能为村民办更多的实事。他打算整修村主干道,铺设下水道,集中处理污水,保护海岛环境;计划统一安装自来水管道,让村民喝水更安全更方便……

眼下,他最急着解决的是村民出行问题。去年,村里那艘旧渡轮报废了,现在村民出入岛就靠一条玻璃钢挂机船,一次只能载六七个人,遇上稍大的风浪,就走不了。村里筹钱到闽江造船厂订了一艘新的,本来去年6月就要交船,但船厂因债务问题一直交不了船。

听到这里,陈存枫把这些问题记了下来,他说,政府已计划在对岸为小麦岛建设轮渡码头,村民的出行问题一定要早日解决。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