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聚焦福清 >> 正文

“党报记者乡村行”走进江镜华侨农场(图)

2012-08-20 11:03:06来源:福州日报

  591套近5万平方米侨居房

核心提示

位于福清东南部的江镜华侨农场,历经数十年发展变迁,已成为归侨侨眷的幸福乐园,正迎来蓝色崛起的黄金时期。18日,本报“党报记者乡村行”走进江镜华侨农场,与农场干部职工、归侨侨眷面对面,深入了解农场在改革开放中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未来这块绿色胜地的发展蓝图。

乡村新视点

绿色追求 精彩跨越

这是一块面朝大海的宝地——面积23.73平方公里,与澳门一般大小。从空中俯瞰,她就像一只螃蟹,伸出双螯拥抱大海。两螯分别有福清核电、江阴国电两大能源基地。

大量未开发的土地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等待着被伯乐发现、挖掘。

这里,就是江镜华侨农场。

近年来,随着福清经济的迅猛发展,江镜华侨农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形成淡水养殖、海水养殖、龟鳖养殖、奶牛饲养和水稻蔬菜种植等五大生产基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这片绿色的“处女地”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农场人的绿色梦

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全球最濒危的鸟类黑脸琵鹭,一年一度做客这里,在此越冬。

驱车行驶在农场平坦的水泥路上,心情特别舒爽。两眼望去,幽静、绿色的田野,波光粼粼的池塘,还有那不时见到的飞鸟。“你们看,这一片就是农场的鸟林。”农场党委委员何文雄指着路边的一片树林对记者说。记者仔细一看,果然在生长茂盛的树林中发现不少鸟儿的踪影。

有鸟的地方,生态环境最好。这一切,都得益于农场人的生态保护意识。农场党委书记、场长林道标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2003年,一家大企业欲在农场投资700多万元,建设一个占地2000多亩、年出栏20万头的猪场。为了保护好这里的环境,农场在合同中特别要求猪场要实现“零排放”。事后,企业发现这个要求太“苛刻”了,只好放弃这个投资计划。

林道标说,良好的生态条件,为农场未来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竞争力。[!--empirenews.page--]

向绿色要效益

秉承这样的信念,近年来,农场成功引进了多家无污染的企业,并形成淡水养殖、海水养殖、龟鳖养殖、奶牛饲养和水稻蔬菜种植等五大生产基地。

18日上午,在农场一望无垠的海水养殖基地中,来自连江县的颜世华辛勤工作着。他和亲戚都在农场中从事海产养殖。颜世华今年投资了110万元,承包下180亩池塘,养殖虾、螃蟹等。当然,与颜世华一样的承包者在农场还有很多。

绿色理念,带来的是效益。农场副场长李章桂介绍,占地5000亩的水稻蔬菜种植基地,是福州市菜蓝子基地,西芹菜年产量达3万吨,产品远销全国近10个省市;淡水养殖基地占地1.2万亩;海水养殖基地占地7000亩;福建华园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的龟鳖养殖基地占地666亩,总投资2000多万元,龟鳖苗孵化总量300多万只,在全国名列前茅;福建宏宝露乳业有限公司的奶牛饲养基地占地近100亩。

追逐“蓝色梦想”

面朝大海,机遇无限。今年4月初,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坐拥区位、生态优势的江镜华侨农场,开始了追逐“蓝色梦想”的脚步。

农场的同志告诉记者,加快建设“海上福州”,给农场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而融入发展大局,“必须结合自身优势,重点培育有特色的海洋经济”。[!--empirenews.page--]

“下一步,我们力争将农场建设成为生态新兴产业园区。”林道标说,未来,这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个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的现代园区。

基层看民生

侨居工程 造福场员

“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多亏了农场的好政策!”18日上午,林兵一边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家中,一边高兴地说。48岁的林兵是江镜华侨农场的一名普通场员,从事养殖工作。140多平方米的新房,宽敞的客厅、温馨的布置、齐全的家电,让林兵一家住得十分舒心。

“这房子属于农场的侨居造福工程,2008年建好以后,农场以每平方米600多元的价格提供给场员,国家还额外补贴每户2万元。”农场副场长吴绍文介绍说。

“我们原来住的是农场里的瓦屋顶土坯房,连用水用电都成问题,如今的变化太大了!”林兵回忆说。

吴绍文介绍,近几年,农场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共投入5000多万元完成多项关乎民生的重大项目。

此外,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场经常对病水库、渠道、田间道路等进行维修。去年,农场还自筹80万元修建新的五孔水闸,极大提高了农场防旱排涝能力。[!--empirenews.page--]

农村故事会

余亚八:养虾我在行

18日上午,在江镜华侨农场成片的虾塘边,一名中年男子将网兜放入虾塘轻轻一捞,成群活蹦乱跳的南美对虾就露了出来。看到对虾长势良好,男子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水塘里虾的密度很高,今年一亩虾塘收400公斤虾应该没问题”。捞虾的中年男子名叫余亚八,是江镜农场有名的“虾民”。

2004年,早年毕业于厦门水产学院水产专业的余亚八回到农场,养起了南美对虾,一做就是8年。面对记者,余亚八说:“养虾我在行。”

“养虾最重要的是管理。我每天至少要巡视虾塘七八次,看虾有没有吃饱,水质有没有变化,虾有没有缺氧。白天要巡视,半夜同样要起来巡视。”余亚八告诉记者,每年6到8月,是虾长得最快的时候,也是他一年中最累的时候。这几个月,他每天凌晨2点就要从睡梦中爬起来“照顾”虾。

养虾致富。如今,平均下来,余亚八从每亩虾塘中可获得3000余元的收入。余亚八说,在农场,80%以上的场员都有参与对虾养殖,南美对虾正成为场员们重要的财富来源。

农场简介

江镜华侨农场位于福清市东南部,1978年为安置归难侨改为华侨农场。农场现有人口5785人,其中归侨侨眷3569人,占62%;现有土地面积35597亩,折合约23.73平方公里,全部属国有土地。渔平高速横贯农场,江镜、港头出口处分布在农场东西两侧约2公里处。1997年4月,农场增挂华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牌子,可比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现行的优惠政策。目前农场以农业产业为主,2011年实现总产值3.06亿元,职工年均收入23300元,场员人均纯收入11060元。

(福州日报记者 刘复培 陈茜茜 贺鹏 徐小杰 龚莹 孙漫/文 叶义斌/摄)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