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聚焦福清 >> 正文

“党报记者乡村行”走进福清市港头镇草柄村(图)

2012-04-09 08:52:00来源:福州新闻网

  核心提示

  中央确定今年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这是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4月7日,本报“党报记者乡村行”走进福清市港头镇草柄村,对该村“三位一体”党建促发展模式进行专题采访。

  党建“三位一体”,就是推动党支部与农户、经济体发展一体化,从而实现党支部组织创新、农民增收受益、农村经济发展的多重效果。在当天的采访中,本报记者感受到了草柄村践行“三位一体”、用党建引领农村发展的生动实践。

草柄村整齐的连排小洋楼

  农村新视点

  党建引领促发展 和谐幸福一村人

  穿过五拱大门,里头芳草茵茵、绿树环绕;远处是精巧别致的欧式凉亭、现代化的篮球场,近处是功能设施完善的健身设备、应急篷宿区、公厕……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像这是一座农村公园。占地15亩的龙湖公园,是港头镇首座集文化、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中心公园。7日,记者对草柄村的采访就从这座公园开始。草柄村党支部书记王长勇说,近年来,依托市、镇、村三级联创抓党建,村党支部积极实践、大胆创新,推动了基层党建和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推动旧村改造 实现“零上访”

  “人人住上小洋楼,家家门前有景观,和谐宜居新农村。”王长勇这样形容规划中的草柄村。

  现在的龙湖公园是原来旧村的中心地段,从2000年起至今,这里46栋百年旧危房和几十座老民宅全部拆除,实现了“零补偿、零上访”和搬迁不占用一分耕地的“奇迹”。

  村民王命栋家有一栋百年祖屋被拆除了,这栋祖屋涉及多名老华侨,起初整个家族坚决不同意拆除。为此,村党支部成员一次次拨打越洋电话,并把家乡的变化拍成录像,捎给老华侨们看。“这么多乡亲都同意无偿捐出祖屋,建设美丽草柄,我们当然也支持。”王命栋说。

  在草柄村,村建与党建紧密相连。近年来,村里已有10多位威信和文化程度高的致富能人和优秀分子被吸收为党员,成为带动村建的生力军。此外,村党支部平常与在外创业的党员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他们反馈家乡的建设情况。

  党员黄命官在昆明创业,听说村里要修路建校,积极捐款捐物;在广东办企业的入党积极分子吴朱华,为村小学建设捐了5万元,为村道路硬化捐出15万元……在草柄村,随处可见像“爱乡村”“秀娟楼”这样的捐款碑匾,这些碑匾反映了村民对建设家乡的关心和支持。[!--empirenews.page--]

美丽的龙湖公园

  发展农村经济 搭起民企“纽带”

  草柄村的三友农场内,一排排温室大棚串起条条“长龙”,在明媚的阳光下银光闪闪,工人正在采摘西红柿、西葫芦……可在前年,这里还是一片荒坡地。

  村里新兴路西侧的土地抛荒严重,2010年初,草柄村决定动员村民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2010年9月,三友农场正式入驻该村,在荒地上建起了一排排“银房子”。

  “选择到草柄村发展,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村的党支部有很强的协调能力。”三友农场场长王震说,“草柄村党支部就像一条纽带,把我们这样的外来户同村里紧密联系在一起。”

  受益于这条“纽带”的,不仅有外来投资创业者,还有本村村民。村民陈明康今年46岁,前几年他从国外回到村里。后来在村党支部的引荐下,陈明康成了三友农场的一名工人。“现在就在村里工作,一个月能拿2000多元,很不错。”陈明康满足地说。

  创新管理模式 引领村民自治

  “公园真漂亮。”“器材真牢固。”每当听到这样的赞美,龙湖公园项目理事会理事韩光祥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原来,草柄村党支部在村里创新了一项理事会制度,村里要做一个项目,就成立相应的理事会。韩光祥是建筑行业的“行家”,就成了龙湖公园项目理事会7名理事中的一员。成为理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工地上监工。“我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能选我当理事,我不努力不行。”韩光祥对村里赋予的“权力”十分珍惜。

  项目理事会是村里每个项目的直接管理者,负责各个项目的招投标,对原材料的采购把关,对流动的资金进行监督……理事会的成员,由村里的党员代表、德高望重的村民、有管理能力的村民组成。

  这只是草柄村探索村民自治的举措之一。该村还定期召开由党员代表、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参加的“三合一”会议,村里每一项决策都要在会议上通过,并进行公示才能生效。

  “提高村民的自治意识,让每一位村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调动大家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王长勇说,这也是今后草柄村党支部的努力方向。[!--empirenews.page--]

三友农场西葫芦正在采摘,大棚内春意盎然。

  乡村故事会

  欠债20余万元的父亲在外躲债29年

  儿子替父还债感动乡邻

  两年前,湖北武汉的“信义兄弟”——弟弟孙东林替亡兄孙水林还债的事曾经感动中国。在草柄村,也有一个替父还债6年的感人故事。

  7日上午,记者见到了替父还债的村民、32岁的黄贺乐。他告诉记者,1983年上半年,父亲在福州做生意时,借了20余万元债务。由于生意亏损无钱还债,愧疚的父亲至今仍躲在外地无颜回家。

  当时正在上初一的黄贺乐只得外出打工。“我那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挣钱,帮爸爸把债还清,让他早点回家。”黄贺乐先后当过搬运工、油漆工、服务员等,6年前,他回到家乡,用积蓄在镇上开了一家办公用品耗材店。“爷爷和奶奶都八九十岁了,他们天天盼望爸爸能早一天回来。”小黄说,为了尽孝、也为了早日让爸爸回家,他与妻子省吃俭用,这几年陆续还清了大部分债务。

  “目前还剩4万元外债,还好大部分村民没有收我们的利息。当年他们那样帮助我们,我今年一定要帮助爸爸还清债,让他早一天回来。”他说。

  被拖欠债务的村民老王对记者说:“这么多年了,我们也没有逼债了,没想到他的小孩还能记得还钱,这很难得。”

  从邻里相助到替父代债,孝老爱亲、互助帮助的邻里文化,是该村浓郁乡土文化的一个缩影。草柄村党支部书记王长勇说,该村文化建设坚持“软硬兼修”,全力打造“和谐草柄,文化草柄,乡土草柄”。从去年农历八月十六日起,村里今后每年将举办中秋百家千人团圆宴,营造和谐的邻里环境,并表彰“五好家庭”和“好儿媳”,让村民们学有榜样,家家都来争创和谐家庭,让浓浓的乡邻文化凝聚人,共同振兴家乡。

[!--empirenews.page--]

  

热衷于慈善事业的老党员王善斌(左二)  

  党员新风采

  村民的知心老大哥

  在草柄村,只要说起老党员王善斌,村民们就会竖起大拇指。

  王善斌今年70岁,1964年正式入党。从那一天起,共产党员要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观念就在他脑中扎了根,这一晃就是48年。

  走在草柄村的龙湖公园内,王善斌拍着公园的护栏骄傲地说:“这些护栏是我小儿子出资捐建的。”王善斌告诉记者,去年初村里准备兴建龙湖公园,他说服小儿子出资20多万元,为公园修建广西白石材质的护栏。王善斌还告诉记者,他的小儿子2008年去内蒙古经营煤炭生意,生意做得不错,“接下来,我准备让儿子再为村里捐资100万,修建一栋至少有三层楼的老年活动中心,让家乡的老人更好地安度晚年”。

  其实,王善斌为村里做的远不止这些。从1996年开始,王善斌就义务帮助村支部收取党费、组织党员学习、传达会议通知,这一干就是16年。当年村里刚兴建学校时,王善斌家里还比较穷,没办法捐钱。但他总觉得自己应该作点贡献,就义务帮忙看管学校,吃住都在里面,这一干又是4年,直到学校专门聘请了保安。因为他热心村里的各项事务,他成了村民的知心老大哥和义务调解员。

  “我是农民的儿子、一名普通的乡村党员,生在乡村、长在乡村,能尽力为家乡父老多做一些善事、实事,为草柄村的慈善事业有一点奉献,是我的本分和光荣。”王善斌说。

[!--empirenews.page--]

  采访后记

  关键在于带头人

  旧村改造实现“零补偿、零上访”,村民搬迁不占用一分耕地。如果不到草柄村,记者对此难以相信。我们都知道,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在草柄村,这一观点得到了诠释。

  草柄村“三位一体”党建促发展模式的实践启示我们,加强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核心,特别要选好带头人。只有选好带头人,党支部才能恪尽职守,勤政为民,引领党员群众走上致富大道,共建美好和谐家园。

  抓党建就是抓发展。从这点意义上看,草柄村党支部的实践值得借鉴。

  草柄村简介

  草柄村地处港头镇区北部,村域面积1253亩,下辖草柄、吴厝两个自然村,常住人口1385人。近年来,草柄村党支部结合村情实际,积极探索创建基层党建“三位一体”新模式,全力打造新农村建设“样板村”,目前该村农业年产值超过500万元,村集体资产超过1000万元,人均收入超过12000元。近年来,该村先后获得福清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福清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福州日报记者 陈敏灵 何海铭 张铁国 王元锴 贺鹏 刘复培/文 叶义斌 池远/摄)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