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福清要闻 >> 正文

林文镜:为了家乡,我一生无憾

2018-08-04 19:58:58来源:福清哥

  2018年7月2日,被人尊称为“大哥”的著名爱国侨领林文镜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1岁。

  一些海外社团纷纷在第一时间发出悼文。“我们为失去这位德高望重、对故乡作出巨大贡献的侨领而深感惋惜与悲痛,愿林老一路走好!”英国福清文商会在悼文中如是写道。

  几位与林文镜颇有交情的政界、工商界人士惊闻噩耗,扼腕哀叹。冠捷科技集团总裁宣建生当年与林文镜先生一起参与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他特意从台湾赶到追思会现场,他说:“我要来送大哥最后一程,他为深爱的家乡可以说是鞠躬尽瘁。”

  加拿大温哥华福清同乡会会长张敦发说:“我是听着林文镜白手起家的故事开始创业的,大哥一直是我们的榜样。”在福清的街头巷陌,人们总能听到老百姓称颂林文镜的声音。而在林文镜的出生地溪头村,不少村民更是泣不成声。

  在福清,只要提起林文镜的大名,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小学生,听说过他的人都会竖起拇指说:“他对家乡的贡献太大了!”

  林文镜先生用爱国爱乡的实际行动诠释他的情怀,他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全身心助力家乡发展的情结却永远被家乡人民缅怀,他为家乡奉献的爱与赤诚在玉融大地上广为传颂……

  故乡不了情

  出生于1928年的林文镜,是福建融侨集团的缔造者,也是印尼林氏集团两大股东之一。印尼林氏集团拥有世界最大的水泥厂和面粉厂,融侨集团在全国各地的房地产项目更让林文镜声名鹊起。

  不过,在他眼里,家乡的富庶远比这些资产和名声更重要。他曾说:“此生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要让我的家乡不再贫穷。”

  林文镜很早就下南洋,跟随父亲做小本生意。17岁时,父亲去世。他不仅承担起养家的重担,还从跑单帮开始闯入商海。1965年,林文镜与人合办了华仁谊有限公司。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他先后创办了20多家企业。后来,他与父亲的一位挚友合作,创办了面粉厂和水泥厂,拥有自己的矿山和船队。

  早在1976年,身在海外的林文镜就列出100多名与自己沾亲带故的乡亲,每年都给他们寄回数百元到数千元的救助款。村里不少人拿这些钱盖了房,娶上媳妇,治好了顽疾。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林文镜共为溪头村花费了近亿元。然而,这些钱并没有让全村人彻底摆脱贫困。

  林文镜明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他认为,乡亲依然贫困,是因为他们没有赚钱的机会。给再多的钱,也不能挖掉穷根子。

  1987年岁末,已是东南亚商界巨子的林文镜,率领庞大的工商团回到福清考察。在结束考察的前一天,他在全县三级党员干部大会上,抛出了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输血对家乡的发展作用有限,我要送家乡一台大大的‘造血机’!”

  当时林文镜一出机场,就对迎接他的福清县领导说:“这次回来,福清不脱贫致富,我是不会离开福清的。从今天开始,我是来建设福清的,不是客人,也是主人之一了。”

  多少年过去了,这一席话仍然让早已退休的几位福清县领导记忆犹新,而且每次谈及,仍会激动不已。

  此次考察,故乡的贫穷与落后激发了林文镜强烈的爱国爱乡情怀。他承诺:“我要在福清办工业区!”林文镜这一没有退路的表态,让在场的县领导和党员干部大受感动和鼓舞。

  林文镜是认真的。随后,他在雅加达的家中与福清县政府签署了《帮助福清脱贫致富五年计划》。这是中国华侨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名义与政府签订帮助一个地方脱贫致富的责任书。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书,让他用后半生为之奋斗!

  林文镜是铁心的。不久,他将海外数十亿美元的产业托付给合伙人,毅然做出决定——回到祖国去,帮助家乡脱贫致富!于是,已经58岁的他,信心满满地踏上人生的第二次创业之路。

  1988年,林文镜为福清引进一家以出口为主的台资企业。可是没有让他高兴几天,问题出现了——因福清没有港口,所有出口货物都要经陆路运往广州再出口,运输成本极高。为使这家企业不撤出福清,林文镜为此补贴了数百万美元的运输费用。这些钱对他不算什么,他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故乡的发展比个人发财更重要。

  为了帮助家乡改变落后的面貌,林文镜首先从改善投资环境入手,斥资1000万美元兴建了当时最高级别的融侨大酒店,还参与创建了元洪投资区。

  1988年秋,他又协助福清县政府创办了中国唯一的一个由华侨主导招商引资、政府提供配套服务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

  此后,林文镜又从基础设施入手,捐建了长达10公里的福清县进城大道,捐建了从福清县城到老家溪头村7.5公里的大道。这两条大道是当时福州地区最宽敞、品质最好的省道和县道。不久,他又资助建设了万门程控电话,使福清成为当时福州地区通讯水平最高的县城。

  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林文镜每月至少带领两个外商或台商考察团来福清考察,所有的费用全部由他个人负担。家乡强烈的发展意愿与他的不懈努力终于初见成效——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短时间内吸引了80多家外商、台商入驻。

  1987年,融侨开发区刚刚成立时,用电是停四开三,用水要自己打井。这样的条件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时任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的魏唐茂说,林文镜是第一个在开发区设立企业的人,他的勇气让很多人佩服。

  时任融侨开发区主任魏唐茂回忆说,有一次,林文镜要同海外进行业务联系。他陪同林文镜到县邮电局登记挂号,在那里等了7个小时,还是挂不通国际长途。即便这样,林文镜丝毫没有嫌弃家乡的贫穷。

  魏唐茂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林文镜对一位投资者下“定心丸”的情景。林文镜说:“我先占大股。你们愿意占多少就占多少。亏了算我的,赚了你们拿去,只要你们的企业能在福清落户。”就是在林文镜爱国爱乡精神的感召下,一批又一批台资、侨资企业纷纷落户融侨开发区。这其中包括冠捷科技集团。

  而当冠捷科技集团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器生产商时,作为董事长的林文镜,却把自己的一部分股份让给乡亲和境外商业合作伙伴。

  如今,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跻身国家级开发区前茅。截止2016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135家,实现工业产值843亿元。冠捷科技集团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器生产企业,2017年营业额达110亿美元。这样卓越的成就,凝聚着林文镜多少艰辛和心血!

  福清几任县委书记、市委书记,县长、市长,在谈起林文镜对福清的贡献时,都不约而同地说,林文镜对福清的贡献极其巨大,这种巨大不仅仅在于他无私地投人了大量金钱,也不仅仅在于他引进了众多台商,更在于他为我们如何摆脱贫困、如何永续发展贡献了很多思路。没有他,我们可能要花更多时间去摸索如何又快又好的发展。

  在福清工作了10年,原福清市委书记练知轩曾经说:“大哥绘蓝图,我们抓落实。”

  他举例说起一件小事:“大哥回乡后,我与他一起跑遍了福清每一个村庄。每当看到荒山、荒滩,大哥就说赶快种树。到农民家去,只要看到屋前屋后光秃秃的,不管三七二十一,他还是动员人家赶快种树。当时我曾想,现在农民吃饭都吃不饱,哪有闲工夫种树。后来证明大哥当年的力倡是对的。常年的荒山、荒滩种了树后,不但美化了环境,还改善了空气。”

  同样也在福清工作10年的原市委书记宋克宁说:“在我担任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的10年间,福清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林文镜的智慧。他比我们想得早,想得远。”

  台湾村的崛起

  阳下街道溪头村原来是有名的贫困村。以前有人形容其“晴天臭气飘三里,雨天粪水流满地”。林文镜见此情景,出资收购了村民设在乡间路边的粪坑,建起了一座座乡村公厕。

  为了绿化村庄,林文镜又出资创办了一个公益苗圃。村民谁家想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他免费提供树苗并予以技术指导。很快,家家户户都有了花香绿意。

  林文镜有感于很多村民一辈子都没有逛过公园,斥巨资捐建了当时福清也是八闽数万十个村庄中的第一个农民公园。此外,他还陆续创办并修建了医院、幼儿园、小学、中学、体育馆、老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可以说,村民需要什么,林文镜就建什么。

  位于溪头村的洪宽工业村,是林文镜早在1990年就创办的中国大陆第一个村级工业区的,被誉为“台湾村”。他从台湾和东南亚其他地方引进120多家外资企业落户,其中台资企业占74家。这些企业多数是他亲自请进来的。

  从此,不但溪头村的青年都进厂当了工人,工业村还为4万多外乡人提供务工的机会。

  目前,洪宽工业村以生产机电、铝合金、家具、食品、雨具等轻工产品为主,80%产品外销。2017年,工业村的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

  与此同时,林文镜还请来了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葡萄大王”庄炳耀,投资3000多万元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引进40多种台湾优良果蔬在农户中普及。目前已有8000多个农户从庄炳耀那里学会了台湾水果种植技术。这里出品的台湾水果不仅畅销福州市场,还远销上海、江浙等地。

  庄炳耀回忆,当年林文镜对他说:“栽种台湾水果,不要求你赚钱,只求你引种成功,并教溪头村民学会种植就可以了。”可是他到溪头村一看,顿时惊呆了,这样的山旮旯哪能种植水果啊!于是决定打退堂鼓。

  可是临回台湾的前一夜,他因住在林文镜福州的家里,态度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决定走马上任。他说:“那个晚上,我和大哥彻夜长谈,被他那一颗爱乡心、满腔爱国情感动了。我钦佩他的人品。”

  在庄炳耀精心培植下,溪头村引种的40多种台湾水果获得成功。庄炳耀还开设了“引种台湾水果免费技术培训班”。原来贫穷落后的溪头村,如今已成为建立台湾高优农业试验场的村落、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核心区,被称作“公园里的百亿工业村”。

  该村现在已成为福州市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试点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绿化小康村、福建省卫生村、福建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溪头村村民林恩荣说:“改革开放后,全村人的腰杆越挺越直,因为大家都知道溪头村出了大华侨林文镜。如今,我们全村人都是林文镜公益项目的受惠者。大哥回乡带领大家一起建洪宽工业村,我们既是快乐的创造者,也是幸福的受益者。”

  北林村村民张松、北亭村村民莫金兰说:“林文镜生前在阳下街道兴办的许多公益事业,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无私和博爱,家乡人民永远怀念他。”

  结缘江阴港

  福清地处东南沿海,自古就有人循海闯荡四方,因此对大海有着独特的情怀。尤其是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后,“港口兴市”这4个字时常萦绕在林文镜的心头。

  其实,在林文镜回乡的21年时间里,至少有近20年是在不停地寻港、不停地建港的日子里度过的,他的勃勃雄心从未减弱。

  “福清要想再次腾飞,必须要有一个大港口。此前的下垄码头和元洪码头,早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了。”林文镜心中早就有了宏伟的构想。

  为了找到一个符合建设码头条件的港口,时任福清市委书记练知轩陪着64岁高龄的林文镜,不知花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几乎跑遍了500里海岸线。

  练知轩回忆起寻港的日子,感慨万千:“大哥走起路来,脚下呼呼生风。有时叫他歇息一下,他却说,再走一段,前面或许就有大港。有时候天快黑了,看不到路,我催他回去,他却说,天还没完全黑,还能看得到。他好像吃了兴奋剂,浑身上下都是劲。”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林文镜和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下,通过反复的比较论证,终于确立了江阴港的建设思路。这里自然条件优越,腹地大,可以建设世界级的大港!林文镜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喜悦:“这不正是儿时梦中的‘聚宝盆’吗?”于是,他当即捐资,与福清市政府联手对江阴半岛进行全面、系统的可行性勘探和论证。

  林文镜成为江阴开发的第一个投资人,他托出的江阴港发展思路与市委市政府不谋而合:建设成一个国际性的营运中心、洲际贸易中心和临海重工业基地,成为推动福清、福州乃至福建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并成为连结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发展的重要基地。

  此后,林文镜自得其乐地扮演家乡的“宣传大使”、“招商大使”,从他自己这一层面开始漫长而辛苦的宣传工作。他自制宣传画册,用了近10年时间,不厌其烦地向各界人士推荐江阴半岛的开发建设。有人统计,10年间,林文镜至少向10万人介绍过江阴港。

  1993年,林文镜花重金从台湾请来50多位设计师、规划师、经济师、项目评估师。随后,10多批台湾工业企业家也抵达福清,开始参与对江阴半岛的整体规划和投资建设。不久,他又重金邀请台湾专家制作了《福州江阴营运中心》。这是江阴港第一份规划蓝图。

  很多人发现,当我们走进今天的江阴半岛,不得不承认,江阴港的发展轨迹正是沿着林文镜的规划向前延伸。江阴港的版图与林文镜在《福州江阴营运中心》中的规划相吻合。

  时任福清市外经贸委副主任的林权回忆说,当年他不只一次听过林文镜描绘江阴半岛兴建国际大型营运中心的报告。

  在林权一些已经发黄的工作笔记本中,还能找到他当年听林文镜说起这些时的记录:江阴半岛优越的港口资源取之不尽。在这里创建一个现代化新兴港口工业城市不仅可能,而且成本低,收益高,这是其他发达地区所不具备的条件,对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极具战略意义。江阴半岛深水港湾资源优势之突出,是目前世界少有的……因此,江阴港完全可以成为世界级的营运中心。

  林权回忆说:“类似的话,大哥当时是大会讲,小会讲,逢人讲,不厌其烦。

  天道酬勤。在林文镜的积极推动下,2000年,江阴港的开发建设终于拉开了序幕。同年8月,福州江阴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成立,林文镜出任副董事长。

  2002年,江阴港出现在世界所有航运公司的航运地图上。同年12月18日,江阴港一号泊位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正式开港通行。很快,随着一大批通往五大洲的国际干线的开辟,江阴港的国际干线港地位得到了全方位的确认。

  2003年,集装箱吞吐量为1万标箱。

  2004年飙升到7万标箱。

  2005年达到16万标箱。

  2006年突破百万标箱。

  2007年更是高达130万标箱,跻身全国十大集装箱港行列。

  2017年突破155万标箱,达到历史新高。

  江阴港的发展,可以用“迅猛”两个字来形容。

  2003年,首条内贸航线开通。紧接着,相继开通了多条国内干线、内贸支线。同年10月,江阴港开辟了通往非洲的第一条航线。

  2004年,又开辟了通往美国西部的航线。不久,欧洲航线开通。日本、韩国、香港航线也相继通航。

  截止2017年,江阴港的航线已覆盖北美、欧洲、西非及东南亚地区,达45条。江阴港国际干线港的地位得到新的提升。

  2004年之后,江阴港二号、三号、四号、五号泊位5万吨至10万吨级深水泊位相继开工建设。一个港区在这么短时间内同时拥有5个5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可谓大手笔。

  据统计,建设以上泊位的总投资最少需要25亿元资金。截止2017年,江阴港已建、在建或即将动建的深水泊位为17个,最高泊位可达20万吨级。

  虽然局面喜人、成就斐然,林文镜却丝毫不满足。自从全球第一大航运公司——马士基海陆公司扎根江阴港,在林文镜强力推动下,“一花引来百花开”,长龙、地中海航运、万海、法国达飞、中海、中远、高丽、阳明等全球航运巨头纷纷加入江阴港的航线经营队伍。

  如今,无论何时到江阴港,都能看到这样一派繁忙景象:一艘艘外籍远洋货轮停靠在泊位上,一台台高大的岸桥不停地起往货轮上吊集装箱……就是这个港口,每年都在刷新纪录,创造新辉煌。

  江阴港是林文镜生前最爱去的地方。他曾说:“东走,西走,最爱走的地方是江阴码头。”

  现在,江阴港正在承担起国家的新使命——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和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枢纽。其主要功能是运输组织、装卸储运、工业开发、现代物流、通讯信息、综合服务等。

  福清市委、市政府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加快推进江阴、元洪两大港区建设,打造国际深水大港,为“海上福州”建设提供强大引擎。

  福清的干部和群众由衷赞叹:“没有林文镜,江阴港可能还要沉睡多年,那现在高速发展的福清港口经济也可能延缓!”

  有人评价,仅开发江阴港一事,足以见证林文镜的慧眼和胸襟,也足以将林文镜的大名载入中国乃至世界航运史。

  侨领的情怀

  福清是著名侨乡。对于华侨的力量,林文镜有自己的认识。据他统计,目前世界上的华侨中至少有1万亿美元的闲散资金。

  如能把这笔巨大的游资吸引到祖国建设急需用钱的大项目上,不但能让这些新侨造福祖国,还会实现自有资金的保值增值,该是一件多么光荣而有意义的事情。

  为此,林文镜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新侨及其家人自由组合投资于祖国。目前已有300多亿新侨余资投入江阴半岛大开发、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林文镜是一位深孚众望的侨领,富裕不忘本。

  1993年,捐出1200万元建设福州市一医院元洪门诊大楼;同年,捐出500万元用于抗洪救灾。

  1994年,为闽江调水工程慷慨捐出1亿元。

  2000年,捐出1000万元、1200万元、2400万元,分别用于建设福州市南江滨公园、锦江生态园、锦江路。

  2004年,向闽江学院捐出800万元。

  2005年,向福建省民间工艺基金会捐出700万元;同年,捐出700万元用于援助“龙王”台风灾后重建。

  2007年,向福清侨乡博物馆捐出1000万元。

  2008年,为四川汶川灾区捐出1600万元。

  2009年,捐出5000万元设立中国华文教育基金;同年,捐出1000万元设立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

  2016年,林文镜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其原始基金来自其家族企业——融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捐赠。

  仅2018年上半年,累计支出20个公益项目,捐赠金额近700万元。

  据统计,林文镜及其融侨集团,迄今已为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款逾11亿元,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企业公民”的责任,真可谓大爱满神州。

  多年来,林文镜的捐款遍布四处,但四处都找不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设施或项目。他说:“我不想上富豪榜,也不想上名人榜。我的追求,是要为我的祖国强大、家乡富裕贡献毕生力量……”

  在福清,无论哪一阶层的人都会忽略林文镜的头衔,不会称呼他为“水泥大王”、“面粉大王”,也不会称呼他为“爱国华侨”、“侨商巨子”,人们只亲切称呼他为“大哥”。被誉为“福清主义”的“大哥”,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支持家乡的建设,让福清实现了一轮又一轮的腾飞。

  这就是林文镜,一位无怨无悔为福清一次次腾飞领跑的侨领。他曾说:“我仰不愧于天,俯不惭于地。为了家乡,我一生无憾!”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