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福清要闻 >> 正文

福清民俗:乡野中开辟传承路

2018-04-02 15:24:23来源:福清新闻网

  ■据《福建日报》 

  福清的“南大门”新厝镇,拥有伡鼓舞、海族舞等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曾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面对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该镇积极寻找新的传承之道,让代表传统文化精髓的民俗形态走出乡野,到更大舞台展示风采。

民俗出乡村,迈向大舞台

狗年初一,一场特殊的“舞台剧”在福州市繁华的三坊七巷景区举行,来自新厝镇大澳村的村民,借福清海丝文化展示周的契机,将传承近千年的独特民俗——海族舞,首次搬到5A级景区。

  据大澳村党支部书记陈高坤介绍,海族舞的起源可追溯至南宋,每从海洋中获得馈赠,靠海而生的人们就会模仿鳌、虾、乌贼、鲳鱼等水产的形象,跳起海族舞庆丰年。“从前只是在村里自娱自乐,这次派了30多名经验丰富的村民进城表演,没想到大家这么爱看!”陈高坤感慨地说。

  除了大澳村海族舞,在为期10天的海丝文化展示周上,新厝镇的民间文艺队伍十次担纲主角,伡鼓舞、五瑞兽、海族舞等轮番上阵,舞出了新厝镇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实力,也让当地民俗表演在更大的舞台上找到存在感。

  “就拿伡鼓舞队来说,镇里已连续多年参加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等大型演出,而且是全镇的队伍轮流上阵,大家都有机会。”新厝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文教服务中心主任王镇介绍说,在走出乡村的过程中,民间文艺队伍的表演水平和自信心都有了很大提升,获得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这对民俗传承大有帮助。以伡鼓舞为示范,五瑞兽、海族舞等新厝民俗元素也有了更多亮相大舞台的机会。

民俗进校园,非遗年轻化

“咚咚锵!咚咚锵!”每周一下午,新厝镇硋灶中心小学都会传来铿锵有力的鼓乐声,这是校园伡鼓舞队正在举行每周一次的集中排练。从2014年开始,伡鼓舞已经成为这所小学极有特色的一项“校本课程”。

  作为当地最有代表性的一项民俗,伡鼓舞2007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里16个建制村,舞队达到26支,逢节庆庙会、新房乔迁等好日子,这一表演是乡民们必备的文化项目。然而,由于农村人口持续外流,大多数伡鼓舞队里都难觅年轻身影。

  文化的传承,势必从娃娃抓起。依托乡村少年宫平台,由政府出资扶持,新厝镇把伡鼓舞传统民俗率先引入校园,力争从小学生开始,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硋灶中心小学老师翁智敬介绍说,学校从三到六年级学生中选择队员,组成了一支50多人的伡鼓舞队,安排四位有文艺特长的老师负责排练。为了让学生们学到原生态的舞技,学校还从民间文艺队伍里请来了经验丰富的老艺人授课。

  值得一提的是,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这支学校舞队在节目中增添了新时代文化元素。“以前就是图个热闹,现在我们在排练中融入了舞台表现元素,通过队形变化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大大提高了伡鼓舞的观赏性。”翁智敬说。

  四年来,硋灶中心小学的伡鼓舞队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上一届队员毕业后,又有新一届学生加入伡鼓舞队,至今已有累计四届、200多名学生掌握了伡鼓舞技艺,传承源源不断。”翁智敬告诉记者,学校今年准备再引进一个非遗项目——五瑞兽表演,计划组织20多名学生传承这项非遗,让非遗文化成为学校的特色和亮点。

  大院搭平台,交流促提升

  “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我想死你们了!”去年冬天,著名相声艺术家冯巩带领中国广播艺术团到新厝镇慰问演出。台上台下,高水平的艺术惠民演出与本地非遗民俗展示相映成趣。这并不是该镇第一次迎来国家级的艺术家,2017年的福州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都曾在新厝镇硋灶文化大院举行。

  这座“文化大院”原是硋灶中心小学的旧校舍,2001年闲置。原本计划出租的老房子2008年改建成新厝镇综合文化站,成为一座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化四合院”。在这里,中心戏台、排练室、器乐室等12个功能室一应俱全,福清侨乡艺术团每年下乡送来演出,戏台上年均十几场专业剧团的戏剧表演,全镇30多位器乐爱好者逢周日集体在此排练,伡鼓舞队、五瑞兽等几十支民间文艺队伍在大院里排练和参加汇演……

  “文化大院”的建成,为新厝镇搭建起一个综合性交流平台,不仅让现代艺术“引进来”,还为民俗载体提供了互学互鉴、共同提升的机会。

  如今,以硋灶文化大院为示范,因地制宜建设的文化平台在新厝镇接连出现:江兜村依托华侨中学旧楼建成了家规家训馆,全面展示乡村民俗文化,成为乡风文明建设新样本;鑫泰农家小院里摆满了乡村气息浓郁的藏品,将福清民情和历史娓娓道来……在这些新旧交融的文化大观园里,传统民俗借助传承的创新迎来了新的机会。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