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福清要闻 >> 正文

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综述

2012-12-03 09:41:32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记者 陈希龙

浓墨重彩描绘“美丽福清”

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综述

复件 今日太城溪风光.郭成辉摄_调整大小.jpg

昔日太城溪杂草丛生,经过多年整治,如今旧貌换新颜,呈现出宜居宜业的优美环境。郭成辉  摄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阳下街道溪头村宽敞的健身区域,村民、工人、学生纷至沓来,有的伴着轻快舞曲跳起广场舞,有的拿起麦克风一展歌喉,有的在球场上龙争虎斗,有的在健身设施上舒展筋骨,有的在河岸上悠闲散步……这样美丽的画面,在我市许多乡村经常见到。这是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写照。

  科学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

  规划是城乡建设的指南。近年来,我市树立“一张蓝图管到底”的理念,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城乡发展,组织编制了《福清市城乡发展空间战略规划》,为城乡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安排指明了方向。我市还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修编,以及龙田、高山、渔溪3个试点小城镇总体规划和起步区控制性详规,组织编制江阴工业集中区、元洪投资区和融侨开发区扩区总体发展规划,中心城区观溪新区、火车站片区等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以及城乡供水、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和旅游、防洪排涝、停车场、文教卫体等专项规划,实现了建制村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规划保障。

  坚实产业支撑城乡一体化

  阳下街道溪头村积极承接洪宽工业村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辐射,不但改变了村容村貌,而且实现了无“零就业”家庭的目标,促进了农民增收。渔溪镇渔溪村利用邻近工业区和交通便利的优势,通过建设标准厂房出租,年实现收入100多万元。这是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城乡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有效带动了园区周边镇村发展,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缩影。

  我市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城乡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按照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发展,通过促流转、建园区、强龙头,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全市完成土地流转10.2万亩,土地整理开发5.8万亩,建设一批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立足与台湾区位相邻、产业相近的实际,规划建设了国家级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现已落地68个项目,总投资3.5亿美元,实现产值7.5亿元,其中规划面积3600亩的洪宽核心区已完成217l亩开发,正在向周边区域辐射拓展。

  此外,我市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城乡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引进了万达广场、欧尚大卖场等城市综合体项目,促成了20家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建成了6家四星级以上酒店,在各镇村共发展农家店(含农资店)172家,不但繁荣了城乡经济,还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旅游、物流、仓储等服务业,特别是依托福州(江阴)保税港区和江阴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规划建设汽车整车进口综合配套区,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在港口、园区集聚。[!--empirenews.page--]

  有序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

  我市按照城市组团式开发的思路,加快观溪新区、城市中央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引进中交集团合作推进总投资350亿元的环城路建设和龙江中下游综合治理及两岸开发项目,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以龙田、高山、渔溪为龙头的小城镇启动区和示范区建设,带动周边各镇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百十一”典型培育工程,推进“点、线、面”改造提升工作,扎实开展“双百工程”创建工作,培育了阳下溪头、镜洋波兰、龙田东华、三山厚林、港头草柄等新农村建设精品村、样板村。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有效衔接,完善中心城区路网,拓宽改造福厦高速公路和324国道福清段以及大真线、海城路、元华路,建成渔平高速公路,谋划江阴庄前至长乐玉田高速公路、滨海大道建设,在村村通水泥路的基础上,实施村村通班车、自然村道路延伸等工程,实现了市镇村道路相互对接,初步形成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

  组建水务公司,组织实施城区自来水水质提升工程,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让城乡群众都能喝上放心水、干净水。目前,全市自然村通自来水率达84. 7%,位居福州市各县(市、区)第2位。积极开展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产业化试点工作,重点依托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小城镇,布局建设若干个污水处理厂,逐步推动城乡污水处理全覆盖、一体化。深入实施“四绿”工程,扎实抓好“三沿一环”的一重山造林绿化、废弃矿山“青山挂白”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全市完成13个绿色乡镇、89个绿色示范村和263个福州市级以上生态村创建任务。持续开展龙江整治和龙江两岸综合治理工程,沿江修建了10多个休闲生态公园,龙江流域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从原来的27.7%提高到80%。

  推进城乡环境治理齐头并进,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探索建立“家园清洁行动”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全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加快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建成了日处理垃圾600吨的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各镇垃圾中转站。通过“一事一议”办法,在各村建立了有专门人员、设施和经费保障的村容保洁机制,在一些条件成熟的村推行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环境卫生意识,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均衡服务提升城乡一体化

  我市加强就业培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市劳动就业培训基地和镇街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职业技术学校等平台,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特别是着力加强年龄偏大、素质较低、无技能“弱势群体”和农村“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有序转移和弱势群体家庭成员的就业。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各项惠民教育政策,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将每年新招考的大中专毕业生优先向农村学校倾斜,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每年从城区学校抽调20—30名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对口帮扶,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今年,我市所有中小学校全部达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并以优异成绩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省级验收评估。

  大力提升医疗水平,重点完善市镇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福清医院新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和新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12个镇卫生院进行改造提升,对“五大件”配备不齐全的卫生院,采取由市财政和医疗单位各负担50%的办法给予配齐。开展“诚信医院”创建活动,强化农村卫生所(室)准入制度,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

  大力繁荣城乡文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市镇两级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和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任务,建成市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6个省级以上农民体育健身中心、1个省级全民健身中心,市体育馆、文化艺术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福清侨乡博物馆和市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正在内部布展或装修,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村有农家书屋、有体育健身路径的目标。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创建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进一步丰富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empirenews.page--]

  健全机制保障城乡一体化

  建立健全政府服务机制,成立市行政服务中心,实行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办理,提高了政府服务效能。同时,将这种做法向镇街延伸,组建镇便民服务中心、街道市民服务中心,推行即办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代办服务等制度,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在全市438个村配备了3656名农民技术员、计生管理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乡村医生、综治管理员和文化协管员等“六大员”,开展业务培训,强化规范管理,形成了覆盖比较完善、服务比较全面、效率比较快捷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扩大以养老、医保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目前全市共有63.2万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8%;共有102.6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96%。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征地、用海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研究出台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暂行办法,实行城乡统一的征收农村集体土地10%生产生活预留地政策,切实解除了被征地、用海农民的后顾之忧。

  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行“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等模式,大力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保障了企业原料供应,促进了农户增产增收,实现了企业与农户“双赢”。目前,我市已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行业协会数十个,带动了约10万户农民与农业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创业致富。大力推进“村企联动”,把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等优势与农村的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对接起来,既解决好龙头企业及生产基地用地、用工等问题,又较好地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互利共赢。沙埔镇赤礁村依托太子屿水产养殖公司,既增加了农民劳务收入,又增加了村财收入。龙田镇东华村打好“能人牌”,积极引导在外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回乡创业,集聚了东威、谊华等6家大型水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产品加工村”。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