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福清要闻 >> 正文

从“福清柯”到“福清哥”

——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系列报道之六

2009-09-28 07:33:36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杨国才 林金玉

  (记者 杨国才 林金玉)上世纪70年代,福州仓山百货商店进来一位福建师范大学姓高的学生,高同学想要买块肥皂,可一开口就被听出是福清人,营业员冷冷地甩了一句:“‘福清柯’还有钱买肥皂?随便用水洗洗就好了。”

  如今,“福清哥”这一亲切的称谓已叫响海内外,从“福清柯”到“福清哥”,仅仅一字之差,不仅道出了福清人励精图治求发展的60年风云变幻,更印证了福清人以自己特有的群体秉性完成了从外在形象到精神内核的自我裂变。

  “福清柯”,曾经的困顿

  “福清柯”的由来,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福清以前比较落后、贫穷,节俭度日的福清人更多给人以寒碜的形象,因而有了这一称谓。

  福清良田稀少,土地贫瘠,只能种些番薯、花生,又因地势所致,每逢有雨却尽入大海,十年九旱,收成微薄。当年的福清家庭,“两片地瓜一锅水,就是一顿饭”,老百姓祖祖辈辈为填饱肚子发愁。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的困顿打磨出了福清一代又一代人敢做敢当、顽强打拼的豪气。

  然而,在曾经的那个年代,交易买卖被视为投机倒把行为,福清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生存空间都受到极大抑制,于是“地瓜县”被扣在了这个千年古邑身上,“福清柯”也被戴在了福清人头上。

  在省城遭遇有色眼镜的高先生,此后的婚姻再遭当头冷水。在跟随女友回南平丈母娘家提亲时,遭到女方众亲的极力反对:“怎么会嫁给‘福清柯’,那边穷得要死,天天吃地瓜……”如今,年逾五旬的高先生回想当年不禁感慨万千。

  然而,在艰苦自然环境中,福清人不仅顽强生存下来,还造就了福清人的思维定势:只要敢拼,没有什么办不到的,这使得福清人在生意场上呈现出一种令人骇异的品质--许多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福清人却做得有滋有味。

  福清人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只要有福清人相聚,必然要成立同乡会,彼此照应,心齐得让他人佩服甚至嫉妒。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祖籍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只要事业有成甚至稍有盈余,总是念念不忘振兴家园、报效父老、造福桑梓。

  正是福清人根植骨子里的这种秉性,才使得这一群体在三十年前那一声春雷石破天惊之后,抓住了属于自己的历史际遇,从而在玉融大地上演绎了慷慨激昂的物换星移、改天换地的惊世之举。

  福清哥,如今的蜕变

  沿海一带乡镇的老人还清楚记得,当年乡亲们出国就跟去县城一样简单,经常是在田里干着活,看到有驶往国外的轮船靠岸,往往锄头一扔,边跑边跟邻居招呼:“回去跟我娘说一声,我出国去了。”

  曾万宗(化名)曾经在日本打拼了十年,2006年申请回国。在日本,他一次最少给家里寄100万日元。前几年,家里人用他寄回去的钱盖了6层楼的大房子,拍了照寄到日本。日本的同事看到后都不相信这是他家,更无法理解这个一天打3份工,总是吃店里扔掉的过期食物,晚上睡在餐厅过道里的人,家里怎么可能会有那样的豪宅。

  的确,福清人在外打拼和积累财富就是这么不可理喻。只身在外打拼的他们先是以打工、干苦力为主,积有小本,而后开始经商,事业有成者,则向企业界、金融界发展。他们以其坚韧不拔的刚毅与果敢,在异国他乡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创业传奇,涌现出一批成就卓越的着名企业家、国际知名的工商巨子和华侨领袖。

  正是一代又一代历经拼搏的海外乡亲铸就了福清雄厚的民间资本,也正是他们率先擂响了反哺家乡、建设家乡的激昂战鼓。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广大融籍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共为家乡的公益事业捐资16亿元人民币,累计在家乡投资和引资逾50亿美元,兴办三资企业逾千家,为福清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独特的历史性贡献。

  以林绍良、林文镜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海外侨资侨力的亲情回归,给福清这艘“巨轮”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引擎,他们从捐资修路到修建工厂,从“输血”到“造血”,沉睡了千百年的土地开始真正沸腾,根植在福清人血脉里的群体意识被悉数激发,百万玉融儿女奏响了“敢教日月换新天,沧海成商港,荒地变园区”的恢弘乐章。

  1987年初夏,宏路上郑村1平方公里的农田诞生了全国惟一以“侨”命名的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随后元洪投资区、江阴工业集中区相继崛起,福清三大工业区齐头并进,电子、塑胶、食品、汽车玻璃、医药、电力六大产业集群争奇斗艳,造就了冠捷科技、福耀集团等一批响誉全球的企业。

  如今,海西建设号角催人奋进,放眼玉融大地,码头上、工地里、车间中,一派热潮。蓬勃建设的核电、风电、火电共同构筑了海西新能源基地;福州新港的蓬勃势头吸引了境内外媒体纷至沓来;叮叮当当的清脆金属声响从福厦铁路福清段不断传出……

  福清祖祖辈辈受客观条件限制而积蓄在内心的能量终于泉涌般迸发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缔造了令人惊叹的业绩。

  60年来,福清的经济总量长大了2230倍,从全省64个县(市)排名倒数跃居前三,福清甩掉了“地瓜县”的帽子,并把全国百强县市、全国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烤鳗加工出口基地、全国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国最大的吹气塑料玩具和沙滩鞋出口基地、全省四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等响当当的头衔一一收入囊中,“福清模式”、“福清速度”、“福清效益”成为当下的福清印象。

  经常听闻“福清人真有钱”的话语,便是福清拥有雄厚民间资本的真实写照。旅居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3万乡亲积累了至少六七百亿美元的总资产,福清各金融机构仅外币储蓄存款就达300多亿元。仅武汉一个地方,福清人就能砸下300亿元投资,让商界为之瞠目。

  2005年8月,一条《“福清哥”消费水平相当北京上海》的新闻被各大主流媒体竞相转载:福清市汽车、家电及高端住宅等品牌“大三件”的人均消费支出已远远高出福州市平均指数20个百分点,福清已步入品牌消费时代。

  “福清哥”开始成了各大媒体文章标题上的闪亮字眼。当年被人另眼相看的“福清柯”,如今已是响誉海内外的“福清哥”,他们依靠独特的地域文化个性、独特的人生价值观、独特的敢闯敢拼性格,锻造出了“福清哥”这个响当当的称谓。

  “大福清哥”,时代的呼唤

  参加工作后的高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有次去福州开完会,准备坐6元票价的汽车回福清时,一旁的的士司机听出高先生是福清人后,就戏谑道:“‘福清哥’很有钱,干嘛不打的?”

  如今再去妻子的南平娘家,被称为“福清哥”的高先生惹来一片羡慕的眼光,而在他看来,像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那样的企业家才是真正的“大福清哥”。

  2009年发生的两件事,让曹德旺这个土生土长的“福清哥”在国内外名声鹊起,为世人提供了重新审视新时期“福清哥”的全新角度。

  一是今年5月30日,代表中国大区参选的曹德旺从全球企业家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安永企业家全球奖这一最高荣誉,这是有史以来中国大区的企业家首次摘得该奖。站在全球企业界最高领奖台,一个地地道道的福清籍企业家代表中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是全中国人的荣誉。”

  二是今年2月,曹德旺宣布捐出名下60%的福耀玻璃股份成立慈善基金会,当时市值40多亿元。这是他埋藏已久的朴实想法:“我们有钱人应该主动站出来,把钱分给穷人。我希望自己在这方面带个头。”

  “福清哥”曹德旺不仅要给中国的富豪们带头示范,而且要开创国内慈善业全新的运作模式,他试图打造一个独立管理、财务公开、第三方监督的独立运作的民间慈善基金会。业界评价此举是对国内现有慈善事业模式的重大突破。

  以曹德旺为代表的新时代“福清哥”,让人们开始为之眼前一亮:原来“福清哥”不光有钱,还能成为中国人的骄傲和希望。

  “我很早就想做这事,但是之前我的钱要用于发展企业。”在谈及为何此时选择捐款时,曹德旺一句话让人为之一振,开始重新审读福清人的群体秉性:在为温饱而愁时,他们吃苦耐劳、打拼天下;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不忘家乡,回报桑梓;在他们的实力和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精神境界已然脱离地域概念,“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昭然若揭。

  而发生在国外许许多多福清人的感人事迹我们知晓并不多。当有损中国形象和国人利益的事发生时,都能看到“福清哥”挺身而出的身影。不仅如此,他们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与侨居国人民和睦共处,扶危济困,同策同力,不仅为侨居国的民族独立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而且把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传播给侨居国人民。

  在福清人把更多的触角伸向本土以外的同时,福清人的精神内核悄然提升。原先人们竖起拇指只是称赞:“‘福清哥’真有钱。”如今再竖起拇指时,已是由衷地佩服:“‘福清哥’好样的。”

  从贫穷困顿到打拼致富,再到反哺家乡、为国争光,“福清哥”浸透骨髓的秉性在不同时代诠释着不同的精神内涵。无论在故土抑或异乡,福清人面对着时代的风云变幻,既能上善若水,融和万方,又能经世济国,铸造辉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福清人民完成了“福清柯”到“福清哥”的蜕变,而如今展示“大福清哥”的风范和作为才刚刚开始。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