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福清要闻 >> 正文

数字背后的“福清速度”“福清哥”生活被改变

2009-09-21 00:45:46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陈钦祥 吴凤至

  数倍、数十倍、数千倍……翻开福清60年的发展史,一连串的数字奇迹令人目不暇接。在这些数字背后,百万“福清哥”的生活被改变,命运被改写。

  盘点福清发展60年,从建国之初、改革开放之初到海西新时代,福清人潇洒地实现了从生存到温饱再到小康的人生“三级跳”。这一组组裂变式的数字,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风云激荡的壮美画卷,诠释着早已名闻遐迩的“福清速度”的真正内涵。

  GDP60年增长2230倍

  这是一组对比数据:

  1949年,福清GDP为0.18亿元;

  1978年,福清GDP为1.33 亿元;

  2008年,福清GDP为401.5亿元,比1949年增长2230倍多,是1978年的301倍。由此可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清GDP的增长速度令人惊叹!

  GDP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今年1至7月份,位于镜洋工业区的福建亚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产值7.5亿元,比增9.2%。这个产值相当于1978年我市生产总值的5.6倍多。像亚通这样的规模以上企业,我市目前已有400余家,去年全市年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104家,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数据显示,1949年,我市工业总产值仅0.04亿元;1978年,我市工业总产值为0.62亿元;2008年,我市工业总产值达932.7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872亿元。融侨、元洪、江阴、镜洋、龙田五大工业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84.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9.9%。尤其是融侨开发区实现工业产值600多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值高达60亿元,居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前列。

  还是要用数字来说话:1949年,我市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0.137亿元、0.021亿元、0.02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6.11:11.67:12.22;2008年,我市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50.5亿元、228.2亿元、122.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已调整优化为12.58:56.84:30.59。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福清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且二三产业发展十分落后。

  今天的福清,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大发展,已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市迈进。这一切得益于这些年我市大力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以项目带动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三区”、“三线”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格局日趋完善。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电子、塑胶、食品、汽车玻璃、医药、电力六大产业集群,培育出冠捷科技、福耀集团等一批世界级企业航母。同时,我市还培育出一批全国性的行业老大企业:全国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烤鳗加工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吹气塑料玩具和沙滩鞋出口基地、全省四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如今都“花落”福清。

  财政总收入突破40亿元大关

  福清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财政的逐年增收。

  数据显示,1950年,我市财政总收入仅0.02亿元;1978年,我市财政总收入为0.09亿元;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43亿元(含基金),首次突破40亿元大关,比2004年翻一番,今天的福清,“家底”越来越厚实了。

  “家底”厚了,财政支付能力也随之增强。以2008年为例,我市就集中财力办好惠民实事:义务教育系列政策全面落实、城乡医疗卫生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投入继续向困难群体倾斜。

  据介绍,根据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今年,我市继续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新增财政重点用于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事业、维护公共安全、经济发展等七个方面,保障重点支出。同时,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支持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改善民生的普惠性,着力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

  农民人均纯收入猛增430倍

  这段日子,家住南岭镇梨洞村的卢老汉,与老伴策划着国庆外出游玩的行程。卢老汉说,这将是他们第5次外出旅游了,今年打算走远一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福清哥”的腰包鼓了,花钱也大方了。

  数据显示,1949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0元;1978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37元;2008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631元。60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猛增430倍多。

  解放以来,我市农民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温饱有余,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实现了从生存型向温饱型再向总体小康型的跨越,消费结构也在悄然变化。过去,农民的衣服是补了又补,而今,西装革履早已不再新鲜。摄像机、健身器材、电脑、汽车等高档消费品正在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截止2008年底,我市居民在市内各金融机构的本外币储蓄余额达312.4亿元。

  市区60年 “长大”48倍

  60年,弹指一挥间。昔日“地瓜县”已发展成为颇具现代化的海西南翼强市。

  “这60年里,福清城区面积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家住音西街道的退休干部高老伯一边说,一边摊开最新的福清城市地图。他说,与旧福清地图对照,城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老城区的框架迅速外延。当时县城几乎全是大片的瓦房,如今市区一直延伸至宏路等地,星级大酒店、银行、办公大楼等高楼大厦随处可见。

  公交车线路的不断增加也印证了城市的扩张速度。到去年末,全市拥有公交车辆305辆,公交停车场6个,日客运量达8.5万多人次,发展公交线路33条。其中,市区16条,线路总长168公里;市郊17条,线路总长504公里。

  一组宏观的数据也可以证明:福清市区建成区面积从解放初的不到5平方公里拓展到2004年的22平方公里,再扩大到2008年的244.5平方公里,扩大48倍。市区常住人口也从1949年的5万多人增加到2008年的近50万人。

  1990年12月,福清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归福州管辖,建成区范围只有一个融城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面积仅为6.3平方公里。

  2006年,福清市调整中心城区行政规划,撤销音西镇、阳下镇和宏路镇,整合设立玉屏、龙山、龙江、音西、宏路、石竹、阳下7个街道办事处。这是福清市中心城区行政区划作出的一次重大调整,涉及5个镇街100个村(社区),调整后的福清市区总面积244.5平方公里,总人口45.8万人。

  福清城区大规模扩大,一方面是为了解决自身中心城区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是落实省、市“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发展目标,锻造省会中心城市坚强南翼的发展定位。

  近10多年来,福清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致力于抓好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城区建设规模快速拓展,面貌日新月异,粗具一座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的雏形。以元洪大道为中心和延伸的西城区板块毫无疑问地彰显出未来城市新的政治、金融、经济、商业中心。商展中心、电力大厦、环球大厦、广电大楼等一批现代化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江滨公园、体育公园、解放公园等公园绿地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元洪路、清荣大道、福唐路等市区主干道大大拓展了城市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我市还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两馆一中心”、滨江体育公园等城市标志性项目建设,打造高绿化、低密度、通透式的城市中央区,努力营造宜居城市,并启动福厦铁路火车站周边地区道路、广场、商业配套网点等建设,开拓城市发展新空间。

  出口创汇从零到50亿美元

  共和国成立60年来,福清对外经贸交流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累累硕果。

  从1984年第一家中港合资企业融萌电子实业公司落户融城,到冠捷电子等龙头企业及其配套企业纷纷落地,从融侨开发区、元洪投资区、江阴工业区、洪宽工业村的设立,到福清出口加工区、福州保税物流园区的跟进,我市形成了以电子、塑胶、食品、纺织、建材、汽车玻璃等行业为骨干的外向型经济体系,对外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

  市外经贸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993年前,我市只有零星几家中外合资企业,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统计仅为2.31亿美元,而目前我市已拥有580余家外资企业,总投资78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3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年出口额达50多亿美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福清充分发挥侨乡、区位优势,走出一条“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侨台港外联合开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路子,以侨台外资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已经成为促进福清经济腾飞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福清速度”和“福清效益”。同时,我市不断改善投资软硬环境,通过举办或参加海交会、“9·8”投洽会等大型经贸活动,加快电子、机电、港口物流等行业利用外资步伐,对外开放水平大大提升。凭借“外向型经济”的东风,我市经济大步向前,逐步向海西南翼强市迈进。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