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国际国内 >> 正文

这种管理方式问题不少,习近平说必须改变

2018-11-28 17:30:31来源:央视新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6日下午就中国历史上的吏治举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提到了现在比较普遍的一种管理方式:“痕迹管理”,并直言这种管理方式存在不少问题。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管理方式?如何克服其存在的问题?

  什么是“痕迹管理”?

  “痕迹管理”是一种绩效考核手段,近年来在一些党政机关兴起。具体来说,每个单位、每位干部,平时都做了哪些工作、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展现出来。

  “痕迹管理”的兴起一方面弥补了过去党政机关绩效考核相对虚化的不足,使考核内容更加具象,有章可循,便于操作。但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在执行过程中过于注重“痕迹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痕迹主义”。

  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

  “痕迹管理”出现问题比较典型的领域包括扶贫领域。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我多次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材料反映,一些地方为了做到精准识贫、精准扶贫,搞了一大堆表格要下面填写。一些基层干部忙于填写各类表格,加班加点,甚至没有时间进村入户调研办实事。”

  之前也有媒体报道说,有的地方出现了扶贫半年要评比5次,一次迎检花20万的情况。一些扶贫干部坦言,有些检查测评体系主要看大量的表格是否填写完整,侧重于工作程序,较难反映出当地扶贫工作的重点、优势和可持续的脱贫措施,也容易引导基层把功夫下到建档立卡上,相对忽视了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详情点击:评论丨扶贫评比半年5次,一次迎检20万!这是扶的什么贫?)

  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这种管理方式问题不少,习近平说必须改变

  面对这样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学习时表示,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他指出,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文山会海”有所反弹。这些问题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党中央已经对纠正这些问题提出了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要抓好落实。要控制各级开展监督检查、索要材料报表的总量和频次,同类事项可以合并的要合并进行,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在抓工作落实上来。

  在扶贫领域,中央已经出台了系列措施。8月份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扶贫要注重工作实效,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减少村级填表报数,精简会议文件,让基层干部把精力放在办实事上。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欧青平在国新办8月20日召开的发布会上表示,未来将从四个方面推出措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明确提出两个“不”的要求:扶贫领导小组明确除每年根据统一部署填报一次建档立卡信息数据以外,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村级填报扶贫数据,一年只允许入村入户采集一次;除了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督查巡查、考核评估外,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不再组织其他检查考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不光是扶贫领域,面对“痕迹管理”中出现的形式主义问题,唯有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真抓实干,持之以恒反四风,才能真正见成效。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