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国际国内 >> 正文

决策层重兵狙击物价上涨 披露推升物价五大主力

2010-12-07 09:18:13来源:新京报  作者:胡红伟 等

“国十六条”组合拳出击;明年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国家发改委及各地连番调控物价

通胀,在物价上涨声中悄然临近。

近半年来,“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单个的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并扩展至蔬菜、肉类、鸡蛋、食用油等农副产品普遍涨价。以这些农副产品为原料,下游消费品价格也开始提价。

11月17日,麦当劳宣布在中国大陆对部分产品价格进行调整,这也是麦当劳在半年内的第二次调价。

麦当劳宣布涨价的当天,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报告称,2010年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上升5个季度后首次出现回落。

物价的普遍上涨已反应至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中。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披露,10月份CPI涨幅4.4%,创出两年来的新高,并已经连续三个月创出新高。若以3%作为衡量通胀的程度,近几个月的物价上涨幅度,也已超出温和通胀范畴。

狙击通胀,决策层已经出手。

11月10日,在之前10月的加息举措之后,央行再度宣布紧缩流动性措施,自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四大措施,力在稳定价格,并称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11月19日,央行决定从11月29日起,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9天之内两次上调,间隔之短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11月20日,国务院调控物价“国十六条”组合拳出击,增加低收入人群补贴、价格管制和加强监管防止囤积投机等举措纷纷出台。

作为物价主管部门的国家发改委,从11月22日至26日,5天内连发9个通知调控物价,密集程度史上罕见。商务部、农业部等部委之间已经联动应战,以平抑物价。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中国明年的货币政策立场将从目前的“适度宽松”回归“稳健”。这意味着,刺激政策退出,防范通胀成为当前重中之重。

狙击通胀,从中央扩展到了地方。

各地接连出台各种措施。贵阳要求学校食堂不得涨价,违者重罚。北京为22.3万城乡低保对象,一次性发放补贴100元,甘肃、贵州等地表示将投放储备柴油和小麦。

企业也被要求参与稳定物价。四大粮油企业被要求,所有的小包装食用油产品4个月内不要涨价。

密集组合拳之下,部分商品价格应声而落。

农业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大豆、玉米、小麦、水稻、土豆、面粉等农产品主产区市场报价连续几日涨幅为零。发改委网站已宣布,调控措施初见成效,蔬菜、棉花价格环比回落。商务部披露的食用农产品价格监测也显示,出现了近半年来首次下降。

暂时冷却的物价,是否会重拾涨势?通胀狙击战,还要持续多久?此时时刻,无论是决策层还是普通消费者,无人敢言松懈。

■ 分析

因为担心植物油价格还要涨,上个月底,京郊昌平农村的张女士,一次买了三桶大豆油做储备。同样10斤重,去年41元一桶,今年54元。经历过几次大大小小的物价上涨,在她看来,价格要上涨,那是因为短缺。地铁5号线天坛东门站早点摊的女摊主则表示,电视里说了,是美国人在印钞票,把通货膨胀传染给了中国。那么,中国的通胀到底从何而来呢?

推升物价的五大主力

1 游资之说

从10月CPI上涨4.4来看,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1%。食品价格占CPI权重34%,其价格的波动带动了CPI的快速攀升。作为“先头部队”,大蒜、绿豆价格早在几个月前就已开始轮番冲锋,在它们身后,是整个农副产品“大军”。

针对农产品上涨,发改委称,种种迹象表明,游资炒作和不法经营者采取欺诈、串通、哄抬、囤积等不正当手段操纵相关商品价格,是直接推手。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曾表示,目前市场上的流动性相对充裕,在楼市降温、股市低迷的情况下,社会上的游资容易把目光投向农产品。

2 信贷狂潮

2009年,全国商业银行信贷增长达到9.6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7%,较GDP增速高出近20个百分点。即使是今年以来央行开始对信贷进行收缩,但月贷款增量仍维持在5000多亿元以上。

经济学家谢国忠称,目前货币超发引发物价上涨恶果已经显现。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目前物价上涨根源在于货币发行量太大,这是导致物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前任央行副行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未来两年央行逐步收紧货币供应增幅,并消化过多货币供应,是当务之急。

3 货币供应

国金证券前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曾公开表示,从1979年到2009年,中国的GDP增长了93.41倍,但从1985年到2010年,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却增长了814倍。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广义货币供应量最大国家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通胀之势。

为何中国的货币供应如此之高?经济学家周其仁撰文表示,1995年以来,中国形成了出口导向、被动超发货币的经济模式,通胀经济是被动超发货币的恶果。今天中国广义货币超过6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1.6到1.8倍,广义货币与GDP之比全球最高。

4 美国输出

催生通胀的外部力量。11月4日,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由于美元在很多国家具备外储功能,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新兴经济体的决策者和研究专家们,不得不面临更为复杂艰难的流动性泛滥和高通胀挑战。今年10月份,“金砖四国”中的中国CPI达到4.4%,但巴西、俄罗斯、印度CPI涨幅分别达到了5.2%、7.5%和9.8%,大大超出了各预设通胀目标,其中印度食品价格涨幅连续52周超10%。

今年8月以来,美元超发形成的贬值,已经撬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热钱流入进行短期套利,也让发展中国家恐慌。

5 成本推动

成本上涨,也被认为是本轮通胀的基础性因素。截至9月,全国已经有27个省市区上调了劳动力最低工资标准,而且国家已连续几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温桂芳认为,流动性过多只是当前物价上涨的一个短期因素,长期来说,成本上升才是物价上涨的真正推手。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也在公开演讲中说,当前物价上升压力较大,特别是成本上升的压力比较大。他预计,短期甚至未来5年内,中国都会面临较大的价格上升压力。

■ 链接

改革开放后两次大通胀

1988-1989年

此次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经济过热和需求造成的,加之货币供应过量以及物价改革,造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经济过热需要追溯到1984年下半年,财政体制改革使地方投资的热情大增,从1984年到1988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8%。同时,工资改革使得人们收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旺盛,与此相对应的是供给短缺。

1985年CPI增幅达到9.3%,国家虽采取了调控措施,但过热的形势没有得到有效调整。1988年8月,物价改革的消息使人们误以为物价要全面放开,于是在大中城市出现抢购风潮,再度推动物价上涨。1988、1989两年的CPI增幅均超过了18%。

政府对投资和货币供应采取“紧急刹车”的办法进行调控,1990年CPI增幅降至3.1%。

1993-1995年

与前一次不同,这次主要是由于经济过热造成。

此次通胀发端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经济增长进入了快车道。1992到1996年,投资性需求飞速增长,消费需求增长则较为平稳,这是与上一次通胀的重要区别。

这段时期,我国大幅上调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的价格,1993年取消粮油收购价格和统销价格,过热的经济,外加价格体制改革和货币超量发行,导致CPI增幅由1992年的6.4%飙升至次年的14.7%。1994年CPI增幅达到改革开放以来24.1%的最高点。

综合调控之下,1996年CPI降到8.3%。

(本报记者 胡红伟 实习生 何蛟)

[!--empirenews.page--]

“组合拳”发力 菜价涨声渐少

“民以食为天”。食品不同于那些非生活必需品,柴、米、油、盐、蔬菜,这些过日子离不开的东西价格上涨,就意味着生活成本的必然增加。11月20日出台的“国16条”,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等要求,把控制农产品价格放在了首要位置。

麦当劳涨价了

常吃洋快餐的人会发现,现在去麦当劳买同样的汉堡,要多掏一块钱了。

11月17日,麦当劳表示,因成本上升,其在大陆的部分产品售价调高0.5-1元,产品涉及汉堡、小食、饮料等。麦当劳声明称,此次调价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及原材料价格的变动。“至于具体的原料价格涨了多少,需要参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麦当劳在回复本报记者时称。麦当劳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介绍,制作巨无霸的原料包括面包、牛肉、奶酪、生菜、酱料等。

以巨无霸原料面粉为例,今年10月21日至31日,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中,面粉(标准粉)每千克为3.68元,去年同期为3.2元,同比上涨13%。

中国烹饪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餐饮行业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终端服务业,它所有的上游都在变化,下游怎么扛得住呢?老百姓能切切实实感觉到生活成本的上涨,这些餐饮企业怎么能没有感觉呢?”

“组合拳”出台

以农产品为代表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引发了人们关于通胀的担忧。在CPI逾4%的通胀语境下,为稳定消费价格接连打出的政策“组合拳”,力度之大,为历年罕见。

1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必要时,将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11月19日,央行在10天之内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1月2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具体措施有16项,被称为“国16条”。

为配合“国16条”实施,发改委11月26日发布通知,从2010年12月1日起,全国所有收费公路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

菜价涨幅缩小

昨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1月下旬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数据显示,继11月中旬后,11月下旬(11月21-30日),中国50个城市蔬菜价格再次普遍回落,绝大多数蔬菜价格回落幅度在5%以上。11月10日,新发地市场蔬菜的加权平均价是1.555元/斤,11月20日的加权平均价是1.42元/斤,10天的时间下降了8.68%,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明显缩小。

新发地市场统计部负责人刘通表示,最近一段时间内,如果天气不发生大的、异常的变化,北京市场的蔬菜供应链将恢复得比较理想。

11月27日,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称,目前蔬菜价格普涨的现象在后期将会有所缓和,今年蔬菜价格将慢慢接近去年同期。在正常情况下,近期蔬菜在供应量充足的情况下,价格继续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

百姓感受

“建议对运菜车不限时段”

李先生是一位蔬菜批发商。他从山东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寿光批发蔬菜,运往北京大洋路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

新京报:现在菜价和前些日子相比,是怎样的情况?

李先生:和前段时间菜价最高的时候相比,菜价总体上已经出现了20%的降幅。但我们这些批发商其实还是赔钱的,运一车(35吨左右)得赔两三千块钱。

新京报:菜价这么高为什么还赔钱?

李先生:今年一直就赔着钱,最好的时候也就是刚刚保本。产地菜价本身就高,比如往年九毛钱收购的菜,今年去产地收时就已经一块三了。高菜价限制了销量,老百姓见这么高的菜价,就尽量少买菜了。

新京报:“12月1日起,所有收费公路对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这对你们来说具体能节约多少?

李先生:免过路费是好事,以前运一车蔬菜运费3000多块钱,现在一车能省个五六百块吧。此外,对超载幅度不超过5%的农产品运输车辆,新规定不罚款了,这项也能省个一百多块。其实最主要得看销量怎么样,现在产地菜价这么高,发到北京后,老百姓见菜价高,销不了那么大量,这就造成了积压折损,那我们就赔得多了。

新京报:如果让你来设计,还应该出台哪些政策来控制菜价上涨?

李先生:绿色通道必须要保证畅通。每年有中央电视台跟经销商去产地收菜拍流程,跟车回来时,到山东那边收费站还截,只有记者扛着摄像机下来后才管事。北京现在运菜车辆晚上12点至早上6点可以进城,我觉得为了保证老百姓的菜篮子,对于运菜车就不应该限制时间段了。

专家观点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李国祥:面对通胀 捂紧钱袋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李国祥表示,“国16条”措施兼顾短期与长期,如果能够落实到位,应该是有效果的。

“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措施,我认为对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注意到这些政策出台以后各级政府都行动起来了,都在寻找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与对策。”李国祥说。

李国祥指出,政府出手调控物价虽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就农产品价格而言,大涨大跌都是不利的,政府应该学会把握调控的力度和节奏,求得平衡,避免干预过多。

李国祥表示,随着元旦和春节的临近,受天气、运输等因素影响,农产品价格年内仍然面临着一定的涨价压力。不过,就明年而言,随着调控效果的释放,预计农产品价格涨幅是一个逐渐缩小的趋势,甚至不排除个别地区或者个别品种价格下降。

对于现在老百姓感觉到的“钱不像以前那么值钱了”,李国祥给消费者支招说,面对这一轮的物价上涨,老百姓要理性消费,千万不要冲动,去储备、囤积、抢购农产品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有些东西可以不买的,在现在物价较高的情况下,就先不要买,比如说衣服价格现在涨得特别厉害,今年能不能少买一些,等到价格回落到正常水平的时候再去消费,现在就是要捂紧钱袋。”李国祥说。(本报记者 李静)

■ 应对措施

●南方省区和有关蔬菜主产区要抓好冬季蔬菜的生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给予必要的支持。

●有关部门要继续把握好中央储备粮、油、糖投放和轮换的节奏、力度,保障市场供应。

●各地区要进一步规范和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

●从12月1日起,全国所有收费公路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

●从12月1日起,对超限超载幅度不超过5%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比照合法装载车辆执行。

[!--empirenews.page--]

遭遇“最严调控” 房价涨幅回落

房地产,作为上关国计、下关民生的关键产业,在今年成为政策调控的重点领域。对比今年调控之初至11月的商品住宅整体成交数据,可以看出,房价虽仍在上涨,但涨幅已开始回落。

“结构性”调整

今年,北京房价一直处于有涨有跌的浮动过程中,不过这些都被专业人士冠以“结构性”的前缀。

今年的调控从4月底开始。

据亚豪机构提供的数据,在北京今年3月开盘的38个项目整体实际成交均价达到了24287元/平方米。今年4月,成交均价为22493元/平方米,在调控后一个月,5月成交均价下滑至18561元/平方米。这主要是,开发商在调控后的供应结构出现变化。亚豪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结构性的下滑,因为城区价格较高的房源成交量占比有所下降,而郊区县价格较低的房源成交量占比相应抬升,从而拉低了整体均价。

这种供应格局一直延续,进入传统旺季9月,从价格水平来看,当月开盘的34个项目,整体开盘均价为21086元/平米,与前几个月相比,又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比新政后的数月,开盘价格均维持在23000元/平米以上有所回调。但这依旧是由于调控下,很多符合刚性需求的郊区低价盘相对加速入市,而高端盘销售缓慢造成的结构性下调。

刚刚结束的11月,北京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21735元/平米,环比上涨了8.2%。透过数据不难看出,10个超过3万元以上的楼盘入市再度拉升了成交均价。对比调控一头一尾的成交均价数据,整体房价的变化,在结构性的释义下,变化并不明显。

“国N条”下的房价

伴随调控政策的房价涨跌多年来一直在延续,有路径可循。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表示,从2003年开始,房地产业遇到了多轮政策调控,房价总体趋势在2007年和2009年都出现高点,而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大势的影响之后,房地产遇到了政策转向,价格在2009年上涨。

据记者了解,房地产调控从2003年业内耳熟能详的121号文件就已经拉开序幕。当年6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意图是通过调控把住信贷、土地两个闸门,以降低房价。

到了2005年,房价上涨成为了“两会”热门话题之一。一个月之后,“国八条”祭出。到2006年初,房价继续一路上涨。“国八条”出台的一周年,2006年5月17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出台———这部“国六条”延续“国八条”的调控思想,但偏重于“结构调整”。此后,国土、金融、税收、建设等九部委的“国15条细则”等多个文件陆续出台。

在房地产调控措施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房价涨幅在2008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2008年年初,货币政策从“适度从紧”改为“从紧”。受内外环境的影响,房地产投资迅速减少,房地产市场进入观望状态,成交量日减,房价也有所下降。

2008年下半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扩大,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双率”齐降,货币政策再度从“从紧”向“适度宽松”转变。2009年,中国楼市迅速地走出低迷,房价持续攀高。

2009年年底,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四条”出台,各部委陆续出台调控细节,力求稳定房价。

2010年4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国十条”),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本报记者 张晓蕊)

专家观点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不能单以“房价”论调控

很多购房人都表示,调控政策密集出台,自己感觉到房价并没有降多少。其实,房价并不能当成调控的唯一评判指标,比如调控后的成交量一直在下降,土地市场趋于理性,供应模式、结构等都是评价调控的指标。调控后,开发商也很清楚自己身处的环境,不同企业都有不同的应对策略。

单从房价来看,我们一般说的都是成交均价,但是房地产的地域性很强,又受到整体经济环境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表现都是不同的。今年,通州地区之前透支的涨幅回落,而一些新开盘区域如房山、大兴等等低价开盘入市也是调控效果。

年底,一些城市的限购政策将到期,这是今年调控政策组合拳的其中一个,但是应该说是一个临时政策,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这样的政策对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影响有,但有限。在这些全国性城市,有很多购买力十足的人,有全款支付的能力。此外,这种政策还挤出了很多本没有刚性需求,但是面对政策有些恐慌的购房人,害怕在更多的政策叠加下,以后买不了房,加紧入市。我个人认为,限购这样的政策在北京还会延续。

房地产行业的情况相较于其他行业更为复杂,在目前通胀预期的局面下,调控难度显得更大。房产被很多老百姓认为是可以抵御通货膨胀的产品,这一点在现实中无法否认。这也是调控下,有些城市依旧量价齐升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在通胀预期下,把资金投向房产,这使得房产保值的投资属性明显。

购房者说等不了了

朱小姐从毕业起就开始在北京工作、生活,至今已有7年。今年7月,朱小姐在南三环买了一套房子。

新京报:为什么在今年这个调控年买房子,怎么下决心出手买房的?

朱小姐:因为是刚性需求啊。来北京这么多年一直租房子,2008年年底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房价有下降的趋势,2009年年初我们就开始看房子,但是总是期待再等等、再降降,一直就没下决心,之后又一路涨起来了。当初看的有些房子卖1.8万元,现在都3万多了。但是因为我们要结婚,所以今年8月咬牙买了一套。

新京报:有了房子后,你的生活有什么变化了吗?

朱小姐:工作7年,现在相当于一贫如洗了,没有存款,为了交首付还借了点钱。我们的月供8000块钱,虽然是两个人,但是负担也挺重的,不可能说一方不工作。不过有个房子,感觉安定点。

新京报:调控年买房子,不怕房价下跌吗?

朱小姐:买房的时候2.4万一平米,觉得虽然是城南,但是三环地带再降也有底线,我们当时合计了,因为是自住,降到2万左右一平米也能接受,但是再低情感上就很难忍受了。

今年调控年,这个小区后期开盘价格低于年初的一期开盘,也有业主闹事。每平米降了2000多,虽然产品不大一样,但是还是降了点。不过我们自住,就不考虑这么多了,至少通货膨胀预期下保值了,不然以后更买不起了。

■ 应对举措

11月3日:住建部等通知,禁用公积金贷款投机性购房。

9月29日:多部委出台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措施。

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国务院发出《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通知要求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4月15日:国务院提出,贷款买二套房首付不得低于50%。

4月11日:银监会提出,银行不得对投机投资购房贷款。

[!--empirenews.page--]

柴油“乱涨价” 发改委连下罚单

追溯蔓延2个多月的“柴油荒”,不少行业内人士都认为“柴油荒”来得十分突然。这场“柴油荒”究竟如何突如而来?作为控制着国内绝大多数炼油能力的两大石油公司,为何没能预警到此次油荒?国务院2010年11月20日颁布的“国16条”规定,石油企业要增加柴油产量,保障市场需求。国家发改委近期则查处了两批违反国家成品油价格规定高价销售柴油的企业,其中包括了两大石油公司旗下的地区销售分公司。

柴油“乱涨价”被查处

“柴油荒”出现的同时,柴油批发价不断攀升,形成市场紧张氛围,在市场“买涨不涨跌”心理下,社会买家持续积极买进,从而进一步推高价格,直至批发价高于国家规定的最高零售价,出现批零倒挂。

两大石油公司因市场紧张控制销售,对外停止批发,只保证系统内的柴油供应。社会加油站因售卖柴油无利可图而停业,有的则铤而走险,高价买进柴油后,以高于国家最高零售价出售,赚取高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谁拥有资源谁就能从中获利,并滋生了众多“乱涨价”的违法行为。国家发改委近期就查处了两批违反国家成品油价格规定高价销售柴油的企业,其中包括了两大石油公司旗下的地区销售分公司。

要理解上述“柴油荒”的逻辑还必须了解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的基本概况。从目前国内的成品油市场格局来看,两大石油公司拥有绝对的控制力。但在零售市场上,除去两大石油公司的加油站,全国还有近6万家民营加油站,占全国零售额的53%左右。

两大石油公司称最大限度增供柴油

就在11月17日国务院要求增加成品油特别是柴油产量、确保敞开供应后,18日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集团相关负责人就表态将全力增加产量,确保供应。中石化表态将通过满负荷安排原油加工量等五项措施全力做好市场资源保障。中石油则表示已紧急部署出台了满负荷生产、积极进口等8项措施保障供应。

11月19日,作为国内最大的成品油供应商,中石化又披露已基本停止柴油出口、优先保证国内供应,并披露11月中石化供应社会柴油资源将同比增长20.2%,创下历史最高水平。11月22日,中石油也表示在首批采购20万吨进口柴油后,将会继续增加进口保障供应,目前旗下炼厂的原油日加工量已达到历史最高记录。

尽管两大石油公司极力表态将尽最大努力增供柴油,但在紧缺行情无法快速好转的情况下,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地区销售公司也加入到违法高价售卖柴油的行列中。在11月23日发改委首度查处企业违法售卖柴油后,中石化集团新闻发言人黄文生当晚表示,已要求相关企业立即进行整改,并将对相关行为和责任人从重从快严肃处理。

国际油价是导火索

石油公司涨价也不是想涨就涨,上述人士就表示,虽然两大石油公司具有绝对的市场控制力,但批发价上涨的直接导火索还是国际油价的上涨,“因为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会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的预期”,而近期美元的增发贬值则是造成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原因。

回顾近2个月的国际油价变化可以发现,11月中旬国际油价与国内柴油批发价均达到了2个月来的高点。虽然2个月来国际油价未呈现直线上升,但已累计上涨了12.79%。9月份国际油价还在80美元以下徘徊,10月份国际油价则在80-85美元区间波动,11月中旬国际油价已逼近90美元创下2年来新高。2个月来,国内的柴油批发价也一直呈现上涨趋势,并在11月中旬达到了历史最高点,直到最近2周才出现下滑趋势。

对策

增加储备实现“淡储旺销”

柴油紧张最简单的原因莫过于供求关系出现了问题,需求大量增加而柴油供应跟不上。为了应对油荒,两大石油公司也频出新招,例如将原油日加工量调高至历史最高水平,鼓励炼厂多生产柴油,并积极加大柴油进口量。

但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不管柴油需求增长的原因是什么,作为国内成品油市场的绝对供应主力,两大石油公司应更多地从自身找原因。

河北省工商联石油业商会会长齐放表示,当前“柴油荒”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大石油公司垄断国内石油市场。

据了解,目前两大央企石油公司在国内石油行业的上游控制着47%的石油资源开采权,在中游控制着炼油企业的生产加工权(包括国内地方炼油厂),对外,掌握控制着53%原油、成品油的进口权,市场主体单一,石油资源在市场上得不到合理有效配置。

“两大石油公司以计划经济模式维持市场运行,生产与市场脱节,计划跟不上市场变化,造成国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失衡。”齐放表示。

在“计划”赶不上“变化”背后也凸现出国内成品油储备体系的不健全。与原油战略储备相比,成品油储备还处于起步阶段,储存能力相对较小。2009年5月在《石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我国才首次提出国家成品油储备战略,并提出目标2010年储备能力将达到600万吨。目前国内的成品油储备仍处于两大石油公司的商业储备阶段,且仍处于初期建设阶段。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毛家祥也表示,目前国内成品油储备非常脆弱,做不到淡储旺销,成品油战略储备进展缓慢。

不少业内人士则建议,政府可以成立一个非营利性管理机构来管理运营成品油储备,并委托专业机构运作,在油价低时买进,放在库里,在油紧缺价高时抛出以平抑市场需求。

对话

申通物流市场总监夏祖彬:油费约占物流成本一半

新京报:油价上涨对运营有没有影响?

夏祖彬:从去年就已经感受到油价上涨的压力了,这几年国际油价一直是走高的趋势,尤其是去年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贬值、通货膨胀的迹象已经有了,在这个背景下,物流公司面临的不仅仅是油价的上涨,还有人力成本的提高。

新京报:在物流行业油费占总成本的多少?有什么应对?

夏祖彬:至少占一半以上的刚性成本吧,所以这一块的成本基本是没办法减的,国际油价的涨幅已经很清楚了。至于应对措施,我想所有物流公司的对策可能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提高服务价格,今年以来,以申通快递、圆通速递、中通速递、汇通快运、韵达快运为代表的平价民营快递业都调高了价格,平均涨幅为1到2元/单。从去年以来,快递业做出几次涨价调整。

新京报:上调价格能完全覆盖成本的上涨吗?

夏祖彬:完全覆盖不太可能,只能说基本覆盖,所以说涨价是无奈之举,是被动的应对,但涨价也是双刃剑,快递公司不能一直用涨价来应对成本上涨,现在成本上涨的趋势在近几年内不可能改变,这在业内已经是个共识了,所以对抗成本上涨是场持久战。

涨价只是短期应对,从长远来看,还是需要提高效率和自动化程度来降低成本,比如申通已经投入上亿引进自动化分拨设备来提高传输速度,节约人力成本,当然,这个设备投入在短期内也不大可能收回,所以我说对抗成本上涨是场持久战。

■ 应对措施

11月20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提出稳定物价16条措施,第5条提出:石油企业要采取经济和技术手段提高生产负荷,增加柴油产量,保障市场需求。

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公布查处一批以高于国家规定价格销售柴油的加油站。

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五论”如何贯彻稳定物价“16条”,提出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配合政府做好保供稳价的工作。石油企业要采取经济和技术手段提高生产负荷,合理安排检修,确保成品油的供应。(本报记者 钟晶晶 李媚玲)

[!--empirenews.page--]

为什么这些东西没涨价

今年7月以来,CPI逐月上升。物价上涨的势头让老百姓绷紧了神经,不过在通胀形势下,也有许多价格未曾变动的物品。大到电脑配件、自行车,小到食盐、肥皂。为什么这些东西没有涨价,是因为它们更“抗通胀”吗?专家告诉我们,市场充分竞争,行业利润空间大,技术革新快等等,都是原因。

电子产品 同款产品一个月一个价

1992年,潘富泽成了国内最早一批手机拥有者。那时手机还叫“大哥大”,日本进口的,花了3万多,当时生活已经很滋润的潘富泽,月收入也才1万多元。后来,他差不多每年都换手机,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三星、诺基亚都依次用过,并且越用越便宜。现在手上的是5000多块的苹果手机,不过他的月收入已超过几十万元了。

“用摩尔定律基本上可以概括电子产业的发展规律。”IT分析师洪波说。简单来讲,就是指约隔18个月,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便会增加一倍,价格随之下降。

洪波表示,尽管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不是特别恒定,但大致还是会符合。“苹果iPhone几乎每年都升级一次。就苹果公司而言,新产品出来,老iPhone将要停产,而iPod会对应降价。”

洪波分析说,由于整个电子产业都受同样的规律支配,降价都厉害,“PC、笔记本、数码相机、手机……同一款的话,都是一个月一个价码。”

电子产品主要能体现价格的不是物质产品,而是知识产权。洪波认为,所以电子产品的价格很难说受到现实物价波动,或受外部其他产品涨跌影响。目前,整个行业里利润率最高的就是苹果公司,知识附加值、品牌附加值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能影响到原材料涨跌的部分,占比很小。”洪波表示,“在通胀背景下,单此一点就能将电子产品同农产品和稀缺资源等等区分开了。”

电信资费 话费逐年降 降幅约一成

高与行觉得家里的固话收费“人性化”了许多。“改成套餐以后,长途费减半。一个月也就打个七八十块。”而1988年刚装电话那会儿,基本上不打长途,话费也要30元。“那时的月收入可只有170元。”

如果对手机话费稍加注意,她的感受会更明显。

“近三四年,电信资费降幅比较大,都在百分之十以上。政府调控从2005年开始就很厉害了。”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表示。

2005年,信产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出通知,对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等四项业务实行上限管理。2008年,又发布《关于降低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的通知》。2009年,将固定本地电话的定价权交到了运营商的手中。今年5月,工信部、发改委又联合下发通知,核心内容是将移动本地电话定价权交由运营商,鼓励运营商通过“单向收费”等手段降低资费。

项立刚表示,“政策可调控,说明有利润空间。”

“设备日益更新,技术成本在降低。”项立刚举例说,以前用电缆,可以接十几路电话,现在用光缆就变成几万路。价格上,一芯公里(光缆的长度计量方式)光缆过去要400多块钱,现在几十块钱就可以。

不断增加的用户量是另一方面。“运营商每年近一个亿用户的增长速度意味着,资费还有下降空间。”

汽车 桑塔纳也曾能抵好多房子

A君感慨:世道变了啊,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桑塔纳包牌20多万,可以买好多房子了。现在车价降到6万左右,按房子的售价又可以买好多桑塔纳了。

与车价降低相对比的是,汽车销量出现井喷式增长。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刺激政策,用一系列补贴拉动汽车消费。2009年全年汽车产销量均突破100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3%和46.2%。但有分析报告因此担忧,待政府刺激退出后,明年销量会否下滑?利润率会否出现拐点呢?

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认为,汽车行业的利润率还是在往上去。“平均利润的具体数字,大多汽车企业缄口不谈。但看到厂家动不动就降个一万、两万,定价肯定比较高。价格降到10%,降得起,可以推断会有20%-30%的利润率在里面。”他表示,制造行业里,利润率比汽车高的不多。

每一次,当钢材、橡胶、塑料等原材料价格向上,汽车却并没有涨起来,为什么?较大的利润空间就是答案。“比如有些副食品,利润空间薄,比较刚性,下面顶一下,上面价格就抬一抬。但汽车可以在利润空间里把这部分成本消化掉。”钟师解释说。

汽车企业甘愿降价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这个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且竞争激烈,这个是前提。”钟师认为,汽车价格波动,与外界关联不大,关键在对手的动作。要看池子里有多少对手,斗兽场有多少角斗士在玩。

“现在汽车行业竞争性非常强,完全可以吸收通货膨胀的外界影响。”钟师表示。

家电 5年价格就差了个“0”

小窝儿说,15年前家里买了台长虹29英寸画中画,花了近7000元,当时长虹牛气冲天地宣布:这是最后一次降价。事隔几年,他家又换了台尺寸更大点的电视,不过2500元。

“家电产品的价格的确走一个下降路线。”家电市场研究专家陆刃波表示,这在电视、滚筒洗衣机、大冰箱、热水器、电饭煲、微波炉上,都表现得十分明显。“5年前,42英寸的平板电视得5万块,现在,5000块就能买到。”

“随着技术成熟,掌握技术的人变得更多,规模也在扩大。”陆刃波说,这是家电价格所以能一降再降的利润空间所在。1993年,三星首先研发出液晶技术,两年后,松下买下了等离子技术。作为缺失显示屏等关键技术的国内企业,也在试图通过各种渠道涉足上游产业,许多厂商都把面板产业作为战略规划重点。

市场的激烈竞争是另一个因素。上世纪90年代由于供过于求,落后企业不断被兼并、重组或淘汰。1995年后,降价竞争不断,生产、销售规模逐渐向大企业靠拢。2001年,行业进入到新的变化周期。随着平板显示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原有产品产能严重过剩,价格战愈演愈烈。

不过在陆刃波看来,将价格战称为“价格回归”更妥当。他透露,现在家电普遍毛利在30%或40%,利润率则在5%-8%之间,均有所收窄。同时,国内家电品牌集中度也在提高,品牌前三名占据了市场一半份额。“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技术革新,产品也会相应变化。家电产业受货币连带影响很小,价格只会降不会升。”(本报记者 刘夏)

[!--empirenews.page--]

决策层重兵狙击物价上涨 披露推升物价五大主力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

决策层重兵狙击物价上涨 披露推升物价五大主力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

决策层重兵狙击物价上涨 披露推升物价五大主力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涛。

如何狙击通胀最有效?

中国是否进入了全面通胀?CPI未来走势该如何预期?什么办法狙击通胀最有效?如何看待物价调控的效果?本报记者采访了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涛,他们对上述问题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关于通胀原因

新京报:本轮通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汪涛:目前中国的CPI通胀主要受到食品、尤其是蔬菜价格的推动,而非食品价格与“核心”通胀率依旧平稳。今年恶劣的天气和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情况,尤其是蔬菜;此外,柴油和运输成本的上涨,导致其他农产品也出现涨价。

左小蕾:造成本轮通胀的主要原因,在第三季度末之前可以说与食品、蔬菜价格有关,但后来这些产品价格上涨已经不是因为供求了。你想发改委打击囤积居奇,秋粮又丰收,供求的原因已经不能解释这种上涨了。

钱多了,流动性过剩是最后的原因,在这一背景下才能解释第三季度之后的通胀,之前是正常的逻辑可以说明的,而在此之后只能说是钱太多了。

杨涛:这一次的通胀和2006-2007年的一轮通胀有类似之处。我们一般分析通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供给,另一方面则是需求。从需求方面看,2007年出现了这种情况,今年亦如此,即流动性宽松推升了总需求的增长,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居民收入的增长对于需求的推升。

而从供给方面看,这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则是食品、工业品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

是否全面通胀

新京报:中国是否进入了全面通胀?

汪涛:我的判断是没有进入全面通胀,全面通胀就不只是农产品了,还包括工业品、服务价格的全面上涨。但现在是比较容易进入全面通胀的时间。因为现在的流动性过剩明显,利率低,若预期加深,很容易导致上涨从部分领域蔓延到其他领域。

左小蕾:全面通胀对应的是什么?结构性通胀?如果没有流动性的问题,只有猪肉、蔬菜或者是别的什么东西价格上涨,你可以提结构性通胀。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不要提结构性通胀。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就会变成全面通胀。

任何的通胀都是一些东西在涨,另一些东西不涨。当货币因素是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时,你就不要提结构性这一点了。

发改委目前的一些措施是对的,但根本上可行的,仍然是货币政策,钱太多这是一个重要前提,不要忽略这一根本问题。所以我说最后政策仍然要落脚到货币政策上。

杨涛:所谓结构性通胀、全面通胀,都不是很准确的表述,可能结构性通胀描述的是部分商品价格上涨,另一些则未上涨的状态;而全面通胀则是描述所有商品和服务价格都在上涨的状态。我想结构性通胀可能是指温和通胀,而全面通胀则在指恶性通胀。

在我看来,中国目前的情况还不具备演变成全面通胀或者恶性通胀的条件。发生恶性通胀除非是在经济全面过热,货币极为宽松的条件下。

资源价格改革

新京报:资源价格改革会否对通胀造成影响?或者说通胀压力是否会进一步延缓这种改革?

汪涛:资源价格改革对通胀的影响是一次性的,涨一次就过了,以后都是基数的变化。但反过来说,通胀确实影响了资源价格改革的进程,目前来看已经延迟了。比如说天然气价格,涨了一小点就停了;阶梯电价现在也没有动。

左小蕾:资源价格显然是这样,如果没有流动性的原因,资源价格改革是一定要改的,因为现在扭曲了价格,对经济的成长是不利的。但目前的前提是流动性。

杨涛:资源价格改革,也就是市场化改革,多数是存在价格上升趋势的。这会造成成本上升型的通胀压力。但这一步是不得不承受的,因为我们的经济要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都是必须承受的。

CPI何时见顶

新京报:从月度看,CPI数据在何时见顶?

汪涛:短期内看,11月份是一个高点,我们预计12月份会有所回落,这主要是去年12月份基数比较高的原因。但这只是对今年来说,通胀水平并不会一直回落下去。

我们预计2011年全年通胀水平在4%-4.5%之间,明年可能会有第二个顶,可能会出现在2、3月份。

左小蕾:不要强调高点,今年(11月)不会突破5%。在发改委等部门目前的措施下,CPI不会再走高,只有下滑的可能,随后可能会在4%左右。

杨涛:现在比较多的人认为,今年CPI会在11月份达到高点。这一方面是货币政策——不管是说回归正常的,还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最终的效果是逐渐偏紧造成的影响;另外,粮价上涨等情况,主要是灾害以及其他短期因素影响的结果。此外,国外经济仍然疲弱,这种环境使得通胀输入对国内的影响也不是很大。

长期看,不好判断下一个高点,但我想明年把CPI控制在5%以内是没有问题的。

工资和通胀

新京报:很多人说工资上涨对通胀造成压力,你怎么看这一点?

汪涛:涨工资将来肯定是会对通胀有影响的。但目前来说,还是食品、蔬菜价格上涨的影响。现在来看还没有证据表明工资上涨对此有影响。年初珠三角地区涨工资比较明显,但制造业工资的上涨,我们可以看到制造业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很小。

如果从长远来看,工资的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的上涨,是会对通胀造成压力的。比如农民工工资上涨,外出务工增多,农产品价格也会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也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长期趋势。

但短期来看,工资上涨和通胀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本轮通胀仍然是季节性的、周期性的通胀。

左小蕾:最近的工资上涨基本上是一次性的,这在去年和今年年初都表现得比较明显。从总需求的角度看,这种工资上涨显然会从推升总需求的角度对通胀有压力。

但说到长远,就算我们以后要实现收入的稳步增长,其中还有不少写入了“十二五”规划。但要注意到,其中还提到“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要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这是一个合理情况,这可能意味着,除去人口的红利,比如经济增长10%,工资增长的幅度可能是8%。

在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的情况下,工资的增长不会对通胀有大的影响。

关于“容忍”限度

新京报:对目前的中国经济来说,温和的、可容忍的通胀水平你认为应该是多少?

汪涛:很难直接判断百分之几,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水平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稳定的预期,因此看环比的数据比较重要。今年为什么大家对通胀感觉比较大,因为通胀上升的速度比较快。如果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下,我认为4%-5%之间的通胀也是温和的,当然,另一个问题是这个数据是不是准确,是不是和人们的感受一致。

总的来说,预期的稳定最重要。

左小蕾:应该说,对于每一个经济体都应该是有不同水平的通胀。只要你的收入增长超过了CPI的增长。比如你4%的经济增长率,5%的通胀,这是比较可怕;但在中国的情况下,3%这样的水平应该算很低了,我认为4%,甚至是5%都没有什么问题。

杨涛:“可容忍”应该有两个方面。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劳动力价格、资源价格的再调整是中国经济必须要经历的,从这个角度说,3%-4%的通胀都是可容忍的。

但“可容忍”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从社会的角度看,物价的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损害是否“可容忍”,比如有3%-4%的通胀水平,就应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减免税费等方式,来实现社会的“可容忍”。(本报记者 苏曼丽)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