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本埠消息 >> 正文

福清:蛤据江山

2018-02-05 00:07:16来源:福清市志办  作者:文/陈静 念念

  花蛤(学名:菲律宾蛤仔,南方称花蛤,辽宁称蚬子,山东称蛤蜊)分布于日本、菲律宾、朝鲜、斯里兰卡和中国沿海。我国南自广东、福建,北至河北、辽宁等沿海各地均有分布。花蛤是中国传统四大养殖贝类之一,也是百姓日常餐桌上最常见的“平民海鲜”。也许因为花蛤太过寻常而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不起眼的“小花蛤”身后却有着“大产业”。全国花蛤产业每年的产值可达 1000 亿元。

  福清花蛤身具“贵族基因”,占据了全国花蛤小苗90%的市场份额,成为全国花蛤产业的源头。但与王者地位不相称的是福清花蛤极为低调,不为众人所知。

  花蛤喜欢安静的水域,大多栖息在风浪较小、水位较深且有适量淡水注入的内湾,在栖息底质含砂量为70%~80%的砂泥滩中数量最多。在自然海区中,水温在5~35℃时生长正常,在18~30℃生长最快。

  福清地处近北回归线,大部分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暖湿,冬短温凉,自然环境条件优越,适合花蛤生长。福清花蛤因蛤体大且饱满而闻名。清《海错百一录》载:“蛤出咸淡水,壳白,以花纹变幻不同,故名花蛤……福清产者略大而壳厚”。历史上,福清三山的下桥蛤(即“嘉儒蛤”)最著名。宋《三山志》、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唐时常充岁贡”。

  “嘉儒蛤”能作为贡品自有其独特之处。嘉儒蛤栖息在福清湾及海坛海峡海区,其栖息的底质、水流、水温、水质、饵料生物等自然环境因素是独一无二的。底质:大部份为细沙或中沙组成的砂泥质底,含砂量为60%~75%。水流:潮流流速为 0.23m/s ~ 0.32m/s。水温:沿岸海水表层水温6.5 ~ 33.6℃ , 月均水温 10.6 ~ 28.5℃。水质:海水 透 明 度 0.4 ~ 2.5 米 ,PH 值 7.91 ~ 8.4,COD 0.214 ~ 0.85 ㎎ /L,DO7.67 ~ 8.51 ㎎ /L,海域水质较好。饵料生物:海区秋季浮游植物细胞总密度为0.56×104 ~ 3.752×104cells/dm3, 春季浮游植物细胞总密度为 0.73×104 ~ 1.79×104cells/dm3,饵料生物丰富。

  在花蛤生长的海区中,滩涂底质、浮游植物密度、水温、盐度、PH值等各种条件都能同时处于“最优区间”的确为罕见。因此,也仅在福清湾和海坛海峡西侧二个海区,约45平方公里面积的海域才能成为“嘉儒蛤”的安居之所。而大自然还有神来之笔,不吝将东龙湾海上温泉赐予福清湾,这又让“嘉儒蛤”更显难得。

  “嘉儒蛤”在独特的自然条件下生长,露空时间短,摄食时间相对较长,其蛤苗种健壮、色泽透明、活力好,蛤粒大而饱满、大小均匀,蛤壳略厚、壳表光洁、花纹清晰,贝体肥满,其肉质脆嫩,肉味鲜美,不愧为蛤之珍品、无双产物。2015年2月,福清“嘉儒蛤”获批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6年12月,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嘉儒蛤”的福建省地方标准。2017年6月,“福清花蛤”获批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因此,说“嘉儒蛤”身有“贵族基因”并不为过。

  花蛤的生长分为小苗、中苗、商品蛤三个阶段。花蛤的苗种最早来源于海区自然苗。自然苗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产量十分有限且极不稳定。目前花蛤的苗种来源有工厂化育苗和垦区培育苗两种。工厂化育苗生产水体小,产量有限且成本较高,无法大面积推广。垦区培育苗成为花蛤产业做大的必然选择。目前,福清垦区培育的小苗占全国的90%,福清花蛤育苗直接影响全国花蛤养殖产量,影响全国花蛤行业的全产业链。全国花蛤小苗的定价权也在福清人手中,中苗的定价权则在福清与莆田合作者手中。从这个角度说,福清花蛤为“王者”。

  福清花蛤养殖历史悠久,据《福清科技志》记载,明代福清沿海就有渔民采捕花蛤苗养殖,民国开始在自然海区(三山鳌头村百亩沙滩)培苗养殖。这一时期花蛤养殖范围有限,产量也少。而大水面人工育苗、大面积滩涂围垦和畅通的销售渠道,奠定了福清花蛤王者地位之基。

  大水面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有两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第一次是1976年,福清县水产技术站曾焕贵等人在海口前村、三山大扁进行垦区花蛤育苗试验,并获得成功。这是花蛤产业发展里程碑式的技术,从此开辟了垦区花蛤育苗这一新途径。第二次是1980年9月~1981年6月,林光忠等人在三山公社大扁鳌头800亩垦区成功培育出花蛤82.5吨,为全国首次生产性大批量培育出蛤苗。在此之前,垦区花蛤育苗多是在垦区内小面积的土池中培育,一口池子的面积小的只有几亩、大的不过几十亩,花蛤养殖只能“小打小闹”。 而花蛤大水面人工育苗技术问题的解决,使福清花蛤养殖能够放开手脚,奠定了花蛤育苗规模化、产业化的基础。也因此,1980年 “花蛤土池人工育苗”技术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当时福清县属莆田地区管辖),1982、1983年获国家科委、农委和农牧渔业部科技推广二等奖、科技改进二等奖。

  大面积围垦为大水面人工育苗技术提供了用武之地。福清滩涂资源丰富,福清人素有向海要地的传统。随着水产养殖的兴起,更是激发是福清人围垦建设的热情。1950年至今,全市共围垦111处,面积约30万亩。而1978年之前因为围垦效益的原因,围垦数量多、面积小,90%的围垦都是面积在百亩的小围垦。1978年之后的围垦面积相对较大,其中,围垦面积在万亩以上工程就有柯屿、过桥山、东壁岛等3处,面积为9.13万亩,占同一时期围垦面积的 52.93%。

  1984年福清全县花蛤养殖面积首次超过万亩;199年福清花蛤养殖面积超过2万亩,达到20250亩;根据《福建省志·水产志》记载,1993年福清养蛤22766亩,产量14838吨,分别占全省养殖面积和产量的25.6%和26%,居全省首位;2005年福清是全国最大的花蛤养殖基地之一;2015、2016年垦区花蛤小苗养殖面积约6万亩,是全国规模最大花蛤垦区土池育苗基地;2017年垦区花蛤小苗养殖面积继续扩张到了约 8 万亩。

  畅通的销售渠道是福清花蛤的活水。根据《福清纪略》、《福清市志》等记载,早在1980年代,“为了疏通销售渠道,东营村村民自发组织长途贩运花蛤的联合体5个,分别在产地、中转站及销售地设站,建立了销售网,把本村生产的花蛤运销到福州、南平、三明、永安各地及省外”。1998年,福清水产品陆续销往全国;同年,隆裕公司将鲜活花蛤加工净化成小包装出口美国,这是我市最早花蛤出口的记载。而这几年,福清花蛤成为不愁嫁的皇帝女儿,每到11月份蛤苗洗苗季节,各地的花蛤丛业者纷纷涌到福清,并提前预付定金,抢购蛤苗。

  每年花蛤小苗产值在 10 亿元左右。

  福清花蛤虽早已称雄但一贯低调,直到2016年《福建日报》、人民网、中国水产养殖网等媒体平台,分别报道“福清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花蛤垦区土池育苗基地”“福清花蛤苗供应全国90%市场”,才展现出“王者”形象。

  因为气候原因,北方地区冬季不适合花蛤育苗,但其他季节却适合花蛤生长;南方冬季适合花蛤育苗,但夏季却不适合花蛤生长。随着南方花蛤中苗在北方养殖成功并推广,交通物流和市场的发展,全国花蛤实现了南苗北养、南北通联。福清花蛤不囿于小苗,既谋一域又谋全局,攻守相融,多点发散于全产业。

  福清人在花蛤行业的“创”和“闯”是闻名了的。

  养殖:福清人是最早走到北方尝试“南苗北养”的试水者之一。1999年2月竣工的福建省首例以个体形式投资建设的滩涂围垦--福清青屿门围垦;2003年动工的当时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围垦工程项目,福建省首个参照BOT模式开发建设的大型围垦项目,也是福建省政府出台围垦项目投资建设新机制后第一个由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建设的围垦项目--东壁岛围垦也都是福清养蛤人围的。

  精深加工:早在1980年代,福清华侨罐头厂就开发、生产出花蛤罐头。1998年,隆裕公司开始花蛤净化小包装加工,并出口美国。2005年,福清有贝类净化加企业2家,产值6873万元;2014年有嘉儒蛤等净化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商品蛤3800吨,年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在此基础上,福清花蛤还延伸到了花蛤调味品、休闲食品等精深加工领域。

  福清人在花蛤行业的坚韧擅守、专注如一也是众所周知的。

  福清花蛤的几十年并不是一路欢歌,期间也遇到重创和低迷。福清市海洋与渔业局水技站站长陈茂辉介绍了1990年代福清花蛤养殖遭受重创的情况,“1990年代以来,福清海区生产力过度开发,加上水域环境污染加重,使得花蛤养殖受到影响,尤其是1996年、1998年先后2次发生花蛤大面积死亡,损失花蛤 2 万多吨”。

  林文泉是作为花蛤养殖专家最早被聘请来福清的指导花蛤养殖的莆田下尾村人。1980年至今,他亲历了福清花蛤的低迷。“以前1000多万的花蛤苗种到处求人买,还没人要;要等收购的人卖完了花蛤,再付买蛤的钱,有些钱到现在还拿不回来”。“一个花蛤围垦,连续8年亏本,1块钱只剩下6毛5,这两年才有钱赚”……。

  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福清养蛤人的代表是中海东壁岛(福建)投资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公司”)。“做一件事需要‘工匠精神’,几十年里我们不做房地产、不做煤矿,只做花蛤”。深耕花蛤行业三十多年的中海公司董事长林光忠谈及逆境坚持,“我们努力把自己的事做好,做到极致,坏事就变成了好事”。

  中海公司擅守有成。在科研上保持了领先地位,他们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等研究机构和高校合作,2009年“菲律宾蛤仔大水面人工育苗关键技术研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菲律宾蛤仔现代养殖产业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年“菲律宾蛤仔养殖、净化保活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在实践中创新殖技术、工具,降低了养殖成本。其中:“一种律宾蛤仔苗种规模化培育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保利龙钢架铁壳船、无叶片水泵和“一种菲律宾仔沙粒苗与浒苔分离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证书同时,推广立体养殖,养殖了成品花蛤、九节虾对虾、螃蟹、海蜇和石斑鱼等其他海产品,提高殖效益。几次的逆境升华,中海公司形成了产、学研、销一体化,从花蛤苗繁育到成品花蛤养殖及科研深加工和营销的庞大、完整的产业链,成为“蛤老大”。

  福清花蛤攻守有道。目前全国花蛤产业:小苗在福清;中苗在广东、广西,漳浦、厦门;商品蛤在山东、辽宁;花蛤产业地域板块上的“三足鼎立”已稳如磐石。

  全国花蛤产业的“圈地运动”已经结束,在目前全国花蛤产业分层明晰、板块相对固化的情况下,要想跳出已有的圈子染指域外,福清花蛤不仅要面对自我的蜕变,还必须找到不同于领先者的新竞争方式才能得以成功。而创新没有便车好搭,福清花蛤不得不做全方位、系统性地深度思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对福清花蛤来说并不是一句口号。

  忧思,制约福清花蛤发展的五个痛点。面对这几年福清花蛤高利润的红火,福清市贝类养殖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会长林光忠并不乐观:一是花蛤是“平价海鲜”,市场终端价格基本稳定,使小苗、中苗、商品蛤各环节的利润空间有限。二是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的要求,围垦工程已受到限制,经营性围垦工程建设基本停止。如果仅靠现有虾池改造成小苗育苗池,面积有限。扩大小苗生产产能受到限制。三是民间资金逐利投入花蛤养殖,一哄而上的苗头初露,最直接的表现是推高了垦区租金。比如:2005年,福清垦区租金大约为每亩每年 1000 多元;到了 2017 年,租金每亩每年上涨到了 6000-8000元,个别甚至达到10000元。几年之内垦区租金上涨了6-10倍。再加上人工费用的上涨等,直接大幅推高了养殖成本。第四,在中苗养殖环节,因政策原因,中苗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对中苗养殖户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五,花蛤养殖还是高风险的行业。即使在现今各项技术比较成熟的情况下,每年的花蛤养殖就是赌一把。养殖户都说“花蛤育苗是一年一首歌”,小苗投入之后,要等到收蛤洗苗的时候才能知道唱的是欢歌还是悲歌。台风、潮水、污染、病害……甚至有时候,还会遇到不测的未知原因,让养殖户颗粒无收。

  终端价格不变,生产扩大受限,成本上升,加上养花蛤毕竟还有靠天吃饭的因素,谁也不能轻言今后的花蛤会是什么风景。

  破题,随势应变的福清东龙湾花蛤小镇。传统花蛤养殖受限,花蛤精深加工产品形成新的利润点还尚待时日,福清花蛤需要随势应变。“产业+”的思路催生了福清东龙湾花蛤小镇。小镇依托福清湾嘉儒蛤产区的产业优势、结合东龙湾海水温泉的独特地位环境,总投资5亿元,规划面积1.05万亩,其中一期建设用地面积200亩。根据“小花蛤、大产业;小贝壳、大世界”的思路,小镇计划打造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世界级人工花蛤育苗基地”和“世界级花蛤产学研基地”,建立 海洋贝类产、学、研以及海洋生物研发及销售为一体的平台,推动花蛤产业全链条研发生产水平,提升福清花蛤全面升级;通过汇聚全球贝壳,打造敞开式世界贝壳博物馆,有效弥补海洋科普教育的短板;通过基地内温泉养殖、养生等梯级开发,实现“产业+旅游”的融合。2017年5月,福清东龙湾花蛤小镇项目签约。

  期盼,福清花蛤成为福清地区品牌。再踏征途不会是一个人在战斗。2014年5月,福清成立了贝类养殖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会长林光忠说,“我们这些会员三十多年经历了福清花蛤产业从小到大的全过程。我们对花蛤有感情,都希望把福清花蛤这个产业做大做强。”而协会也已在业务技术交流、规范行业管理,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提及下一步的打算。大家认为花蛤是福清自己的产业。福清人投入花蛤养殖的家庭可达数万户,牵动资金数十亿元。这几年仅仅因为福清花蛤育苗就可以为沿海渔村提供3万人就业机会。在四个多月的蛤苗收成期,老百姓每人每天工钱两、三百元;几个月下来,每个人平均能有约2万多元收入,多的能有4万多元收入。全国各地的人到福清来买花蛤苗,还带动了大量的物流、餐饮等第三产业经济。而福清花蛤作为全国花蛤的源头,其产业已不止于养殖,涉及一、二、三产业的方方面面。协会希望政府能够从培育“地方品牌”的更高层面做好福清花蛤产业的发展顶层规划设计,进一步推动提升福清花蛤在全国的产业地位和影响力;加强统筹协调,使海渔、金融、商贸、环保、旅游、文化、方志等部门和协会,共同形成合力;统一福清花蛤品牌形象宣传,统一养殖、生产规范标准,给予协会平台、信息、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福清花蛤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我们期待,新时代福清花蛤拼出新版图。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