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本埠消息 >> 正文

徜徉百米古街 品味千年文明

2017-04-27 11:39:19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郭成辉

  

宋井

龙首桥

黄阁重纶

瑞云塔

  福清侨乡报-福清新闻网4月27日讯(记者:郭成辉)  泱泱大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在福清城区,有一条长百余米的千年古街,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它,就是城区利桥街。记者日前故地重游,在这里品味百米古街风情,感受千年古邑文明。

  从南门兜往利桥街前行,在龙山派出所左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荷园”。“荷园”系城区颇具特色的红砖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由三座红砖小楼构筑而成,坐东朝西,周以围墙。园内一座别墅式二层洋房,造型优雅保存完好,多株古树也得到保护。

  从“荷园”前行10余米,我市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井——宋井赫然入目。宋井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政和七年(1117年)重修。

  该井用淡赭色花岗石砌栏,系榫卯结构,呈六角形,故又称六角井。宋井每边长1.1米,高0.7米,厚0.15米,井深约10多米,井水至今清冽甘甜。虽然宋井孤独伫立街道一隅,每天在那里默默无闻地迎送过往的车水马龙。可它见证了玉融古邑千年间巨变,为研究宋代福清城区规模与居民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987年11月23日,宋井已经被我市列入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从宋井上行数十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建筑“黄阁重纶”石牌坊矗立道路中间。“黄阁重纶”石牌坊为明崇祯元年(1628),为彰显明朝万历、天启年间邑人叶向高两度入阁任首辅的殊荣而建。石牌坊用一色黛青花岗石砌建,仿木楼阁式,平面呈长方形,面宽三间11米,进深二间3米,通高10.07米,重檐四坡顶。1985年10月1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将该石牌坊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黄阁重纶”石牌坊门洞跨街,门额为巨大月梁。梁双面均浅浮雕鳌头、牡丹、双凤、丹书等图案。梁上置青石雕隔扇,双面镂空透雕人物故事三组:分别是“琴棋书画”,分抚琴与弈棋、赋诗、赏画等。“抚琴与弈棋”刻画的人物形态十分逼真:树下抚琴者神情专注,聆听者拈须欣赏、低首沉思;对弈者一端坐自若,一举棋不定,旁观者有的赞叹,有的议论。左右两组“赋诗”、“赏画”分别刻画6个人物:前者是一僧一俗展一卷,一文人奋笔挥毫,两个观赏者神情专注,另有一童仆端捧文房侍候;后者是一儒者端坐展卷作鉴赏状,旁四人分两组作欣赏议论状,另有一童仆协助展画卷。隔扇上方为诰封牌,列叶向高、叶父朝荣、祖广彬、曾祖仕俨四代诰封官衔。诰封牌匾两旁共8组镂空人物形象,或做学问、或享清闲,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诰封牌上用柱头坊,双面有浅浮雕。坊上置匾,横向阴刻楷书“黄阁重纶”。楼阁正中嵌一竖式龙匾,高一米余,阴刻“恩荣”,环匾四周雕刻飞龙3条。

  石牌坊下层面阔三间,柱间镶嵌青石镂空透雕隔扇。透雕分别为渔、樵、耕、读。前后檐柱间也各镶青石透雕隔扇,透雕分别为“苏武牧羊”、“秉笔直书”、“杨震拒金”、“千里单骑”等4组宣扬“忠、孝、仁、义”的历史故事。整座石牌坊结构匀称,间隔有致,精雕细镂,巧夺天工,仿木结构惟妙惟肖,堂皇壮观。“黄阁重纶”石牌坊的面世,诚为明代石构建筑艺术之珍品,也是福清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牌坊。记者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在石牌坊上的各个细节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黄阁重纶”石牌坊往前30来米,就是2013年获评福清“十大城市名片”之一“唐陂.宋桥.元佛.明塔.清寨”中的瑞云塔。瑞云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由叶向高之子叶成学同知县凌汉翀募捐修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竣工。该塔高约34.6米、七层八角、通体选用雕琢精致的花岗石砌成,外形仿木构楼阁式,底座为单层八角须弥座。第一层北门石匾镌刻“凌霄玉柱”四个大字,其余七面设佛龛。第二至第七层两面开门六面设佛龛,塔内八角空心室,每层转角倚柱成海棠式,并有曲尺形石阶,供游人拾级而上。塔身内外每层皆有浮雕,内容丰富多彩。有武士、比丘、罗汉、菩萨、力士等浮雕和佛教故事图案。还刻有花卉、龙、麒麟、狮子、鹿、凤凰、奔马、兔、猴、鹤等飞禽走兽浮雕共400多幅。这些浮雕千姿百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为什么叫瑞云塔呢?记者获悉,原来传说在瑞云塔卜基之日,有五色云飘来覆于其上,为了讨个吉利,故名“瑞云塔”。瑞云塔存世400多年,仍然巍然屹立在玉融大地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更成为侨乡福清的乡关标志。1965年,瑞云塔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从瑞云塔俯视城区,龙江两岸山清水秀,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商铺民居鳞次栉比,一幅欣欣向荣画轴尽收眼底。其中,距离塔基最近的是龙首桥,亦称利桥。龙首桥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横跨于龙江之上。据了解,龙首桥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清代重修,共十孔,石梁桥,南北走向,原长99米,9座舟形墩不等跨。新中国成立后,添架钢筋混凝土桥面,2007年再次修缮使用至今。

  有桥必有江,有江就有码头。而有码头的地方,大都有供奉妈祖的天后宫现象。在距龙首桥20多米的地方,就有一座未定级的文物古迹天后宫。天后宫始建于清代光绪庚寅年(1890),主殿供奉妈祖娘娘,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式木结构,整体框架保留清代小型寺庙建筑风格。据上了年纪的老人介绍,距离天后宫几十米的南门桥下码头,上世纪80年代都还是“樯橹”林立。当年运载木柴的,运送海鲜的,调运货物的,载运旅客的各种小船、小舢板在涨潮时,可谓川流不息。随着时代的变迁,龙江里的“樯橹”逐渐“消声灭迹”。唯一留下历史记忆的,就是市民心目中供奉的海神妈祖。2009年10月,妈祖信仰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面对龙首桥的老态龙钟,目睹天后宫的旺盛香火,龙江岸边曾经繁荣的福清南门码头俱往矣。徜徉百米古街,感叹沧海桑田的同时,记者再次领略了千年古邑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灿烂的文明历史。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