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为何读书

2010-06-04 18:04:30来源:福清新闻网

  ○刘燕荣

  都说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民间流行的歌谣往往一针见血,中国人闲暇时间在干什么?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跳舞。可见在八小时之外读书的人是凤毛麟角。然而站在另一个角度一想,也就不足为奇了:现在不是市场经济时代吗?读书多少既然不能与经济收益成正比,那有什么可读的?现在不是特讲究关系网吗?读书既然不能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投资,那又有什么可读的?确实,读书的状况,与读书的目的有极大关系。

  那些不读书者,暂且不必说他们,他们有他们的价值观,有他们不读书的理由。而在“读书人”中,又有多少是“货真价实”的呢?中国的读书人自古而今大多是抱着功利目的去读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读书人的目的多在“金榜题名”。一旦目的达到,读书就失去了动力,原先的读书人便加入了不读书的行列,现在抱着这种功利目的去读书的人并不在少数:考大学、考研究生、出国留学,这是一条功利之路;评职称、出名、从政,这是另一条功利之路。一些文人心目中并没有真正做学问的想法,学问只是一块敲门砖,敲开了“权”、“利”或“名”之门后,便把读书这块砖扔掉了。我们周围不难见到这样的人:升官前写了一些文章,有一官半职后,便把书本扔到一边,从此在学问圈中销声匿迹了。

  还有,读书不是真正为了做学问,不是为了发挥创造性思维获取劳动成果,不是为了用,而是为了“考”,这样的读被“考”牵着鼻子走,考什么才读什么。创造型的人才被“选拔者”拦在了门外,不能“登堂入室”;进得门来的即使是一些有天赋的人,久而久之也被磨去了棱角。这就是为什么在我国古代写出名篇巨作的人大都是科举场上的落第者的缘故。当今社会里,由于这些人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运用,不是为了进行创造性劳动,因而造成了巨大的阅读及写作上的浪费:为了评职称去学外语,一旦过线就把学的东西抛诸脑后;为了评职称去写书或文章,东抄西凑制造出一堆堆学术垃圾,这种学术垃圾达到一定数量,就使垃圾制造者甚至可能成为教授或研究员什么的。

  笔者本人就是在这种机制中铸造出来的。从小学到大学我读过不少书,其中不少是文学名作,然而没有什么人告诉我怎样去关注其中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而是被灌输了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通过……,揭示了……。”因为考试时要你这样去回答,直到后来我才从这种桎梏中走出来,凭自己的感受开始读书。

  这种功利读书目的生产出了另一类副产品——“书袋”,他们书是读了不少,但纯粹为读书而读书,其实没有明确的读书目的。你问到什么他都能答出一二三来,可他们实在迂腐得可以,一如孔乙己以会“茴字的四种写法”为荣,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我见过一位先生,他是教古汉语的,姓“马”,他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考证了“马”字,写出了洋洋洒洒四十多页关于“马”字的各种写法及来龙去脉的文章。我还见过一位研究《红楼梦》的先生,他在一次考卷中就出了这样一道题:怡红院的大门是朝南还朝北开?贾宝玉喝茶的杯子产于哪一朝代?——我想,书要是这样读,不读也罢。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