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静水流深》序

2010-06-04 16:51:34来源:福清新闻网

  ○商家云

  很早就认识严天生。最初,他不时到我从业的报社来送稿,我们也会在文学活动时见面,都在这么一个小城里,此后不是三天一碰就是五天一撞,然而都是停留于照面与寒暄,两年前,拿到他出版的《敝帚集》一书,也没有认真拜读,准确地说,十多年来,并不真正认识他,这与我情感的粗糙有关,也与他似乎从来没有任何兴风作浪的消息有关。他给我的印象,一直是老实、善良甚至有些平淡。直到近期,他要出版散文集,要我作序,才有了几次真正的接触与交谈。由此,有了诸多的感知、感动与感慨,印象感也由此得以深化与细化。

  没有想到,天生的身世与路途竟是那样的艰难坎坷,出生于乡间“台属”之家,在阶级斗争的岁月里饱受煎熬,九岁丧父,母亲改嫁,之后孤身投亲,奋力求学,成家立业,求职于城乡,辗转于市井,凭勤奋、厚道、信用收获精神与物质的阳光。其间,让我十分感佩的是,少年时代萌发的文学之梦,无论在怎样的生活水火之中不但不曾泯灭,而且逐渐地放大并且变成美丽的现实。

  读完这本书稿,没有感受到长空之啸、雷霆之势,或者群山突兀、大江东去,却觉得真真切切地看见了天边的一抹红霞,大山深处的一条小溪,或者树枝上的红蕾、蕉叶上的水珠,诸如此类,举不胜举。仿佛一切都缺少轰然之声、壮阔之势,只有娓娓平静的叙述,如弯腰于沙滩捡拾一枚枚晶亮的贝壳,行走于林间应和一声声清脆的鸟鸣。然而,这是十分美丽的,这种美丽,源于他的心灵和我们的社会生活。

  他的作品记述了数十个市井坊间的“小人物”及其“小事件”,这里,有着卖菜嫂极其细微的心思和信用,打工妹过人的聪慧和勤劳,修车工特殊的技艺与情怀,扫山人别异的坚韧与作为,等等。如果说,这样一幅宽广的“人谱”画卷完全可以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那么,诸如山乡医生英英,暴雨之夜为医治病人不听劝阻,而多方奔走死于山崩之类的忘我为民,就是十分撼人心魄、可歌可泣的。如今,是风云激越、英雄崛起的时代,但也是大浪淘沙、丝竹和鸣的时代,风云与英雄在上,丝竹与平民在下,风云可以平息,英雄可以折腰,但丝竹与平民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背离对于社会底色的组构,因为这种底色极具原本属性和基础含义,像任何一种物质很难改变其稳定的质量一样。倘若不是如此,一有情势突变,整个社会就很容易像大厦在沙滩上倾倒,或者像船只在退潮中搁浅。很难想象,在严天生记述的事件中,那被困于铁岭边的人们,如果没有“山林父女”送来饭菜,那个一村两族的明暗较量,如果没有老归侨搞的“惜地碑”,将会有怎样的结局;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村巷边、树阴下、公园里没有笑声美谈的咀嚼与传扬,日子将会如何的暗哑。

  我对天生作品颇感兴味的就在这里,他仿佛对普通百姓之外的世界视而不见,一味流连于基层社会中人性的真善美,并试图将这些真善美的点点滴滴重新建构,以超越社会的基本底色,形成一柱又一柱的亮光,汇入时代的缤纷,振激人心,温暖心扉。依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的作品似乎缺少广阔的视线和深沉的论道。这对他甚至对于我们来说,似乎都已经足够。一个从极其曲折和磨难中走出的人,一般情况下,目光会倾向于暗淡与疑惑,声音会定调于浑浊与沙哑,而天生与此相反,显得难能可贵。这与如今一些人面对所谓“世风日下”和行业性的“礼坏乐崩”不断地哀叹、臭骂,仿佛没有一天好心情形成强烈的对照。然而,认真地说,天生并非没有任何一点对于社会负面的感知、批判与怒斥,只是这种批判与怒斥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有些像少妇的娇嗔之声,这与天生的心境与修养有关,他本来就是一副文弱书生的模样,戴着近视眼镜,痴迷于各种各样书籍的阅读,说话时慢条斯理,语调沉缓,明显地属于斯文群体。相同的道理是,如果强求一个柔美的女士发出咆哮之声,她很可能就会变成可怕的悍妇。

  生活是创作的富矿,但对于富矿的开挖与利用却因人而异。很难排除,有人虽然也掘地三尺,但又很快拂袖而去,或者如猴子摘桃,啃了一口扔掉一个。天生的作品没有这种明显的痕迹,我倒是在其中看见了诸多的细心、细致与细腻。他在记述少小时代的《捉蜻蜓》一篇最为典型,其中写道——好不容易扑到一只,依国说:“那是公的,尾巴褐色,母的尾巴淡黄色,要逮住母的才能诱来公的”。依国嘱我捉好那只公的,别让飞了。接着,他又挥舞着破斗笠去扑,又扑到一只,还是公的。依国叹口气说,那只好用黄土涂了。说着,从口袋掏出团黄土,吐口唾液,再把濡湿的黄泥涂在公蜻蜓的尾巴上,伪装成母蜻蜓。不一会,一只被丝线绑住的“母”蜻蜓,就在依国的头上飞舞。很快,就有公蜻蜓飞来,三旋两旋就抱住了“母蜻蜓”,依国手一拉,公“母”蜻蜓一齐落在草地上,我便举着破斗笠上前去扑。依国的那只“母”蜻蜓大概太性感了,很快,我的指间就夹着五六只大蜻蜓。河对岸也有小孩子在诱蜻蜓,只不过公蜻蜓不理睬他们,见到我们收获多多,便嫉妒地大喊:“对面黄土涂的,对面黄土涂的。”依国听了乐得在地上翻了两个筋斗。这样精细、恬美的叙述,如果没有对生活及其细节的情有独钟,是很难做到的。读者尽可在本书的其他篇章中分享到诸如此类的愉悦和美感。如果理解不误,可以说,展现基层社会群体的真善美,就是天生结集出版这本书的刻意所在,而这,也成为集子最亮的特色。

  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中国当代的散文创作真正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手法都有了巨大的突破与发展。如果必须指出这本集子的明显不足,窃以为,主要在于写作的套路还显得较多地对于传统的留连,阻碍了思想与艺术的张力。艺术创造,从来都是在感知、情愫、思辨等方面搏斗的活计,不断的学习、借鉴与探求,应是创作者的常态性功课。愿以此与天生共勉。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