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立体交叉海峡桥——读陈存诚的长篇小说《海恋》

2010-06-04 16:31:49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林礼明

  反映海峡两岸同胞情的各类艺术作品并不鲜见,但用长篇小说反映这一主题的可谓凤毛麟角。仅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存诚的长篇小说《海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就很值得赞许。没有人比陈存诚更有条件去接触这一主题,也没有人比他更有可能去完成这一大胆的探险式的文学创作。他出生在海峡西岸的一个村落里,在台湾有许多亲人,大学毕业后在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当编辑记者十几年。他了解海峡两岸的历史和现状,再加上他的艺术特质、刻意钻研和坚韧毅力,莘莘披阅十五载,终不负使命,写就了这部长篇小说。

  通常,判断一部长篇是否成功,就看他是不是艺术地写出几个像样的人物来——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因为人物是时代的折射,是历史的反映,是作品主题倾向性以至主题深刻性的最主要最基本载体。《海恋》比较成功地刻画了有血有肉、独具思想和鲜明个性的人物群体,特别是陈思唐和温廷崧这两个人。陈思唐是台湾威宁市一个远洋货轮公司的船长,驾驭“绿宝”号货轮,闯荡世界五大洲的各个港口,无论到什么地方,探访大陆亲人、想到大陆寻根问祖的信念常存心中,他三次探访,终于愿遂。温廷崧世居台湾,是一位博学的植物学家,醉心于研究海峡两岸的植物分布和植物分类。坎坷的人生是在日本占领和国民党统治这两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度过的。他和他的夫人佟怡参加过反对日本占领的民族斗争,夫人因不堪日军施淫而自尽。心中深埋民族仇恨的他在“二·二八”斗争中又遭家难:儿子温达被当局认为是极端分子,遭到监视,不得不携妻逃到大陆。病中的温廷崧在想念大陆儿子的凄凄惨惨戚戚中离开人世。陈与温的命运不同,恰好从不同角度,有立体感地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台湾人民无论在日本占领时期和黑暗统治时期的普遍而热切愿望:归心似箭,期盼统一。这个愿望,是海峡两岸人民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就已架设好的桥梁,海峡两岸同根同祖的心路桥梁、血缘桥梁、地缘桥梁、文化桥梁、历史和现实的桥梁,是五彩的立体交叉桥梁。

  环境描写的真实和细腻是《海恋》的艺术特色。作为人物活动舞台的环境描写或曰背景衬托,其基本要求是真实,绝对的真实,本质和细节都要真实。一旦描写有失误或者太粗糙,活动其中的人物就站不起来,更谈不上人物形象的丰满动人。这一点,《海恋》是做得相当好的。写到海,海峡东岸的海,海峡西岸的海,深海中的海,浅海中的海,白天的海,晚间的海,有各具特色的旖旎风光。写到港口,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港,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港,各领风骚,且符合那里的情形。

  善于捕捉和运用生活中的生动细节,以细节带动情节,这是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这部小说细节运用得最好的是“浯江魂”琵琶和白鸽。琵琶细节贯穿全篇,前后比较重要的至少出现七次,琵琶细节有内涵,运用得有层次感,从从容容的,把跨越海峡两岸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许多故事巧妙地串穿进来。白鸽,作为送信报讯的“青鸟”,出现的次数不少于琵琶,它与琵琶并行,互补互联互动,把许多故事情节串穿得自然、得体,如流水行云,节奏明快。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