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走南闯北福清哥 >> 正文

庄桂淦:扎根山区40年托起千名留守儿童的明天

——记融籍乡亲、福建省最美乡村教师、政和县石屯镇西津畲族村小学校长庄桂淦

2016-10-25 11:48:18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陈仁杰)  他是一位印尼侨属,在他母亲怀胎10个月回乡之时,呱呱坠地在故乡三山镇瑟江村,两个月后,母亲返回印尼,他便寄养在伯父家,直到17岁那年离开故土上山下乡。

  他的孩提时代,母亲只回来过两次。他的一生从未去过印尼,也从未见过父亲一面,他只是在照片上看见父亲的模样。1982年他25岁,父母请他回印尼继承父业,可他舍不得自己的执教事业,以及魂牵梦萦的山区那块土地,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个令人羡慕的机会,让远在异国的父母为之叹息。

  从1974年起,他便把“根”扎在了与浙江交界的闽北山区政和县。42年来,他坚守山区,陪伴着那么多的留守儿童度过了极其艰难的岁月。其间,他只回过家乡一次。如今,他依然信守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依然“收养”着89个留守儿童,不离不弃地日夜陪伴着他们。

  他与夫人梁纯爱只有一个女儿,但他们“收养”的贫穷孩子却逾千人;他的一生没有储蓄,把自己所有的工资全部花在了抚养留守儿童的身上;他的一生没有孙子,可他膝下却“子孙满堂”,“爷爷”、“奶奶”的呼唤声终日在他们耳边回荡。他的精神感动了广大闽北人民,他被评为“感动政和教育十大人物”,先后荣获“福建省农村优秀教师”、“优秀校长”、“优秀共产党员”、“南平市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6年9月22日,他被福建省侨联树为“两学一做”的先进典型,并号召全省侨界向他学习。 多年来,他的先进事迹广见于《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福建侨报》等多家媒体。他就是被西津畲族村小学的留守儿童们称为“校长爷爷”的“福建省最美乡村教师”——庄桂淦。

  平凡忙碌的一天

  第一次听到庄桂淦这个名字,是记者今年7月到寿宁、周宁、政和等闽北山区采访时听到的,那里的人告诉记者:“你们福清人很了不起,有个老乡扎根山区40年,收养过许许多多的留守儿童,他的事迹很感人。”

  时隔两个月后的9月22日,记者随同省侨联“两学一做”小组来到西津畲族村小学,目睹了西津小学的环境,以及89位留守儿童与庄桂淦夫妇俩的“爷孙之情”,甚为感动!

  早上5点天刚蒙蒙亮,庄桂淦夫妇就早早起来,匆匆叫醒横七竖八熟睡的89个孩子,紧张地为需要特别照顾的几个孩子穿衣、叠被、打水、洗漱、喂饭,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吃过早餐,趁孩子们走进课堂之际,梁纯爱便开始了筹划孩子们的午餐。刷锅洗碗、淘米洗菜、切鱼剁肉、蒸饭炒菜、烹调调味,还要为病号开小灶,一个上午围着锅台转,汗水湿透了衣背都不觉得。“10多年了,从教师岗位退休后,我成为这群孩子的专业‘营养师’、‘烹饪师’。” 梁纯爱笑着对记者说。她告诉记者,为孩子们做的伙食,一周7天菜谱没有重复,为此,他们夫妇俩绞尽了脑汁,为的是让孩子健康成长。

  课堂休息期间,甚至还有一些年纪小的孩子提着裤子,走到操场呼唤庄桂淦、梁纯爱:“爷爷!奶奶!擦屁股啦!”庄桂淦夫妇说:“为年纪小的孩子穿衣、喂饭、擦屁股、哄睡觉是常事。”

  中午开饭时分,厨房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80多位孩子沿着厨房排成长长的队伍,等待着梁纯爱、庄桂淦的打汤盛饭。之后,孩子们便端着饭碗鱼贯而出厨房,或站在操场,或一溜溜地蹲在墙角吃得津津有味。小朋友们告诉记者,学校里的饭菜太好了,有鱼有肉,在家里他们几乎顿顿都是咸菜,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鱼肉。

  庄桂淦说,学校没有餐厅,也没有餐桌、餐椅,孩子们吃饭都是在露天。晴天尚好,雨天只能东藏西躲地找地方吃。

  采访的那天晚上,孩子们晚餐的菜谱是吃饺子。上午,梁纯爱为饺子馅准备了一个上午。中午一吃过午餐,她便一个人在厨房站着包饺子。一个人15粒,她得包1300个饺子,边包边蒸,一个下午忙得不可开交。准备好了晚餐,年过花甲的梁纯爱这才觉得腰酸背疼。

  晚上,清洗完厨房,准备好次日的早点,庄桂淦夫妇俩拖着瘦弱而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在孩子们晚自习尚未下课的空当,才有时间休息片刻。下自修了,该到孩子们休息了,为几位年龄较小的孩子们洗漱后,安顿好孩子们上床、熄灯,庄桂淦夫妇分别在宿舍东西两头房间里,搂着需要特殊照料的孩子,匆匆入睡。然而,每天晚上11点和凌晨2时,夫妻俩都要起床查房,呼唤需要叫醒夜尿的孩子们起来,为尿湿的小孩子更换衣裤,还要哄梦醒哭泣的孩子睡觉……

  40载无怨无悔

  庄桂淦今年59岁。1974年7月,他只身来到政和县石屯公社石门大队插队劳动,半年后在该村小学代课,后来担任民办教师又转为公办教师,1982年起,担任小学校长至今。

  在那个年代,庄桂淦少年生活着的福清,已经穷得叮当响了。可从沿海到政和,山区生活所见所闻,庄桂淦简直不敢相信,山区居然比福清更穷……

  1982年,庄桂淦突然接到父母从印尼寄来的信,随信附上出国定居的手续,告知他:子承父业,立即出国!接到父母的来信,庄桂淦心潮澎湃,出国,曾经是他少儿时代多年的梦想,但在那个年代,能出国者即便在侨乡福清,也只是寥若晨星。面对着即将实现自己梦想的通知书,那个白天,庄桂淦高兴了好一阵子。

  晚上,静下心来,庄桂淦却怎么也睡不着,他想了很多很多。现在将要离开山区, 可8年的山区生活,却培养了他与当地人民的深厚感情。山区虽然贫穷,但山区人民却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憨厚老实、安分守己的本色,当年自己在插队劳动期间,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不仅学到了亲耕田亩的劳动本领,而且还学到了热爱劳动的好传统、好作风。稼穑虽然辛苦,但艰苦的环境中,本就贫穷的村民却频频为他嘘寒问暖,送来蔬菜野果,他已与农民结下了深情厚谊啊!

  他回想起了自己执教多年的一幕幕,是山区的孩子陪伴着自己度过了美好的青春,也给自己带来欢乐!他的眼前又浮现起当自己第一次走进课堂,面对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光,他曾许下的“不离不弃”诺言。

  他想到了自己是在党和人民的培养下,从一个普通的知青成长为人民教师,成为一名校长,其间,不知凝聚着领导与同事的多少心血!

  他望了望身边熟睡的爱人,这个从福州来山区插队的知青,这么多年来在山区也吃了许多的苦,如果自己能出国,随后她同样可以走出国门,在国外,父亲的家业那么殷实,那也意味着从今往后,他将会带给爱人富足美好的生活。

  但是,庄桂淦想,如果自己选择出国,那就意味着将终身告别课堂,弃教从商,可教师却是自己一生的挚爱,自己是无论如何也割舍不掉校园情、师生谊的!

  留,还是走!庄桂淦陷入了重重的矛盾之中。于是他悄悄起来,在朦胧的夜色中,他怀着依依不舍之情走进破旧的教室,走到教案成推的办公桌前,在校园里徘徊了许久许久。此时,东方业已发白,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庄桂淦终于作出了一个令他的父母大跌眼镜的“扎根山区,永不言弃”的决定。

  他留了下来,令许多亲友为之惋惜!但庄桂淦说,他的选择终身无悔!

  1989年9月,庄桂淦调任政和县石屯镇西津畲族村小学校长,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后来的命运居然跟这所小学联系在一起,并对他产生重大影响。

  全职的“专业保姆”

  在西津小学任教期间,庄桂淦的足迹遍及了畲族村的所有家庭。每一次家访给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四多”,即老人多、小孩多、单亲家庭多、留守儿童多。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去了,留守家庭里的老人和儿童,带给了西津小学诸多的社会问题。许多家长长期在外,外出打工时把孩子委托给老人或亲友,随后,有的一年只回来一两趟,每天来接送孩子的,尽是些步履蹒跚的老人。有的家长音讯全无,孩子无人监管,且无人接送,家庭教育成了“空档”,孩子成为学校沉重的负担。

  每次家访回校,庄桂淦都陷入了沉思,他思考了许多救助留守儿童的方案,限于当地条件和个人能力,又一个个地被他否决。一天下着倾盆大雨,放学时一位老人在接送孙子回家时,在校门口摔倒了,庄桂淦在扶起老人的瞬间,老人自言自语地说:“哎!要是有寄宿那该多好啊!”老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却让庄桂淦受到了启发,他想把学校创办成一所有寄宿、寄午的小学。庄桂淦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爱人,得到了爱人的默许,他高兴极了!

  2003年,庄桂淦真的把学校创办成寄宿制学校,缺少人手、缺少保姆,他把已经退休的妻子拉了进来充当“专业保姆”,无偿照顾那些留守儿童。那年,庄桂淦发动社会力量为学校捐款,盖起了学生宿舍。西津畲族村小学因此而成为政和县唯一的一所寄宿制小学。

  西津畲族小学成为畲族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摇篮,14年来,庄桂淦夫妻俩“收养”的留守儿童逾千人,孩子们都亲切呼唤庄桂淦夫妻为“爷爷”、“奶奶”。

  今年秋季开学,庄桂淦本说好了只接收59个留守儿童,59个是这所学校所能承受寄宿的极限。但到开课时,庄桂淦却惊讶地发现实际接收了89个孩子,让梁纯爱惊讶得目瞪口呆。该校宿舍一共才11间,大的4间每间不足16平方米,其余7间更小,要容纳下89个学生,庄桂淦说:“孩子们只好排列着横着睡”。梁纯爱说,年纪小的、生了病的、需要特别照顾的孩子,跟我们睡。庄桂淦的床铺睡4个孩子,他个子大,横着睡床铺容纳不下,只好搬张凳子靠脚。

  梁纯爱说,她最累的是夜晚。白天,孩子们是学生,学生有学生的行为规则,他们很礼貌,很懂事,很守纪律,很少让我们操心。但是,夜晚则不同,夜晚临睡时分,他们会思念远方的父母,会哭,会闹,你要去用爱心去亲近他们,哄哄他们,不能责备,更不能呵斥。有时,刚哄完这个孩子,又得去哄那个孩子,你需要有特别的耐心,一个一个地哄,实在哄不住的,他要听父母的声音,我们就拨通电话,让他接听,让他安静地进入梦乡。

  但是,庄桂淦最担心孩子夜晚发烧。他还记得几年前春夏之交的一个夜晚,下着倾盆大雨。深夜两点巡夜时,他发现小女生小芳烧得厉害,立即与妻子冒着大雨,轮流背着小芳沿着河堤绕了2公里多的小路敲开诊所大门,抱着小芳喂药、打点滴。返回学校,已是黎明时分了,到宿舍后,夫妻俩不放心,依然守护着小芳直到天亮。庄桂淦说,像这样深夜就诊的事有过多少次,他也记不清了!多年来,庄桂淦既当保姆,又当维修工,修门窗、桌椅、路灯、屋顶,从不舍得花一分钱请人帮忙。“经费太有限了,雇不起!”庄桂淦说。

  那份责任与担当

  时代在变迁,在进步发展,但变来变去的,唯一不变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小孩子“不懂亲,只懂爱!”谁对他好,他就跟谁亲近。亘古如此!庄桂淦夫妇把留守儿童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他们,让无数的家长感动!许多家长之所以能够把自己的孩子那么放心地托付给庄桂淦,是因为庄桂淦夫妇疼爱每一个留守儿童,甚至于超出了他们的父母。“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就是让他们的父母在外面安心打工。”庄桂淦说。

  这些家长每个月只交120元基本生活费,有的因贫穷而分文未付。“我领取的退休金加上庄桂淦的薪水共有8000多元,全部贴进去了!” 梁纯爱说。“我们没有积蓄,没有家产,孩子们就是我们的全部财富!”

  记者翻开《西津畲族村小学住宿生花名册》,看到在66位留守儿童中,单亲家庭14个,年纪6岁的4个,7岁的有13个,有44个学生属于特困家庭。记者在翻开花名册前,本想劝庄桂淦夫妇量力而行,学校毕竟不是慈善机构。但在翻开之后,记者几次欲言又止,实在无法开口,记者终于明白了也读懂了他们夫妇俩大爱无疆之苦衷。

  梁纯爱告诉记者,这些贫穷的留守儿童,有的父母委托给他们时,除了身上穿的一套单衣外,一无所有。我没有多余的冬服,就把许多衣服二次裁缝后给他们保暖。

  “孩子的父母和至亲都不在身边,而孩子都是每个家庭的命根子,父母一生劳碌,都是为了孩子!担当那份本应属于孩子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的责任,我们如同徒手攀岩,临渊牧羊,赶着多少只羊出去,得赶着多少只羊回来!”梁纯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泪水,透过那双泪水模糊的眼睛,记者看到的是那份人间沉甸甸的大爱,和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为了这份责任与担当,42年来,庄桂淦才回福清老家一次,那是在2009年女儿出嫁的第一年春节。为了这份的责任与担当,每年暑假梁纯爱回建阳探望母亲时,还带上几个亲人没接走的留守儿童。

  令人欣慰的是,在福清洪宽中学任教的庄桂淦独生女儿庄毓秀,怀着崇敬的心情理解父亲、母亲的特别爱心,尽管多年来父母亲从未照料过她的孩子,但庄毓秀因此觉得父母亲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舍己为人,能把贫困人家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孙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品格、其境界比照料自家的孩子、孙子不知要崇高上多少倍!

  40多年前,当庄桂淦插队山区时,知道他的只不过是他插队的那个小小村落;而如今知道庄桂淦这个名字的,却是数以千万计的人民群众。

  西津因你而熠熠生辉!福清因你而骄傲!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