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走南闯北福清哥 >> 正文

只身闯天下 难舍桑梓情

2016-08-11 15:50:06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陈仁杰

  

  扎根在非洲黑土地上的福清哥姚少青

  引言:姚少青出生于1968年8月,是江阴镇渚头村人。儿时因家庭贫穷,他总是有一顿没一顿地饿着肚子,贫穷带给他的记忆是“每天都在拼命找食物吃”。

  1989年,从福清市卫生职业中专学校毕业后,他到江阴镇卫生院当起了一名“赤脚医生”,勉强养活自己。之后他只身闯荡日本6年,1995年回国后,他踏上了艰辛的创业路,从事鳗鱼养殖和开办编织袋厂,“整天忙得团团转却收益甚微”。2000年,他再度出国淘金,在俄罗斯莫斯科做了3年的服装批发生意后转道非洲发展。

  在2003年至2010年的7年时间里,姚少青先后在非洲喀麦隆、坦桑尼亚成立了多家进出口贸易公司、鞋业有限公司、投资有限公司,生产经营EVA和PVC各种中高档鞋。2012年以来,他在坦桑尼亚成立超越投资公司工业园区,建设10000多平方米厂房,并开始涉足生产生活用纸(卫生纸)及文华用纸行业。

  由于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俗的业绩,2013年至今他被推选为坦桑尼亚福建同乡会常务副会长。

  一

  提起自己的出国史,姚少青对所走过的艰辛路程依然记忆犹新。

  姚少青说,当年第一次出国到日本,犹如“刘姥姥逛大观园”,在感受西方现代化气息的同时,自己却过着“贫民窟”的生活。由于语言不通,他每天既要上课学语言,又得打工养活自己,非常辛苦。

  那时,在语言学校的通学率必须得达到96%以上才能获得签证,为此,他每天必须上学读书4个小时,打工10个小时。为了节省血汗钱,他与3个同乡蜗居在只有7平方米的“阿坝多”里。白天,大家都卷起铺盖,晚上则放下床铺睡觉,那种拥挤场面只有从农村贫困家庭出来的人才能承受。“我是穷怕了的!出国的钱都是借的,除了还债,还要养家糊口,不省吃俭用,在那么发达的国家里是不会剩钱的!”

  姚少青说,没想到自己的一生都在学语言,在日本学日语,到俄罗斯学俄语,到喀麦隆学法语,到坦桑尼亚又得学斯瓦西里语和英语。有一次,他在巴黎机场转机时,遇到了一位武汉人,当他听说姚少青不懂法语却闯荡喀麦隆时,惊讶地连声说:“你这是‘盲人闯天下’啊!”经过多年的历练,现在的他已略为知晓多种语言。

  刚到喀麦隆时,由于语言不通,他吃尽了苦头。那时,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本《中喀会话小词书》。要去银行开户,他便拿出《中喀会话小词书》背上几句后问路,到了银行门口,又翻开书对号入座“临时抱佛角”背上几句,再进去办事。最难的是去饭店吃饭,由于《词书》里并没有“现成”的菜谱出处,他只能靠手来比划,点可以看得见的其他餐桌上别人吃的菜。

  “在喀麦隆,没有人能帮你,没有人会向你提供信息,一切都靠自己‘盲打盲拼’。”姚少青说,记得刚到喀麦隆的第一年,他经营的贸易生意亏损了上百万元人民币,亏得他瞠目结舌。别人会赚钱,为什么自己却亏本呢?痛定思痛之下,他开始沉下心来仔细观察,原来喀麦隆的关税是按箱计算的,一个集装箱不论货物多少,关税都是30万元。因没有人告诉他这个道理,他走了许多弯路。缴了许多昂贵的学费后,姚少青终于摸索出一条经验教训:有时阅历与观察本身比知识更重要。这为他日后“只身闯天下”积攒了极其丰富的经验。

  二

  姚少青说,坦桑尼亚是一个治安稳定、政治稳定的国家,也是非洲与中国最早建交的国家之一。在坦桑尼亚,谁都知道毛泽东,坦桑尼亚人对中国特别友好,因而,他想到了去坦桑尼亚发展。

  初到坦桑尼亚,姚少青便瞄准了商机,计划用2年的时间筹办鞋厂。他先是租赁厂房,但昂贵的租金迫使他考虑自己创办工业园,建厂房向实业发展。他在距离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仅30公里的地方买下了300亩土地建工业园区,花了5年时间建厂房,天天都在搞建设。5年来,他兴建了属于自己的鞋业和造纸业工厂,不仅如此,他还利用园区“招商引资”,把建好的厂房出租给到坦桑尼亚创业的福清同乡,以最优惠的价格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水电。有一个同乡入驻园区3年了,因事业受挫,水费、电费至今仍分文未缴。姚少青并不催缴,坦言:“谁愿意到非洲发展,我都愿意帮他的忙。”

  2014年以来,姚少青斥资近亿元创办纸厂,分三期建设,第一期已投产,日生产纸巾、餐巾纸20吨,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计划日生产包装纸30吨。“之所以不敢大规模生产,是因为非洲国家都很小,产量不能多,多了就会因生产过剩而积压。”姚少青说。

  三

  青少年时代的贫穷经历,使得姚少青成为一位颇具爱心的人。在喀麦隆、坦桑尼亚,他不知帮助过多少贫穷的人。

  在坦桑尼亚,有一天,姚少青看到正在工厂里上班的当地工人晕倒过去,他以为是得了什么突发症,赶忙叫来医生。医生赶来后,告诉姚少青:“他没有什么病,而是饿的,已经两天没吃上饭了!”姚少青听后感到特别惊讶。随后,他了解到坦桑尼亚的民众并不像中国人那样懂得积蓄,细水长流、精打细算,而是今天赚多少钱,晚上全部开销掉,分文不留。非洲由于落后,没有工厂提供就业机会,没地方挣钱,许多非洲人一天只吃一餐。

  在接下来的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中,姚少青进一步了解到有很多当地百姓每天都在等米下锅。按照坦桑尼亚的习俗,上班族都是每个月结算一次工资,这对“等米下锅”的贫苦百姓来说是非常难熬的,有人甚至等不到买米下锅的那天就饿得病倒了。

  为了帮助穷苦的工人摆脱困境,姚少青创新采取了“两个星期结算一次工资”的方式,并允许工人预支工资甚至透支工资,还进一步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他的工厂给的工资比其他任何工厂都多,这让当地政府和工人们都感念他的慈悲心肠。“他们不是感恩我,而是在感恩中国,这也代表着国家的荣誉!”姚少青说。

  不仅如此,姚少青还十分重视中国与坦桑尼亚之间的民间友好往来,经常资助当地政府改善环境。他买工业园土地,捐助2万美金给当地莫哥浪嘎村委建足球场围墙、增添办公设施等。2014年,他还捐款200万限令(坦桑尼亚币)在莫哥浪嘎建设“北京希望小学”。姚少青的慈善行为多次受到了坦桑尼亚中国大使馆的表扬。

  从2000年以来,姚少青每年都会回故乡走走看看,考察投资项目,捐助公益事业,其中最多的一笔是2010年捐款1万美元建家乡老年人幸福会。

  每次回乡看到福清在进步和发展,姚少青的心情总是十分激动。回想起20多年前,江阴还是穷乡僻壤无人问津的地方,而今却能跻身于世界大港口行列,老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不由地感叹:“一个天堂,一个人间,今非昔比啊!”

  姚少青说,他之所以每年都要回家乡,因为他有一个最大的夙愿,那就是能在家乡办实体企业,为家乡作贡献。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