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旅游频道 >> 正文

探访渔溪郭氏古民居

位于黄檗山下,有“福清土楼”美称

2012-07-30 09:36:35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图/文 谢雄

复件 DSC02345_调整大小.jpg

  渔溪镇联华村朱里自然村位于驰名中外的佛教古寺黄檗山万福寺旁,这里青山如黛,平畴绿野,鸟声鸣啭,清流淙淙。在这宛如世外桃源般的美丽村庄里,隐藏着一座端庄、古朴、规模宏大的古民居建筑群,这就是被当地村民称为“福清土楼”的朱里村郭氏祖屋。

  朱里村郭氏祖屋面东背西,前门面向渔溪方向,是一片平坦开阔的田野。祖屋的后门背对佛座山,构成祖屋的屏障。祖屋旁边小溪环绕,树木蓊郁,大门前边还有一口古井,至今井水清澈可饮。

  郭氏祖屋建于1860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据原来居住在祖屋的郭氏后代、梧瑞小学老校长郭水香介绍,祖屋的建造还有一个传说。当时为了选择适合建造祖屋的地方,祖屋主人采用“杯水择地”的办法,即将每个地方的水用杯子来秤重,根据水重量来决定建屋地点。当时连续选了几个地方的水进行秤量,都不满意,后选择这个地方的水用杯子来秤量,结果水特别重,于是祖屋主人认为这个地方的水是“黄金水”,这一地方是风水宝地,在此建屋后代必然人丁兴旺、家业发达,祖屋主人便在此建起了郭氏祖屋。

  朱里村郭氏祖屋占地约10亩,约有8000多平方米,有大小房屋近百间,为硬山顶建筑,共三进,有护厝五个,建筑设计极有特色、颇具匠心。这近100多间房屋由多条纵横相连的巷道沟通相连,祖屋内部每条纵巷既是通道,又是分隔界。将每一房间按生活功能分成两半,巷子的一边是住房,另一边是厨房,还有一个小天井,便于透光透风,也便于排水。在每一间房屋上端,还有供人躲避藏身的暗室,外边用木板作遮挡,人若跑进祖屋无处藏身,可拉动木板,就可显出暗门,进入暗室,人藏身里边,外边的人很难发现。当地村民称郭氏祖屋内的巷道为“泥鳅巷”。外人走进祖屋,仿佛走进一个迷宫。40年代时间,为躲避国民党抓壮丁,朱里村村民常派人到路口守望,一见国民党抓丁队伍出现,村里青壮年马上跑进郭氏祖屋躲藏。祖屋内弯弯曲曲、纵横交错、四处相通,抓丁部队追进去根本辨不清方向,无法抓到人,而被追的人早从祖屋跑出去。

  郭氏祖屋呈方形结构,为防火需要,每一小幢房屋都有防火墙分隔开,而且隔墙都隔得很高。若是出现火情,火势无法蔓延。过去联华村后边群山上常有土匪出没,为防土匪,祖屋的主人还专门建了两座枪楼。前门一座枪楼建在祖屋的东北角,后边一座枪楼建在祖屋的西南角,前后呼应,互为犄角。枪楼上有天台,人可站在上边放哨瞭望,枪楼设有多个射击孔。房屋的窗户为四方形,开口很小,后边用铁板遮挡,而且整座祖屋靠外边的门窗都用铁皮包裹,这样既防枪弹,又防火攻。由于防范严密,土匪从来不敢到郭氏祖屋打劫,祖屋成为一处安全的避难之地。

  仔细观察祖屋前东北角的枪楼,发现这枪楼的楼体向内凹进去一个角,与祖屋西南角枪楼相比对照明显体积小了许多。郭水香老校长介绍说,当时主人在设计建造枪楼时,为了尽量少占用耕地,同时保护枪楼旁边的水泉,特意把枪楼切去一个角,变成凹进去体积缩小的“瘦身”枪楼,腾出空间让水泉经过。在150多年前,郭氏祖屋主人有这样保护耕地和水利设施的举动,很是难能可贵。

  郭氏祖屋初建时,住在里边只有6房兄弟,后来逐渐增加到20多户约300多人。岁月沧桑,时光流逝,祖屋的住户陆续外迁。第一批是上世纪20年代,下南洋,漂泊海外。第二批是80年代,外迁福州、泉州、厦门以及渔溪等地,有部分移民国外。最后的一户住户也于几年前在祖屋附近盖起新房,搬到新房去居住。目前,郭氏祖屋内已无人居住,偌大的祖屋用来堆放柴草,养鸭养羊。

  郭氏祖屋是朱里村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是我市古民居建筑的一笔财富。郭水香老校长为郭氏祖屋的历史感到自豪,同时也为祖屋的前景感到忧虑。由于无人居住,缺乏修缮,祖屋已是野草丛生,开始显出荒芜衰败迹象。若不加以保护,再过十多年,随着时间推移,风雨侵蚀,郭氏祖屋将不复存在。郭水香希望有关部门把郭氏祖屋列入黄檗山风景名胜区的一个景点,进行保护开发,让我市这一古民居建筑的珍稀“瑰宝”能熠熠生辉。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