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黄迪杞少年学画印象

2018-01-03 12:38:25来源:福清新闻网

  福清新闻网-福清侨乡报1月3日讯(记者:翁发喜) 抗日战争期间,江阴岛没有一所完全小学。因而,我于1942年在初小老师潘昌钊引荐下,负笈跨海到福清边远地区磨石村方永中心小学插入五年级下学期求学。1943年春季,我即毕业于该校。在此期间,直至初中毕业,我结识了后来成为著名画家的同学黄迪杞。我俩都在同吧班学习,成为莫逆之交,因而对他少年勤奋学画可谓亲眼目睹。

  黄迪杞家人务农。他的父亲黄良杰既是农事活动的好把式,也是位泥水匠中的能工巧匠。黄父为农户或殷实之家营建各式民居,设计精巧,造型美观,建筑质量上乘,在屋脊塑狮,在墙壁画凤,甚至画各式图案,无不活灵活现,因而名闻遐迩。在父亲陶冶下,黄迪杞的艺术细胞自幼就格外丰富。

  我同黄迪杞同班又同桌,见他书包里常带着各色彩笔和雕刀。绣像小说《三国演义》、《水浒》卷首,有绣像刘备、关羽、张飞、宋江、武松、林冲等人物画,就是他经常临摹的对象。他画一张,存一张,经常端详比较,集腋成裘,成为他少年画册。

  他家与小学(即黄氏宗祠)距离不远,我每逢假日或课余必被邀去他家玩。我看见他家小厅中摆着他祖母的雕塑坐像。他的大哥黄迪瑞也精工于美术与雕塑,兄弟两人经常合作,怪不得他笔盒里经常存放着大小不一的雕刀。他不但习画各种人物逼真形象,就是雕塑人物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尤其他雕塑的祖母,是他经常接触的亲人,他胸有成竹,故能把老人家塑得形神毕至。塑像体态小,否则,初见之下仿若真人。

  1943年夏,我与他一起小学毕业。利用暑假,我邀他到江阴岛我家来玩。由上迳渡口乘船到莆头村上岸并沿海滩徒步到我家。他生长在磨石山区,见过山的巍峨,现在再领略海的辽阔,充分感受了大自然的风采和魅力,这为他日后描绘祖国江河山川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在我家作客五天。我抓住机会,请他为我留下一幅亲笔画作为纪念。那时,我家族中有多幅是名人大师画的“行乐”,其中有高、曾祖辈的绣像,还有关羽、关平、周仓的三人合轴国画。我于少年时就景仰关云长的忠义,故请他把关公临摹出来,作为我的传家宝。江阴当时是海岛的边僻地区,宣纸无处买,我只好以两大张白报纸糊接,没有什么颜料,只好以朱红、浓墨和有关蓝色,因陋就简让他去绘画。我家房屋浅窄,为准备个宽敞的地方好让他展示才华,我借用附近翁氏宗祠大厅,摆上八仙桌,把那幅三人合轴的国画高挂着。就这样,黄迪杞仅花半天时间,把关云长端坐太师椅,右手扶拉五绺美髯须,左手捧《春秋左传》在注视阅读的威严神态描绘得惟妙惟肖,不亚于原作,围观的村人无不赞叹他是位画界的神重。这幅他的少年习作,我一直珍藏到“文革”时,不幸被造反派抄去,连同其他书籍均付之一炬了!

  前几年,我俩老友相逢。老黄还询问:我那幅少年习作尚在否?我说:人说物是人非而我却是人是物非。他听罢,领悟地叹息了一番。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