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箸笼最是思乡物 催醒无数思乡人

2017-12-25 12:30:46来源:福清新闻网

  福清新闻网-福清侨乡报12月25日讯(记者:陈仁杰  通迅员  郑松波) 在人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些小物件随着时代的变迁淡出人们的视野,变成了永恒的记忆。箸笼便是其中一例。

  箸笼也就是筷子笼,筷子也叫箸,笼盛箸的筒,相信每家每户都有。只不过是款式变迁而已,陶制的即便在当下农村,也已是“陶令不知何处去”了,成为了古董与记忆。

  我市民间收藏家陈修俊家里珍藏着很多箸笼,齐齐当当地挂满墙壁。这些箸笼,上面不仅刻有各式各样的图案,还刻有“世界和平、伟大祖国;伍胡泗海、请用国货、九世同居、勤俭持家、万国来朝、交通国货、航空救国、福禄寿喜、状元及弟、打虎武松、福、海燕、和气生财、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努力生产;努力生产、工作生活;为工农兵服务、伟大祖国、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等字样,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些箸笼,外表虽然没有瓷器那样光亮美观,但却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的产物。如:箸的正面有一个“忠”字,以及语录、口号,这是文革产物;有“世界和平”“伟大祖国”“勤俭持家”,这是建国初期的;“伍胡泗海”“万国来朝”“交通国货”“九世同居”,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航空救国”是抗战时期的……有意思的是,这些箸笼,有不少错别字,比如把“五湖四海”写成了“伍胡泗海”,“状元及第”写成了“状元及弟”,“世界和平”的“界”写成了一个田、一个介。从这些箸笼上,我们可以侧面了解当年陶工的文化程度了。

  说起箸笼的历史,陈修俊打开了话闸说,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从有筷子开始,我们的先人就开始研究如何让箸有个合体、合位的家,于是便产生了箸笼。过去封建时代帝王将相用的是象牙、金、银、铜制箸笼;而布衣百姓用的是竹、瓷、陶等箸笼。其中泥陶烧制的箸笼因为价廉耐用而最受平民百姓的喜爱,昔日民宅,即便是再穷人家也会在简陋厨房一角配备一个箸笼。古箸笼的形状、大小虽然没有统一规格,且上宽下窄,基本上都是扇形状。箸笼虽小,但上面精巧细腻、古韵十足的镂空雕,既彰显了工艺文化,也体现了通风适用性,从中可以一窥古人的聪明才智。

  陈修俊说,在所有的老物件中,当数箸笼最接地气,最是思乡之物。箸笼因为价格便宜,且家家必备,又因为它处在时代变更的承上启下时期,许多人都见过用过,现在上了年纪的人都几乎见过清末民初、建国时期、文革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等不同时期的箸笼,因而小小的箸笼保留着他们太多的记忆。他说,一个物件使用过的、见过的人越多,越有人气、地气,草根物件的人气、地气比宫廷物件不知要高出多少倍。比如皇帝的御用品只属于皇帝身边的人使用,跟黎民百姓无缘,因此根本谈不上能唤起什么乡愁了。“我喜欢民间的民俗用品,越是草根越亲近”,陈修俊说。

  据陈修俊介绍,箸笼家族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略影,它代表古人到今人的文化底蕴和智慧的结晶。 箸笼是收藏林海中的一树,虽然箸笼已经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并被光洁的瓷、竹、塑料筷笼所取代,但它确实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实用价值,展现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的风采。

  陈修俊收藏的部分箸笼。

  “伍胡泗海”和“和气生财”箸笼。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