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农家草编手艺漫忆

2017-07-10 15:30:38来源:福清新闻网

  福清侨乡报-福清新闻网7月10日讯(作者:陈金辉) 少时在家,全神贯注看着母亲制作草扇,一把又一把。很佩服母亲的手艺。她将晒干麦秆末端将近一尺地方折下留用,再去除麦穗那部分,便得到一根根光滑纤细匀称的麦秆,然后再把它放在粥汤里浸泡漂白晾干,制作草扇的材料算是准备好了。母亲开始将洁白的麦秆手编成一条条带子,带子宽度不等,可宽可窄;样式不同,大多编织成扁平形状,带边整齐,带条美观。但为了装饰起见,也有将带子两边编出锯齿形,母亲称其为“虎齿”。接下来就是把织好的长长麦秆带子缠绕成扇面,由里而外,先用针线缝合“虎齿”,再接缝进普通型的麦秆编织带子,一圈又一圈。同样是用针线穿透带子边缘,连接成类似蒲扇一般大小的扇面为止。最后一道工序是加上一条竹片做扇柄,用刀在竹片上端厚度的中位线处平削开一段距离,张开竹片开口夹住扇面,从扇面边缘一处进入,直夹到圆心,并用针线把竹片固定好。一把完整的麦秆扇子算是做好了。

  草编工艺品在农村家庭妇女勤劳的手上完成一件又一件,历经一代又一代。目睹手编麦秆扇子,总有那么一种类似“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宋诗里同情织女辛苦的感慨。但家家户户勤俭持家的农村劳动妇女却不怕麻烦不怕辛苦,编出足够家人使用的扇子。

  我格外看重母亲制作的麦秆扇子,母亲也理解我热爱她手工编织的扇子的心愿。我在城里教书期间,年老的母亲依然赠我两把亲手编织缝制得结结实实的麦秆扇子,而且还把扇面缝成心形。让我充分感受到母爱的温馨。同事见到我手中的麦秆编织成的看似土里土气的扇子不无大惊小怪众说纷纭。

  农家草编手艺,当年在农村随处可见,除了手编麦秆扇子,还有手编麦秆提篮,制作程序比起制作草扇更为复杂:选用一个抽屉做模具,在抽屉外面上端用一条大号铁线或者宽厚的篾条,按自己所设计的提篮深度在抽屉上定位出等高位置,借助模具围出一圈长方形的提篮开口框架,而后用麦秆编织的带子沿着开口框架垂直布好经线,再在其中横向穿拉带子编织纬线,经纬交相穿梭不留间隙,提篮5个面上带子都穿好(篮口一面空着),并将其拉紧调整到位后,才从篮口处抽出被带子围住的抽屉模具,在编织提篮时抽屉模具一直跟在编织者的怀抱中,有点烦心。到此时,草篮和笨重的模具才得以分离,一个长方体的麦秆提篮便独立生成。再在提篮口两边分别做好对称的提手(用麻绳或铁线先做提手,再用麦秆编织带缠到提手上),一个崭新的完整的麦秆提篮便制作完成了。手艺好的,还编制出各种赏心悦目的图案。编织带子一般采用双色:常见有麦秆原色(白色)和染成绿色的麦秆相搭;有人为追求美观,编织时还特地外加一色——紫红色。

  相比较,在草编手艺里,编织麦秆篓子相对简单:依然要用麦秆织带编制,用针线缝合,由篓底一直做圆圈运动直绕到篓口,再在篓口处加上篓带(可用多层麦秆编织带叠加缝制而成,以增篓带强度),家长们制作的麦秆篓子有大有小,小的更适合儿童小手提拿。麦收季节,他们一边吹响自己制作的麦秆笛子,一边拎着小篓子装上花生和豆豆边玩边吃四处游荡,快活得像小神仙,好不潇洒。

  麦秆扇子、麦秆提篮、麦秆篓子等手编器具都是出自寒门的“土特产”,一般不在集市上销售,只做家用或送人,市面上难见其新生面孔。特别是麦秆提篮这款民间工艺品却成了当年农村走亲访友装带礼品和上街购物不易变形的时髦器具。

  我的大姐每年端午节总是打发外甥和外甥女来 “送节”,总用两个麦秆提篮分别装着寿面鸡蛋猪肉和他们岭外特产的番石榴礼物来我们家给父母贺节。摆放在桌上的礼品给我们童年时代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图案鲜明的麦秆提篮更能吸引我和弟弟妹妹的眼球,麦秆提篮在我们孩子的眼中是何其高贵!其价也大大超越蛋面肉等高档食品和芳香扑鼻的番石榴。父母只收下一点进奉食品,大多还是返回给大姐,连同我家答谢赠送的礼品也是装在麦秆提篮里一并送回大姐家,麦秆提篮在传递着两家的礼尚往来。有的小学女生也用心仪精致的小麦秆提篮做书包,拎着它高高兴兴上学去,麦秆提篮不知不觉中竟成了文具家族里一名稀客,伴随少年儿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当年属于家庭生活中的草编用具还有很多:诸如农村开门迎客的草编门踏、入室穿用的草编拖鞋、灶下烧火和溪里洗衣时铺在石上的草编坐垫、严冬腊月央人捏制的铺在草席下精致的稻草床垫……至于服务生产的草编手工艺品更是难以计数:常见的有自家编织的供家人上山砍柴、拉车挑担、远程务工时脚下穿着的草鞋、瓦窑场地晾晒砖坯和蘑菇房里垂挂的遮阳通风时使用的草编门帘和窗帘、夏日锄禾时头顶佩戴的防晒草帽、雨天插秧和雨中放牧垂钓时披挂的棕衣、用棕毛(棕榈树叶鞘的纤维)或麻皮编织的日常汲水必备的长长井绳、捡拾松枝和捆绑柴草必备的手搓稻草绳、用茭白叶子和茅草稻草编织的遮蔽露天柴堆和覆盖牲畜棚舍的防雨顶棚、供挑夫挑担使用的“担索”和耕牛犁田耙田时牵引的粗麻绳(是借助简陋的木头手摇机经多人合作绞制而成的),还有立于田野果林间手持飘带、用以吓退贪吃庄稼和果子的鸟类而编扎出的狐假虎威的稻草人……农家草编手艺,也广在当年少年儿童中传播蔓延。我们曾用麦秆首尾相套衔接成长杠,编制出回旋直上的麦秆宝塔玩具,锁住蚱蜢蟋蟀。我们曾拔下山上青藤当场编织出一个个牛嘴笼羊嘴笼,笼住下山归圈的牛羊的嘴巴,让它们在路过平洋庄稼地时贪欲破灭规矩走路。我们曾从残垣断壁上拔下一根根摇头晃脑的狗尾草,编织成趾高气扬威风凛凛的毛草狗狗。我们用长在山上岩石边上的野生粽叶编织成精巧的三角棕袋拎回家中,恳请母亲大人在其中填充五谷的芬香、蒸熟后带到山上以饱我们砍柴过午时的辘辘饥肠……福清农村当年广植水稻小麦,山间野外溪边河道也会生长可供编织的草叶,农民充分利用稻草麦秆草叶为我所用。连小孩也步成人之后尘争相效仿,学习草编手艺。他们聪颖过人,对草编手艺有着天生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过目不忘甚至别出心裁无师自通,个个练成编织能手。大家不花本钱就地取材轻轻松松美化生活;农友们借助手艺自制生产生活工具,成本大大降低,也让寡淡的生活有了创意和乐趣。更让我们这一辈有过农村生活体验和参与学习草编手艺的人们,耳濡目染传统手艺的长盛时期和领会亲自动手守艺传艺的意义。

  我曾想,如今科技大大进步。手编的产品逐渐为机器生产所取代,就连我们夏天床上搁置的芦苇枕套和芦苇凉席也都是机器编制的,产品尽善尽美,大有挤压手编工艺之势头。是不是缺乏竞争实力的草编手艺也该到了“退休养老”的时候,而应把竞争的舞台让位给机器生产呢?或许这已不是早晚之事。

  我又想,当年我辈曾使用过的单人手工编织草鞋的木头工具和多人合作的绞制绳索的木制组件,这两样东西为当年村村所必备,使用率极高。如今早已销声匿迹难觅其踪了,也许是因了现在人们劳动不再穿草鞋而改穿运动鞋解放鞋而致手工编织草鞋工具缺少使用价值而被人冷落弃之如敝屣。也许因了现在人们怕麻烦、图便利、只爱购买现成的机织的棕绳和麻绳、而不愿动手合作“打索”的缘故,而致绞制绳索的木制组件被人不屑一顾锁入深宫不见天日。自然而然,上述两种靠手工操作的器械模样和功用也就鲜为现代年轻人所知晓,更谈不上如何动手操作和正确使用它们了。

  草编手艺是利用最原始的材料——草(天然蒲草、毛草、稻草、麦秆、玉米皮等)编织而成,是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手艺。现代草编工艺品琳琅满目,而且在不断创新发展,甚至涌现出草编蚱蜢、草编戒指等前所未闻的新产品,令消费者大开眼界。

  当我抚今追昔,难免顿生质疑。

  我又想,难道说 “有了计算机就可以不需要甚至可以忘掉老祖宗的算盘”吗?同理,在我漫忆当年农家手艺之时,情不自禁便油然而生此类反思和感慨!手艺难,守艺更难。留住老手艺,民间草编手艺当在其中吧。

  我又想到,不是所有的东西越现代化就越宝贵:在布料层出不穷的今天,有人却依然崇尚古色古香的棉布;缝制西装,人们更向往手工制作。老工艺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关怀往往也会让人辄心向往之,这是机器化生产难以企及的。但也不是所有的东西越古老就越好。想到这里,我不觉露出一丝安慰。一位伟人不是告诫我们“发展是硬道理”吗?一位文豪不是发表“拿来主义”的主张吗?想到这里,内心便觉释然。何去何从,该去该留,国人自会选择,历史自有定论。大可不必杞人忧天!草编手艺能否顺利生存,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我以为,只能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存能力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情况以及手艺人传承人的守艺传艺的用心程度。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