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魏看入融问题之探讨

2017-05-03 14:45:26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魏名庆)(接上期)从以上资料来看,唐末入融的魏看不是魏氏入闽始祖,只是福清魏氏始祖。看来,福清文林魏氏总祠极有可能是福清东瀚镇和周边乡镇以及邻邑的魏氏总祠。

  东瀚魏氏族人披露,文林魏氏乃是大唐名相魏徵后裔,在唐朝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始祖魏看携十余房兄弟随开闽王王审知入闽,距今(2016年)有1112年。魏看为入融魏氏始祖,其子孙几经迁移最终择居文林村。文林魏氏宗祠始建于宋代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由魏看第十一世孙魏舆(大理寺评事魏吉甫之父)兴建。历尽沧桑,于1661年被火焚烧,百年来本村无力重建,后于清代嘉庆十四年(1809年)由六一都锦城分支魏看三十四世孙魏登仕(“仕”似应为 “士”)进士(锦城分支似无人中进士)捐资,加上周边诸分支宗亲,同心协力重建,并改称文林“魏氏宗祠”为“魏氏总祠”,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文林魏看后裔人才辈出,如宋代诗人魏几,明代四川左布政使魏体明,明代广西按察使(一作左布政使)魏文焲,明末清初原宫廷乐官、旅日巨贾、大音乐家魏之琰,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藏书家、慈善家和著名盐商魏杰,清代福建著名诗人魏宪,清代福清籍长篇小说《花月痕》作者魏秀仁,魏体明后裔、民国政府海军中将魏瀚等。

  《平潭县志》载:“钱便澳魏氏始祖魏看,世居河南固始县,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卜居福清清远里(今福清渔溪一带),其裔孙迁福清六十都文林(今福清东瀚文林村)。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第十四世孙魏天乐,迁福清东瀚西营村。其次子魏仁德,迁平潭钱便澳。第十七世孙魏天祥,从东瀚西坊迁入平潭钱便澳。第二十五世魏桥、魏梓从福清西营迁平潭渔庄村。魏杉、魏栋迁苍霞垅村。”

  《福清侨乡报》2012年3月13日刊登了一篇关于清代福清籍“田园诗人”魏杰的文章,其中说:“魏杰的上祖魏看随王审知入闽后任福清都尉,全家因此迁往福清十六都(误,应为六十都)文林村居住。”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明内阁首辅、邑人叶向高十三代(一说十四代)孙叶培荃在他编撰的《福清县志》(残稿)中写道:“渔溪支,始祖魏看,唐天祐元年遭广平之乱,自江苏上元县小郊村,迁县西南渔溪村(今属渔溪镇)。后徙县东南六十都石罂下山东文林。其裔仕麟徙居县东南后瀛村,称瀛洲魏氏。”还写道“:楼夏村,原名书院村,又名玉楼村。因有三峰书院及东、西楼而得名。魏姓始祖魏良,由本邑六十都石罂山下之山东文林于宋时迁来,至元至正间建宗祠,有谱牒……至唐天祐元年魏看因黄巢乱,自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避乱玉融之清远里渔溪,未几又迁六十都石罂山下,即今之山东文林。”叶培荃为福清城关人,1941年在福建省国民政府“三元政干团”受训,任该团研究处编委、编辑。

  上文中提到的“广平之乱”实际上应为“广明之乱”。

  唐朝后期,由于中央与藩镇、藩镇与藩镇之间连年战争,向百姓增加赋税、徭役,掌权的宦官更加有恃无恐地欺压百姓,强占土地,勒索钱财,引起人民的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到懿宗、僖宗时期,连年的天灾,使得粮食产量锐减,人民苦不堪言,而朝廷仍然加派赋役,于是,唐朝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唐末农民起义爆发了。起义的领导者是王仙芝与黄巢。

  起义爆发于乾符元年(874年)年底。王仙芝、黄巢先后起义,后协同作战,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山东、河南、湖北一带。不久,王、黄又分兵作战。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其众投奔黄巢。广明元年(880年)7月,黄巢利用淮南节度使高骈与中央相猜忌并畏惧起义军的形势,迅速北渡长江,于同年11月占领东都洛阳,12月攻入长安,唐僖宗逃往成都,史称“广明之乱”, 。884年6月,黄巢起义失败,自刎而死。

  唐天祐元年即公元904年,广明之乱发生于880年,时间相隔24年。黄巢起义造成唐王朝兵荒马乱、奄奄一息,魏看于唐王朝灭亡前3年南渡是不难理解的,说南渡的原因是黄巢之乱当然讲得通。南渡的出发地一说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上元县,一说是河南的固始县,中间隔着安徽省,两地相距390公里。这两种说法谁对谁错,不得而知。而据有关史料记载,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率领光、寿二州乡勇五千余人,连同被挟持的有声望家族及其眷属,由固始南下入闽,一路征战,“封闽疆”,建立闽王国。如果魏看南渡的时间确为公元904年,则比王审知南渡的时间迟了19年。

  由此可知,魏看南渡的年份、出发地等问题,均须认真探讨。如果魏看确实为公元885年随王潮兄弟南渡,则“公元904年”之说似乎站不住脚。如果魏看确实是从固始南渡,则推翻了从润州南渡的观点。探讨福清魏氏源流,这两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大山。福清的文史工作者如能破解这两个难题,功莫大焉。                             (完)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