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六伯卖烟”与“好好评论会”

2017-04-17 14:50:07

  (作者:陈金辉) 六伯是我村上上世纪土生土长的庄稼汉,他与四乡八里的乡亲关系甚为融洽。他平日里除了从事生产队出工劳动外,还兼营卖烟这项小本生意添贴家用。六伯为人随和,每天大清早,挨家挨户逛村卖烟,当烟民问及当天烟丝质量时,他总以“今天(的烟)比昨天好”这句口头禅来告知大伙,此言也招来烟民们的嘲笑奚落:“在你手上的烟哪有不好的时候。”众所周知 “天无百日晴,月无百日圆”,明知含有几分被忽悠成分,但还是很乐意买他的烟,可能是看重六伯这个老实巴交的老烟民在进货时能严把烟丝质量关。

  六伯的烟有了质量的起码保证,是卖烟生意好做的前提,但如果少了“今天比昨天好”这句能对客户起到“定心丸”作用的“万金油”般的口头禅,恐怕六伯的小本生意就不见得会做到天天顺畅。他每天新进的烟丝无一例外售罄,有时还入不敷出呢。

  六伯自编的经商诀窍的口头禅帮了他的大忙。颇令眼见者心存几分纳闷。“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显然起到促销作用;“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显然说得也有一定道理。信息的传输显然很重要,不能再秉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清高的老观念,应该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六伯每天在乡亲出工前就开始卖烟,“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吧,烟民们要补足烟丝正当时。沿村叫卖,王婆卖瓜的吹牛自夸,被六伯恰到好处地运用自如,让他在生意场上商机频发、左右逢源、大见成效。

  话又要说回来,买卖要讲诚信,只要不骗人,在买卖双方认定的成交还是可以相互接受的。小贩总想卖掉货物,对自己货物溢美一番,无可非议,我看也是可以理解的;要卖家把自己的要售出货物说得一无是处恐怕也是不现实的。

  但场所对象一旦发生了改变,就不能纵容胡言乱语了,倒要较真起来。

  曾见过举行一场场文学作品评论会,常呈现评委和粉丝一律叫好的局面,似乎被评的作者和作品就是完美无瑕的,仿佛“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仿佛作者就是天才,作品就是经典,仿佛“仅此一家,别无他店”了。会上好话说尽,短处只字不提,总给人造成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一花独秀”的错觉。这样好话连篇的“好好评论会”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难道他就是大众所需要的吗?这样的“好好评论会”几乎成了许多评论会的一致的取向。怪哉!

  这当然不是被评的作者的责任,这应该归咎评委们粉丝们毫无节制的有失分寸的“报喜不报忧”。这不禁让我想到旧社会市井小民的为人处世之道:“对人多讲好话,见人多作辑”,这比起六伯卖烟的“今天比昨天好”就更为可笑了。人家六伯一介农夫,说说自编自演的“营销用语”大众完全可以理解,并且还心甘情愿去买他的烟。而事关具有一定学术权威的认定怎一个“好”字了得?很多时候我倒是很质疑参会发言者可能是在借机显摆自己的博学清高、居高临下目中无人的作秀。评委是真的不懂文学,还是怯于情面懂了不说?是有意,还是无意?抑或是在讲了一半顺耳真话,而留住另一半逆耳真话?粉丝们自然也不甘寂寞、亦步亦趋、步评委之后尘,抒心中之赞歌……笔者以为,既为评论会,就应该对作者对作品对参会者负责,开诚布公、平心气静地论价评价才有意义。

  “六伯卖烟”,在我心里还没有被忽悠的不舒服感觉,而身临此类不问青红皂白的只顾“唱赞歌”的“好好评论会”,作者在场想必心里也是不自在,笔者心里总觉得多多少少有点怪不好受的,总觉得评论会干吗变成连珠炮似的鹦鹉学舌,实在烦人,也倍感其浅陋和可笑。悲乎!原本正正经经的评论会却在一片大好声中失去信度。

  原来言好不见得就能见好,透过“六伯卖烟”和“好好评论会”,不能不让人深思!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