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遇苦即止

2017-03-29 13:28:35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林山

  (作者:林山)福州滨海,平日里,喜欢吃海鲜。一不小心,就容易闹肚子。从来的解决方案就是服两片有点苦的黄连素,很便宜,有特效--遇苦即止。后来,黄连素披上糖衣,外甜内苦,效果也还好。

  遇苦即止,其实有一个典故。

  一千两百多年前,僧人正干从六祖处学禅得法后回老家莆田,路经福清的黄檗山,看到这里青山绿水,心情自然很好。看到山上的黄檗树,知道黄檗味苦。灵光一闪,想起师父慧能在临别时交代说:“遇苦即止”。悟到,师父是要我在这里修禅弘法啊。于是停留下来,开山结茅,募缘建寺,取名“般若堂”。有些规模后,朝廷赐名为“建福禅寺”,后来又得赐“万福寺”。民间则因为寺是建在黄檗山上,约定俗成,都叫做“黄檗寺”。

  那天有缘拜访黄檗寺。记得史书记载,黄檗山是因为古时候山上盛产黄檗树而得名。心想,听说黄檗这个名字很久了,不知那山上哪是黄檗树?这回是要去见识一下了。所以,一到就询问。

  有人说黄檗就是香椿,门口围墙外就有。于是,找到了黄檗树,哦,是香椿树,好几棵。香椿树,早就认识的,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它的嫩叶是可以吃的,炒蛋吃啊什么的,算是一种特别的蔬菜,营养丰富,还有食疗效果。

  后来查了资料。黄檗树,也叫黄柏树,俗称黄波罗树,是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树种。树皮就是著名的中药材“黄柏”,性甘苦,具有较强的消炎功效。以黄檗树皮为原料制成的盐酸小檗碱,就是黄连素。啊,原来是“老朋友”了。

  看来,香椿不是黄檗。再到黄檗寺询问,原来这里没有黄檗树了。遗憾啊。

  唐大中二年,也就是848年,当地少年希运就近到黄檗寺出家。悟性很高的他,后来到全国各地寺院学习、求教,研习教义。据说在京城时,按照一位老妇人(高人?)的指点,去江西百丈山拜怀海为师。怀海创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把参禅与劳动相结合,并以身作则,“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他说: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我是俗人,读到他的这些话,也感到眼前豁然开朗。怀海所定的《禅门规式》被推广普及,世称“百丈清规”,还变成僧凡通用的成语:“清规戒律”。

  唐开成年间,希运住持江西宜丰鹫峰。鹫峰的名字是印度僧人给取的。希运对少时出家的黄檗山念念不忘,就将鹫峰改名,也称为黄檗山,所以后来有“天下两黄檗”的说法。明灵舒居士诗云:“天下两黄檗,此中山是真。碑看前代刻,僧值故乡人,一宿禅房语,经时客路尘。将行更瞻礼,十二祖师身。”

  据说唐宣宗李忱在当皇帝前,曾为避祸云游四方。他跟希运学禅。一天,两人观看江西黄檗山瀑布时,诗兴大发。希运有感吟道:“千山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也感慨续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希运的禅宗为“无心说”,强调“心即是佛”,心佛如一。希运弟子义玄创临济院弘扬师法,形成禅宗五大家之一的临济宗。我看,闽赣两座黄檗山都应该算是临济宗的发源地之一。

  福清黄檗寺有两道山门。第一道是入寺必经之路。中间大门是智慧门,两旁分别是烦恼门和解脱门。而第二道山门的一副对联,就很有意思:“祖道启南天,应是此山非凡士;法灯传东岛,信知中国有圣人。”记述的是黄檗寺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特别是隐元禅师传法日本的事迹。

  隐元,字隆琦,号子房,俗名林曾昺,福清上迳镇东林村人。隐元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6岁时,因家境贫寒,父亲外出谋生,与家里失去联系,一直没有音讯。隐元9岁才进私塾读书,但第二年就辍学了。21岁时,隐元往浙江探查父亲下落,曾在普陀寺的潮音洞当过伙夫。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母亲去世,隐元就到渔溪黄檗山万福寺出家。由于隐元的悟性和努力,崇祯十年(1637年)隐元得传心印,成为临济宗的衣钵传人,担任黄檗山万福寺住持。

  隐元管理万福寺前后达17年之久,经他苦心经营,大振佛教临济宗,中兴黄檗山法门,使万福寺成为东南沿海的名刹和福建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当时著名学者黄道周、书法家张瑞图等与黄檗山高僧都有来往。清修《福清县志》把“黄檗晨钟”列入“玉融十二景”,自然其来有据。

  隐元重振万福寺,声望日高,名扬海内外。盛名传到日本后,长崎兴福寺住持逸然禅师四次写信邀请他到日本弘法。经德川幕府特别许可,顺治十一年(1654年)6月20日,63岁高龄的隐元率弟子30人,在郑成功的帮助下,从厦门出发,东渡日本弘法,同时带去了中国先进的建筑、印刷技术和医药知识及雕塑、书法、音乐等艺术。

  隐元的到来,使沉寂多年的日本佛教界为之振奋,许多名僧相继归其门下。隐元也深得日本政界和文化界的礼遇,日本后水尾天皇亲自接见,询问佛法。一些日本公卿以及京都的行政首脑等,皈依了隐元,使临济禅宗蜚声日本。

  顺治十六年(1659年),日本皇室将京都宇治的醍醐山麓一万坪地赐给隐元创建新寺。隐元将新寺取名为“黄檗山万福寺”,以示不忘本源,这与希运把鹫峰改名为黄檗山一脉相承。京都万福寺的建筑和雕塑风格,园林绿化的特色和规章制度等都仿照福清的万福寺。因为后水尾天皇赐以佛舍利、御香等物,新寺专门建了舍利阁。康熙三年(1664年),72岁的隐元将住持职务交给弟子,自己退隐松堂。康熙十二年(1673年)4月3日,隐元大师圆寂,终年82岁。

  隐元在日本19年,黄檗宗成为日本五大佛教宗派之一。由隐元开创的这种文化,被日本学术界誉为“黄檗文化”。隐元在世时,日本天皇颁赐“大光普照国师”尊号。隐元大师圆寂后,天皇四次追赠尊号。1923年日本天皇还追封他为“真空大师”。至今日本各地建有黄檗分寺500多座,崇奉“黄檗宗”的僧俗有几百万人。1992年,日本京都黄檗寺专程将身披大红袈裟的隐元塑像送来福清祖寺。

  隐元是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名僧。他的诗偈警策清丽,如明崇祯九年(1636年)题在陈贤《观音图》上的七绝:“卓立莲花出海门,单提德水洒乾坤。善财窥破端倪处,五体归投正法尊”。隐元大师有《弘戒法仪》《语录》十卷、《灵涛集》一册等传世。

  回望黄檗寺,想想,有没有黄檗树,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黄檗寺。黄檗寺叫般若堂,叫建福寺,还是叫万福寺,其实也没有太大区别,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符号,关键是传播佛教文化的场所。住持的僧人是正干,是希运,还是隐元,其实也都一样是大德高僧。人们记住他们,是因为他们为传承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做出了突出贡献。

  就这样,几度拜访黄檗寺,记住了黄檗,记住了隐元,记住了“遇苦即止”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