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番薯

2017-02-22 01:26:28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曹于恩) 番薯,因由海外传入得名,俗称地瓜,又称甘薯。它是福清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解放初,福清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35.6%,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8.6%,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5.6%。是旧时福清人的主粮。而今由于粮食生产大发展,番薯由主粮变为调味食物。

  番薯老家在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也发现这香甜可口的植物。1492年,他回国时把薯种进献给西班牙女王。16世纪,随着西班牙殖民势力扩张,在占领吕宋(今菲律宾)后,番薯也随之在吕宋扎了根。

  中国各地的番薯最早是从福建引种传播的,薯种是由长年在吕宋经商的长乐人陈振龙带回的,其间还经历了一番艰辛。十六、十七世纪,吕宋的西班牙统治当局严禁番薯外传。陈振龙经常来往于吕宋各地,深知番薯产量极高,又容易种植,很想带回中国,造福百姓,可又苦于无法携带出境;于是他一面耐心向当地农民讨教种植方法,一面等待时机。最终,他想到了极好的办法:将番薯藤封藏在竹简里,再用细绳索系在船舷旁,躲过了关卡盘查;又经过7天7夜的航行,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5月,他把这种耐旱高产的作物带回到家乡——福州。开始,他与其子陈经纶在福州近郊纱帽池旁边的空地上种植,获得成功,收获颇丰。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正值福建大旱,谷物歉收。陈氏父子遂向福建巡抚都御史金学曾呈禀种植番薯的益处。于是,金学曾下令推广,经各地普遍试种,均获得成功,帮助当地百姓度过了灾荒年月。后来推广到全国各地,乃至传入琉球国。这一年金学曾勘灾到福清,将番薯带入,此后福清开始种植,后成为福清人的主要粮食作物。

  福建人感念陈振龙和金学曾引进推广之功,将番薯改名金薯,在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专门祭祀。

  自此,地方父老乡亲对番薯高度重视。民间传说,福建有一名医生为吕宋(今菲律宾)公主治好了病,公主为了谢恩,将番薯藤赠给医生,医生冒着杀头的危险,将番薯藤藏在行李中,带回祖国,后来,公主因此违反法律,被迫自杀。传奇故事当然只是传说而已,它反映了闽人对番薯的珍惜和重视。

  番薯的营养成分十分丰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赖氨酸,维生素A、B1、B2、C和钙的含量,番薯比米、面高,常吃番薯,不仅可以保持血液酸碱量平衡,减轻人体代谢负担,而且能够提高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避免肥胖出现;番薯含淀粉和纤维素7~8%,能增加粪便体积,且吸水性好,可预防便秘和肠道疾病,纤维素还容易与不饱和的脂肪酸结合,有助于防止血液中胆固醇的形成,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医书指出:“白薯性味甘平无毒,健脾胃,补虚弱。”《本草纲目》载:“白薯蒸、切、晒、收,充作粮食,称作薯粮,使人长寿少病。”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