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我珍藏着一部中国本土已失传的佚书

2016-09-19 18:19:20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陈仁杰

  一

  (作者:陈仁杰)蔡正孙是宋末著名诗人,字粹然,号蒙斋野逸,又号方寸翁,福建建安人,生于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卒年不详。史载,蔡正孙在宋亡前去临安参加科举考试,未第,遂长期居留于杭州;宋亡后归隐故乡建安,诗酒自娱,坚持遗民立场,不书元朝年号,只书甲子(年号)。

  蔡正孙是宋遗民,也是宋末元初一位重要诗评家,其《诗林广记》为世所重。蔡氏还编有《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二十卷, 是一部研究宋元之际诗学发展的重要文献,却罕为人知。此书选唐宋千家诗人的七言绝句作品,包括自己及大量宋遗民作品,凡1000余首,分标三百四十格,并加评释。

  《联珠诗格》对于研究宋代文学有重要的校勘、辑佚及史料价值,尤其是此书的辑佚价值。此书保存近400首《全宋诗》未收的佚作,其中有大量的宋代诗人不见于《全宋诗》。郭绍虞《宋诗话考》考述蔡正孙著作,未及此书;《全宋诗》广搜博采,收诗20多万首,作者近万人,总页数达到45698页的大书,亦遗此书。

  此书在编成后不久,从元初就在中国本土失传,但在韩国和日本有多种翻刻本,流传非常广,影响亦甚大,长期流传于域外,现在这部书最早的版本都是朝鲜本。

  据史载,《诗格》在中国久佚,晚清时始从日本传回中国,但一直没有引起重视。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朝鲜的古刻本,此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有收藏,韩国一些图书馆亦藏有残本。直到晚清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十三、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七、李盛铎《木樨轩藏书书录》才著录此书的朝鲜古刻本。

  现在,韩国奎章阁有成宗十五年(1484年)甲辰字本二十卷、明宗四年(1549年)墨书刊本残二册。延世大学校亦有甲辰字残本八卷(卷一三至二○),又有覆刻甲寅字残本七卷(卷五至八、卷一二至一四)。

  日本有五山版及多种翻刻本,比较常见的是天保二年(1831年)须静主人(贯名海屋)刊本(有朝鲜人徐居正等人的增注),以及大窪行(天民、诗佛)校,日本文化元年(1804年)江户金兰阁须原屋孙七等刊本(无增注,仅保留蔡正孙的自注)。

  朝鲜徐居正(1420—1492)等人的增注本,也是目前最早的版本。朝鲜时代柳希龄仿此书编有《大东联珠诗格》,江户时代日本学者舒亭先生的《联珠诗格译注》则将此书全部译成日语。朝鲜学者成汝信(1546—1632)称此书:“其为声也,谐格调、中律吕,理性情而追三百,祛淫哇而洗六朝”,而日本山本信有《孝经楼诗话》卷上云:“《唐诗选》,伪书也;《唐诗正声》、《唐诗品汇》,妄书也;《唐诗鼓吹》、《唐三体诗》,谬书也;《唐音》,庸书也;《唐诗贯珠》,妄书也;《唐诗归》,疏书也;其他《唐诗解》、《唐诗训解》等俗书,不足论也。特有宋义士蔡正孙编选之《联珠诗格》,正书也。”所谓“正书”,就是最适合学诗入门的书。由此可见,该书对朝鲜、韩国以及日本的深远影响。

  二

  我所珍藏着的是日本文化元年手刻的线装《联珠诗格》,全书20卷,四册。这套书标明是“享和三年开版”,享和是日本的年号之一,在宽政年号之后、文化年号之前,“享和三年”即1803年。“文化改元”即享和四年二月十一日(甲子年,阳历1804年3月22日)改元为“文化”年号,故称“文化版”。

  日版《联珠诗格》全称为《精刊唐宋千家联珠诗格》,由番易默斋于济德夫和建安(今南京)蒙斋蔡正孙粹然编集。于济,字德夫,号默斋,番易(今属江西)人。据蔡正孙在序中称,《联珠诗格》一书最初为于济所编,仅有三卷。由于蔡正孙在当时诗坛的影响,于济就将此编寄给了并未曾谋面的蔡氏,蔡正孙嫌其“杂而未伦,略而未详”,于是在于济原本的基础上大加增扩,号称千家,重加排比,成二十卷,由其子弥高梓行。是书有大德元年(原题“德酉”,当为大德丁酉,即大德元年,1297年)于济序,又有大德三年(1299年)王渊济序, 王渊济和蔡正孙同为谢叠山(谢枋得)门人,而蔡正孙序题“庚子春”,为大德四年(1300年),蔡氏时年62岁,可见此书成于元初。

  文化版《联珠诗格》扉页写着:文化元年夏新镌 天民先生校 东京书肆 金蘭阁梓,以及“不辞千里,翻刻必究”的字样。

  还有书商庆元、山本信有、佐藤坦大道等日本人题跋的《序》,现摘录如下:

  文化二年乙丑春日,书商庆元主人题写的《序》为:

  宋蔡蒙斋联珠诗格二十卷 我邦刻有三本焉。其一,徐氏增注者,文烦事杂。其二,皆无注者,倂册蔡氏自评,惟存诗格,省略之过,当亦非其本意,则俱不如自评之简出尽也。因今就自评元本纹之梓(木头雕刻成印刷用的木板),不敢少加私,以复其旧。惟格中重复者不一而足,唐宋岂无别作格之诗乎?而不取者,盖欲大著其终于宋士之贞心义气也!故新标再出,字于各诗上,使人易观,是吾辈微志也!

  北山山本信有撰写的《新刻唐宋联珠诗格序》篇幅很长,其云:

  国初文教方兴之时,斯书盛用乎。诗家有印版数通,及后来伪诗始行而併(合在一起)书与版,将几废偶存者,经年之久,剥蚀朽灭,今无完者矣。迩来江户书贾某某等七家相谋戮,力 资更新镂版託校订于天民,求题辞于余,天民乃衰爱日楼所藏元刻本、绿阴茶寮朝鲜本、平安翻刻元版本、朝鲜版翻刻本、活字本、正德本、巾箱本、别版巾箱本,及唐宋诗人本集、总集、选集、别集数十百部,彼此较仇(校对并加以考证),误者正之,讹者改之,数阅月而竣功,乃为善本,余作之序曰:斯书不啻(仅仅)可存而列于艺文,其所以可必传者有三焉……蒙斋者谢叠山门人也,蔡能继师志终身不肯仕于元……有显名不立于元朝廷者之诗于卷中,于是宋史不收宋末节士待之,可始知姓名字号者数十人矣。若受之爵食元粟者,虽夙(旧有的、素有的)誉乎宋代之士不敢收一人,有美有刺,以一小诗册子大助名教,又益乎史学,是可必传一矣。

  斯书始出日,当时卖国乞降、受禄贪权之徒,不得不慙恚侧目、借势禁阻,是故元时早已逸亡,明清诸名家藏书目录竹堂绛云楼、也是园等不得藏之、续之;文献通考、国史经籍志亦不收之;四库全书提要载蒙斋著述《诗林广记》,然不及斯书,可以知彼邦今犹无之。故元以降数百年间,博于文、深于诗者,亦皆不能见之。幸我邦相传不失,至于今得,无非天欲存不叛师、不负国忠臣义士之名字,吟咏于东方君子国乎,是可必传二矣。

  彼邦亡之已久矣,然物之隐显必有时,是书他日得良机会,有力君子能助天为善,转传于彼邦,使宋遗民名与诗,久隐灭不闻者,再显乎其所出地方,天神人鬼亦破颜,是可必传三矣。

  旧本有增注不载作者姓名,世多不知为何人作,及见朝鲜本始得知,其卷末有竹溪安琛跋云:“成化乙已年间,达城徐公居正增为注解,颇详密。后七年,我成宗大王命臣琛及……将徐注加补削,由是初知为朝鲜人徐居正作。居正有史学著《东国通鉴》五十六卷、外纪一卷……”今省增注,复蔡原本,贵其真也。

  ……今日文化之初,是亦助天为善也。

  江户一斋居士佐藤坦大道撰写的《刻联珠诗格叙》,作于文化甲子岁孟夏月,其写道:

  宋于济联珠诗格蔡正孙增订而评译之,王渊济叙之久传于我,版亦非一,今行本有增注不署撰者姓名氏,近得朝鲜本阅之,有其邦人安琛跋云:成化年间徐公居正增为注解,则知增注出韩人之手,而非原本也!余读宋元而下说部数百种,未见一言及斯编者,回检杨士奇文渊阁书目,王坅续经籍……亦不登载,颇疑其或于彼佚矣!

  又考三子履历,宋元史并无传,至于杂史诸书,亦未见名伹。……而蔡诗亦不一见焉,然后乃断知其为佚 也!

  ……况又宋季诸彦,失其传者其诗往往散见,而其书今佚于彼,而独存于我,则如是,何其不珍而秘哉!余藏元椠(简札、牍)一部,有评译、无增注,盖当时原本。属者大窪天民请余藏本校订改写……

  三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看不起汉人的朝代,尤其看不起读书人。元朝等级森严,统治者把人分成九类,其中有“七娼、八丐、九儒”,读书人排在最后一位,后来把知识分子称为“臭老九”便是源自此。

  元朝推行的民族压迫激起了蔡正孙的强烈反抗与鄙视,他频频以“胡”称呼看不起汉民族的统治者。这个“胡”源自于王昌龄《出塞》“不教胡马度阴山”句。蔡正孙的《梅花》:“惆怅南枝玉雪姿,人生消得几欢悲。夜来酒醒欹寒枕,楼上胡笳抵死吹。”(卷五)蔡氏自评云:“胡人卷芦叶吹曰笳。”武元衡《汴州闻角》:“何处金笳月里悲,悠悠边客梦先知。单于城上关山曲,今日中原总解吹。”(卷五)蔡氏评云:“胡人卷芦叶吹,谓之笳”,“夷狄之音流入中国,天下事可知也”。已入元朝的蔡正孙无所顾忌地称蒙古族为“胡”,这需要一定的胆量。几百年后,孙中山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也同样以“鞑虏”称呼“满清”统治者。

  关于蔡氏的作品 ,《全宋诗》仅辑得二首,而《唐宋千家联珠诗格》却保存了编者蔡正孙本人58首佚诗,此外宋代著名诗人,如赵蕃、刘克庄、戴复古、方岳、姜夔、赵师秀、谢枋得等都有数量较多的佚诗;而且还保存一大批《全宋诗》未收诗人的佚作,如周南峰25首、王秋江21首,皆可以补《全宋诗》之阙;并且《全宋诗》中很多宋诗的残句也可以藉此书而成完璧;蔡正孙的自注中还保留一些诗人的传记资料,对于了解很多名不见经传诗人的生平多有裨益。如他的以下两首诗,充满了他的才气和慈悲情怀。

  《梅》

  冰肌玉骨不知寒,深掩柴荆鹤梦残。

  月又渐高霜又下,惜花犹自倚吟阑。

  《春社》

  雨过芹香带浅泯,海棠花下倚斜晖。

  呼僮莫把柴门掩,留待旧巢新燕归。

  “呼僮莫把柴门掩,留待旧巢新燕归”,这是何等慈悲情怀。

  这套《联珠诗格》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东京生活时,在神保町一古书籍店里无意中买到的,终使流落域外七百多年的吾国旧籍重返故国。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