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拜年的记忆

2016-08-29 11:55:15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陈金辉

  (作者:陈金辉) 拜年的记忆令我终生难忘。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期间,我曾作为寒假回乡学生追随本村干部率领的拜年队伍去向村上军烈属拜年。参加慰问军烈属拜年活动是自愿参与的,其中以寒假回乡干部和回乡学生居多。大家一路鼓乐齐鸣吹吹打打,挨家挨户给军属烈属拜年。每到一家,就燃放鞭炮,领队的村干部给军烈属献上贺年信和数张年画,寄托大家对军属烈属的问候和祝愿。然而一张拜年年画却深深定格在我脑海深处,那是一张牛郎与织女七夕相会图,无数翩翩飞翔的喜鹊衔着树枝争相为牛郎织女搭建鹊桥,牛郎织女这对恩爱夫妻正是在万千喜鹊的帮助和祝福声中走上鹊桥执手相会。吉祥如意的寓意不言而喻。军属烈属在拜年长龙到达时就端出果盘笑脸相迎,答谢乡亲给予他们的尊重和荣耀。给军烈属拜年拉开一年一度的正月初一声势浩大的拜年的序幕,接下来的是家庭内部和乡亲朋友间的互拜。

  我曾清清楚楚地记得1961年春节,自上海同我姐姐一道南下来到我们老家过年的姐夫,在正月初一早晨双手作揖向父亲大人拜年,他的拜年贺词是“新年好”,他拜年的姿势是上身前倾、双手举至胸前抱拳作揖。姐夫毕恭毕敬的拜年情态充分体现了一位新女婿对泰山大人的无比敬重。在一旁悄然观礼的我们,也从姐夫憨厚的拜年礼节中领略到“礼”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满面笑容的父亲用生硬的普通话连声回应姐夫:“好,好,大家都新年好!”感人的翁婿交流的一幕就这样温馨地深刻地影响着当年尚未成年的我和我的弟弟妹妹。

  21世纪70年代,集体向军烈属拜年一事多被村干部们在年底里包揽完成了,村干部一班人马带上慰问品或慰问金登门给军烈属拜个早年,拜年的形式也由大张旗鼓转而微服出行,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在正月初一都能腾出更多时间走亲访友和相互间串门拜年。时值改革开放年月,乡亲们相互拜年更为频繁,村道上像走马灯一样流动着拜年的人群,你唱罢我登场。落座客厅,畅叙今昔,展望未来,拜年的话题更为广泛,不但局限于一两句的寒暄和吉祥语,更要相互介绍一下一年来闯荡外面的世界的成果和心得,和交流谋划新年的奋斗目标。此时,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拜年的果盘也丰富得多,名牌香烟、各地特产也为当下拜年增色不少。

  1982年春节,我虽来到县城中学教书,可我还是精心准备还乡过年的拜年果品,我特地买回各类农村孩子们心目中喜欢的名贵糖果,给正月初一来我乡下陋室拜年的小朋友以独特的感受和启发。今年2月,我在家乡碰上当年曾到我家拜过年的乡亲,时过34年,当年小姑娘如今已为人母,她还是那么津津乐道满怀深情向我讲述了当年到我家拜年的真切感受:“有一年初一,我就是到了你家拜年,才有口福第一次认识并吃上巧克力糖果;正因你家糖果好,我们一群拜年的男孩女孩在初一早晨曾先后多次上你家拜年,师母一点也不嫌弃吝啬,照样热情地给我们分发好糖果……”乡亲数语,让我体会到家乡人对美好事物的深深怀念。的确,当年大家舍得用名贵糖果装盘款待上门拜年的小孩在村上并不多见,招待小客人更多的是诸如花生瓜子一类的坚果;农村小孩平时少吃糖,只有在男女结婚场合和华侨衣锦还乡之时才能分到免费糖果,我置办各类高级糖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我摆阔,而意在让他们通过吃糖,激励他们努力向上的动力,促进培养他们更加渴望了解外面精彩世界的愿望。也许吃过糖的小朋友并未读懂当年一位教师内心深处所蕴含的殷切美妙的良苦用心。

  初一例行拜年,农村小孩很主动,初一起得早,扎上红头绳穿上新衣裳臭美臭美,特殊的时候总该有个特殊自我良好的感受才是。大人也一样,平时素装成性的大嫂也一反常态烫起头发穿起高跟,平时深藏于胭脂小匣的首饰也敢于拿出来佩戴于公众场合显摆显摆;甚至连老实巴交的老烟民也抽起高档香烟在年轻人面前神秘兮兮吞云吐雾,致使小伙子们刮目相看。人人都希冀在特殊时日应该有特殊展现,竭力在渲染体现新年的进步和富有,不负这大好时光大好年华。正月初一携儿带女走亲戚回娘家向父母拜年,也成了一道乡村亮丽的风景线,用不着“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的劳顿,轻轻松松常回家看看,人到礼到,向父母拜年的底气更足。

  我在1982年4月就举家进城,极大疏远了农村依然热火朝天的拜年习俗。当下单位里的拜年也由原来登门拜年渐渐演变成由工会组织的正月初一早晨集体团拜了,老师们个体间的拜年也多以电话、短信、微信、视频为主。而最让我快乐的是来自天南地北天下桃李的问候,五湖四海的学生纷纷来电给我拜年,更多会扎堆在除夕那天,手机电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让我应接不暇,这跟他们起初采用寄贺年卡给我拜年的方式截然不同,应该说更便捷更环保。天涯成咫尺,足不出户的拜年已成举手之劳。远在他国异乡打拼发展的学生们将一句句火热的拜年语言通过电波亲热传到我的耳中,呈现在我面前手中可视可感的视屏上……拜年绵延着师生情谊,宣泄着久违的想念。

  但我在大年初一,总会格外想念传统形式的拜年,有时还会特地亲自驱车应邀回到故乡,拜会兄弟姐妹、父老乡亲,与他们唠家常、道平安,实现面对面的促膝谈心的情感交流,零距离的拜年似乎让我的内心更熨帖更温暖!面对“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的相见不相识的童稚时,理所当然会乐于回应表示一下吧!即便爱不发声,也会早早有所准备,带给小可爱们的自然是一份长辈给予他们的一丁点儿殷实的新年纪念、新年期盼和新年记忆!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拜年的类型固然多样,但其精神内核依然鲜明,它传递着儒家遵从的长幼有序、尊老敬老的美德。续写着家族邻里、亲朋好友间以礼相待的情谊。在辞旧迎新的时刻,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拜年方式必将代代传承、经久不衰!拜年的一举一动犹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的一砖一瓦,默默铺设出一条条人际交往中人心相向而行的康庄大道。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