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传统祭孔佾舞

2014-07-07 09:19:21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佚名

  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佾舞,指乐舞,来自宗庙宫庭雅乐舞。舞者称为“佾生”。佾舞是周礼的重要形式,是中国古代呈献给尊贵国宾的最高礼节。

  佾分祭天子、公侯、大夫、士,又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分。与宫庭乐舞相同,释奠佾舞也有文舞和武舞。跳文舞时右手执羽,常用雉尾,左手执籥,即短笛形的竹管,分别有立容、立声之意。每个动作皆代表一个字,一节乐曲一组动作。武舞又称干舞。

  唐朝贞观年间的祭孔佾舞为文舞、武舞并用,唐玄宗开元年间曾用八佾。宋朝仅用文舞,表示谦逊礼让之义。明朝文舞武舞并用,采六佾,文舞佾生右手执三羽。释奠佾舞共有3成,各3个乐章,每个乐章由4言8句(32字)的诗词组成,总共有96个动作。佾舞自汉朝即有,但现今所存的佾舞舞谱只有明、清两代。

  南朝梁何逊《九日侍宴乐游宴》诗曰:“羽觞懽湛露,佾舞奏承云。”《文献通考·乐考》载曰:“(代宗)又令女伎为佾舞,雄健壮妙,号《孙武顺圣乐》。”南朝齐武帝永明三年(485年),对于释奠已有这样的记载:“元嘉立学、裴松之仪、应舞六佾,以郊乐未具,故从权奏登歌,今金石已备,宜设轩县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六佾即六佾舞,是中国古代诸侯用舞的编辑,有6行6列,共36人。轩县就是轩悬,是中国古代诸侯乐队的编制。这是历史上乐舞并用祭孔仪式的开始,之后各朝代祭孔的规模和乐舞均有不同。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六佾舞中增加了“三献礼”的项目,三献礼即初献、亚献、终献。唐朝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的祭孔大祀,采用了64人的八佾舞。

  佾舞是中华礼仪之邦的重要佐证,是民族智慧的瑰宝、优秀文化的衣钵,然而它在大陆已濒于失传。清乾隆《福清县志》对佾舞(即大成乐舞)有详细的记载,遗憾的是,现在已无人能表演佾舞。因此,传承佾舞并将其申报为各级“非遗”已迫在眉睫。

  为了传承佾舞文化,2012年,江志伦、李宗霖等人发起成立福清立达孔学会,得到台湾奉祀官府管理处原主任、孔学嫡传江逸子的大力支持。此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还到台湾进行学术交流。目前,该会正积极成立佾舞表演队、出版圣像画册及书籍、抢救八音雅乐、重建孔庙。(林秋明搜集整理)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