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福清端午节俗

2014-05-28 09:22:12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寒友

  福清传统称端午节为“五日节”,隆重仅次于春节,从五月初一至初五日日有节。有儿歌为证:“初一铛门葱,初二起驾猛,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龙船爬满江。”据清乾隆丁卯年编篡的《福清县志》卷之二“地舆志·岁时”载:“端午,插艾及菖蒲于门,以竹叶裹米为粽,祀先,亦以相馈。戏竞渡于河。五日午时,设蒲觞,磨雄黄饮之。小儿则以五色丝系臂,缀绣符,簪艾叶,浴兰汤,以辟除毒气。”可见古时五日节的隆重。

  艾、菖蒲和榕枝称为“端午三友”。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有杀菌作用。端午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子,可以驱鬼祛虫。也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 插榕树技以象征“青嘴平安”。故此初一要用艾草、菖蒲或榕枝“铛门葱” 端午日洗浴菖蒲汤又叫“浴兰”,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福清民俗洗的是菖蒲汤,谓之“午时汤”,说是有去秽健体作用。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福清从前水缺田少,糯米罕见,故一般人家不包粽子,只有富裕家庭才包粽子,所以普通人家只在初二这一天炊起驾粿。现在不然了,家家户户不但五日节包粽子,而且连平时也吃粽子。

  饮雄黄酒。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雄黄是矿物质,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有杀菌驱虫解五毒功效,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和肚脐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以前过五日节家家户户在门楣上贴用红黄两色纸剪的或画的灵符,即所谓“缀绣符”。小孩要用五彩丝线系在手臂上,象征自已是龙的子孙,称“捥宜珑”。初五日要煮几个菖蒲蛋,装在用五彩线编织成的网袋中,挂在小孩子胸前,称“挂太平”。妇女们则要将采来的艾枝插在发髻上,称“插青”。已出门(出嫁)的女儿还要备上猪蹄、线面、鸭蛋、鲜鱼和酒等礼品,回娘家为父母祈福,称“送节”。初五中午家家户户都设香案拜祖宗、祭天地,以求平安。这些古俗大多失传。

  “扒龙船”最隆重最热闹。福清自古山多洋少,缺少广阔水面,故此“扒龙船”活动并不普遍,过去只有迳江和龙江等地有此习俗,据说以前“扒龙船”时还在龙船上悬挂绣着“曹江孝女”、“湘水忠臣”的龙旗,以纪孝女曹娥和忠臣屈原。

  今天我们过五日节,许多人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对自己国家和乡土文化多欠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有强大的经济硬实力,还要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具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而传承和普及传统节日文化,对提升民族自信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