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叶向高的“第一”

2014-04-14 08:00:52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俞达珠

  在福清众多的历史人物中,叶向高有诸多“第一”(还应含“之最”“唯一”“唯有”“唯独”和“前所未有”等等同义词),即他官位第一(最高),可称为年龄最小“神童”,在籍融少儿中,也是第一的。考秀才取第一名,考取庶吉士,列福建考生第一名,他又是万历朝内阁中唯一的阁臣(所谓“独相十三载”),他更是明代晚期“放眼世界第一人”,他的著作数量最多,他为福清诸名胜留下最多的游记和题吟,留下的摩崖题刻也最多。他也是为重建重修福清名胜古迹最多的人,更为福清民间疾苦呼吁最多的历史人物。他身后的传说故事最多,传说的内容贬斥和赞颂,又有天壤之别,这又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他有“十个第一”之称。具体的,且一一道来。

  一、少小聪明,堪称“神童”第一。福清在民间说中称为“神童”的,只有三人,北宋的蔡伯俙,四岁能背诵御制诗,但只是能背皇章所作的诗而已,不是自己能作诗、应对;南宋陈贵谊“巧识真皇帝”时,已经是十岁的“学童”。而且只是传说,没有史料为证。叶向高六岁时,不仅能“应对”,还能作出很准确解读。一日,他祖父出上句:“日长似岁闲方觉”,他接口就对上“夜永如年卧不知”。他祖父要他解释,他说:“何公平常勤劳忙碌,今天闲着,才觉日子很长,所以才叫做“日长似岁闲方觉”。我小孩贪睡,一鼓透天明,所以“夜永如年卧不知”。这一故事是真实的,是有史籍记载的。因此,比起蔡伯俙和陈贵谊,应算是“神童第一”。

  二、在福清籍历史人物中,他官位最高,这是众所周知。但民间所说的“独相十三载”,不完全符合史实。他在万历朝,曾经一段时间是内阁中唯一的阁臣,但时间只有六年。而且也不是最高官位(不是首辅,即不是民间所说的“首相”)。到明天启元年,他再度入阁,才担任“首辅”,虽不称“相”。也没有实质的“相权”,但享受宰相待遇,如列为一品,爵“上柱国”,衔“太子太师”等,这是他的官位第一,阁臣“唯一”,但担任首辅时间只有四年。

  三、他十四岁时参加县试考取秀才第一名,府试,又名列一等,只是知县许梦熊怕他少年得志,不知深浅,会骄傲自满而贻误前程,因此把他压到第三名。这件事,他在《遂编》卷一中,有具体记载:

  余十四岁,赴邑试。邑令南陵许公梦熊一见奇之。且叹曰:“此必桂山先生之子也”,此后府试亦前列。督学为吉州宋阳山先生。试二议一论,余未亭午即成,首以卷呈,先生阅之,称善。既出,复使人呼至案前,问曰:“年若干”余以实对。“受业何人?”曰:“无他师,师家大人耳”。先生曰:“尔父亦必积学士”。叹赏再三,曰:“首拔子矣”。比出案,欲置余第一,而邑令以为年太小,压居第三”。

  县试,府试都考了第一名,还带个考生年龄最小,在考场中又是第一个交卷的,“一带三”,不间单。

  四、县、府试之后,有了参加乡试、会试的资格,一帆风顺,二十四岁中了进士,还不够得意,又参加庶吉士的考试,只有过了这一关,才可以进入翰林院,成为翰林学士,有机会接近皇帝、内阁大臣和六部尚书,最后入阁拜相。但在那个“朝中有人好做官”的封建社会,没有靠山,真不好过这一关。考庶吉条件很苛刻,要在全省参考的考生中考取第一名才合格。叶向高文才虽好,却也一波三折!他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有详细的叙述:

  阁试初序第六,再试第一,故事:阁试卷皆糊名。宫坊先阅,然后呈阁老。其阅再试者为蛟门沈公、复阉吴公,业已定余第一矣。而沈公侦其为余,遽欲易他卷。盖闽中庶常二人,其一为吴龙征,沈公之取士也。往试第一者必留馆。沈公恐余留吴须出,故必欲抑之以为吴也,复庵公力争之,沈公不能夺也。……时同馆多时髦,皆有凭藉。而余海上孤生,朝中无一相识,蝺蝺如也。然卒不见摈,以驯至今日,岂非天哉。

  考了第一,可是阁臣沈一贯为要提携他的门生吴龙征,欲把向高的第一名资格取消,幸好另一阁臣吴中行据理力争,沈一贯才没有得逞。但此后一直作梗,致向高被贬出京,到南京(明时陪都)任礼部和吏部侍郎。到万历三十五年,沈一贯罢官后,叶向高才有机会回京入阁。他一生的仕途,没有靠山,走不通“后门”,全凭他的天赋和勤奋加上他的高尚品德。

  五、叶向高又是晚明社会“放眼世界第一人”。明朝中叶以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那时的传教士来华,还没有如后来“带着大炮和鸦片”来华进行“文化侵略”。而是比较单纯地传教,并带来先进的科技知识。但思想冥顽不化的士大夫和道学先生们,取激烈反对的态度,不断制造“教难”。叶向高独具慧眼,持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对待西方来华的商人和传教士。他在为杨淇园的《西学十诫初解》一书作序说:“学之道多端,即吾中国已不能统一,自孔孟时,即有老庄杨墨辈与之角立。近乃有泰西人自万里外来……其人皆绝世聪明,于书无所不读,凡中国经史,译写殆尽,其技艺制作之精,中国人不能及也。”他在西教士艾儒略所作《职方外纪》在福建重刊时作序说:“泰西氏之始入中国者……又画为《舆地全图,凡地之四周皆有国土,中国仅如掌大,……,其言舆地,则吾儒亦有地如卵黄之说,但不能穷其道理、名号、风俗、物产,如泰西氏所图记。要以茫茫堪舆,俯仰无垠,吾中国人耳目闻见有限,自非绝域异人躬履其地,积年累月,何以得其详悉之若是乎?”因为他具有开阔的眼光和广阔的视野,虚怀若谷地接纳新事物。才有〈赠西国诸子〉一诗传世。诗云:

  天地信无垠,小智安足拟。爰有西方人,来自八万里。蹑蹻历穷荒,浮槎过弱水。言慕中华风,深契吾儒理。著书多格言,结交皆贤士。俶诡良不矜,熙攘乃所。圣化被九埏,殊方表同轨。拘儒徒管见,达观自一视。我亦与之游,泠然得深旨。

  他不但在理论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视野和襟怀,在行动上也有作为,利玛窦在北京逝世时,他向皇帝上书说:“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结果皇帝准奏,给利玛窦赐地厚葬。他告老还乡时,带了艾儒略来福建并在福州举行一次“三山论学”的学术讨论会,以扩大影响。在他的支持下,艾儒略来福清,在水陆街建了第一座天主堂,也是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孙子和一个曾孙和一个孙媳妇入教,长孙叶益藩带头发动捐资,在福州宫巷建了福州历史上第一座天主堂。

  六、在融籍古代著术人物中,其著作数量,叶向高又是第一人。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书目,就有360多卷,约两百多万字。就其著术数量而言,还未发现有历史人物的著作数量超过他。其内容面之广,思想性之深刻,其文学、哲学、史学、政论的文献价值,也堪称第一。

  七、在历史人物中,叶向高对家乡的感情最深,为家乡做的善事最多,也为家乡留下最多的诗文和文史资料。单就《苍霞草全集》中,记录福清的人、事、物的文章就有131篇,诗词66首,其中记载福清历史人物的生平事略有64篇。这些资料补充了各级方志的缺失和不足。如抗元烈士林同和刘仝祖,《福州府志》把林同列为永太人,《福清县志》也只简略地记了二百多字。叶向高特为此事作了《忠烈祠记》,详尽地记述了抗元事件的具体经过。把林同视为与文天祥的同等价值的历史人物。还有镇东卫的兵营设置,镇东卫官兵的给养来源和军屯制度等等,《县志》均为缺载。此外,他为福清诸名胜景区的开辟和重建,如开辟福庐山,重建瑞岩石佛阁和九仙楼、为黄檗寺申请赐经和捐资400两重建寺院和藏经阁,募建石竹山观音阁和僧房。并在福邑诸名山留下了摩崖题刻和诗刻,其数量也是融籍历史人物之最。此外,他还为解救福清人民的苦难和地方教育文化、交通建设做出诸多建言和贡献,留下的遗迹也最多。

  八、叶向高还是明代中晚期内阁大臣中最清廉的官员。在他之前的严嵩、高拱、徐阶、张居正等,其家产占地均在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而向高自其父任知州时不到二百亩,到他入阁后也只有六百亩。严嵩、张居正等的府第都类比王侯。不论在后叶故居还是他在南京任闲职时回乡搬家迁居县城建的房屋,都只与一般官员相类。到了他入阁后,直至他告老后,只购买了小花园——豆区园,再也没有建造大型宰相府。他之后的内阁首辅方从哲和阁臣张瑞图等,又多投入魏忠贤,成为奄党的骨干,作恶多端,可他一生作风严谨,不事张扬,生活低调。告老后,福建省地方官准备在叶府门前树旗杆,他坚决辞绝,不予接受。许多大臣,包括张居正在内,一旦当权,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子弟都被授官,进入社会高层,张居正甚至插手科场作弊,通过太后出面,示意考官把自己的儿子考进士,列名第一,中了状元。科场的腐败之风,从此益盛。叶向高的三个弟弟和一个儿子,没有一人进入考场,居家又谨守大义,不危害乡里。儿子叶成学按例恩荫“尚宝司司丞”的虚衔后,马上离京回乡,在乡里办了许多好事,没一点贵公子的习气。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九、叶向高的民本精神亦甚为可贵。古代社会以功名(考取秀才、举人、进士为时尚)为最高荣誉,以官位为奋斗目标。对有益于民生的科技人员,不予重视,甚至视而不见。福清古代的许多重要的,大型的建筑物如龙江桥、上迳桥、庐曹桥、宏路桥、江口桥、五龙龙首桥等大型桥梁和大型水利工程如天宝陂、祥符陂、东西塘、白水湖等,以及瑞云塔、水南塔、上迳塔、化南塔和大型寺院、四座古城等,人们只记其主事者和捐款姓名,其工程技术人员如设计师和工程师等,都没有留下姓名和他们的功绩。唯独叶向高在《福清县新建桥塔记》中记下了工程师李邦达的名字。这在福清古代建筑史上也是唯一的。

  十、叶向高身后留下的民间传说故事,也是融籍历史人物“之最”。在民间茶余饭后,一说起故事来,几乎离不了“叶相的故事”,不论深山密林中的小山村,东海之滨的小岛,都有向高的故事在流传。但却存在非常奇怪的现象。原先故事的内容,说叶好话的不多,贬斥、臭骂却很多。故乡人骂自己祖上一个很好的历史人物,这实在是个“异常现象”。这一奇异现象,在融籍历史人物身上,也很难找到。这也算是“唯独”或“前所未有”的怪异现象吧。产生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笔者另有专门文字释说。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作详细叙说。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