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不应被遗忘的抗倭英烈童乾震

2013-11-25 00:30:55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俞达珠

  福清倭寇的平定,人们多只认知戚家军的功绩。其实民间的二十年抗倭斗争,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亦应得到怀念和颂扬。如夏叔慎兄弟、林学书、林廷兴等烈士,都为抗倭卫国洒血疆场。而泉州卫指挥童乾震和他所率领的三百骑兵孤军奋战,全部牺牲在海口抗倭战场。他们为民血战,为国捐躯,感天动地,却没有得到当时官府的褒扬和抚恤。为此,当时福清人贡生郭造卿给戚继光将军写了一封信,备述童乾震奋勇杀敌事略。接着他忿恨地说:“顾碧化犹丹而英魂靡托,孤忠未吊而故老咨嗟。此烈士所以隳心而望风为之饮泣者。”最后提出建议:童乾震战死海口,应在海口建祠纪念,并将他的英雄杀敌之功,转报泉州,令他的家乡地方官向朝廷报请建祠赐庙。这样才可以使“庶抱忠者奋激而兴也”。遗憾的是,今天我们从史册中见不到郭造卿给戚将军的信有下文。童乾震以鲜血的代价视死如归的精神,依然寂寂无闻于世。所幸郭造卿《与戚将军言挥使童乾震死事书》,虽被清乾隆《福清县志》编纂者只列入“杂事”附卷遗篇而感不平,但毕竟给后人“留此英气满人间”。

  据郭造卿所书和福清其他抗倭史料,梳理出童乾震抗倭事略如下:

  童乾震(?~1555年),泉州卫指挥。明嘉靖三十四年,他带着儿子童养锐和三百骑兵驰援福清抗倭。经一场孤军血战,他和三百泉州骑兵全部战死海口城。所幸其子在民军的保护下,幸存于世,由他扶送父柩回泉州安葬。他和三百骑兵的牺牲,皆因参将尹凤拥兵三千,畏战观望不予增援所致。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乱闽,到处告急。海口镇东卫年仅二十岁的指挥同知秦经国奋勇抗击,且善于在海上歼灭倭寇,不使倭兵登陆犯境,战攻卓著,因而名闻于省城。嘉靖三十三年,倭寇进犯福州、兴化、泉州三府。官军无能,情势危急。省都司令秦经国率领水军驻节泉州,负责海上抗倭战事。秦经国一走,倭寇侦知镇东城空虚,蜂拥而至。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大批倭寇围攻镇东城。留守镇东城的军官戴洪、高怀德和张銮战死,卫城危在旦夕。而省里派参将尹凤率三千人驰援,尹凤却驻军里美,观望不敢出战。民军首领陈学书只好星夜赶赴泉州,要求秦经国回师救援。秦经国带着陈学书面见泉州知府。秦经国直言,若不派兵增援,他将不顾担当何种罪名,也要亲自回援镇东城。泉州知府害怕秦经国离去,只好命泉州卫指挥童乾震前往。童乾震义无反顾,带着儿子和三百骑兵,日夜兼程赶至里美。只见海口方向烈焰腾空,有消息传来,镇东城已经陷落。他下令:“诛茅为营,士兵不得入民房,扰害民众。”自己立即参见尹凤,要求他们共同出兵夺回镇东城。但尹凤只想保存实力,不肯作出牺牲。对童乾震的要求,拒绝了,怕担着纵倭的罪名,于是耍了阴谋,对童乾震说:“童大人,你们初来乍到,地形、敌情和民心均不得知。贸然出兵,恐无把握战胜倭寇。再等几天,部队得到休整,又摸清敌情,然后一同出战。”童乾震见他说得有理,只好等待。这几天,他与士卒们同吃同住。海口民军不断派人来里美请求尹凤和童部出兵救援。童乾震热血沸腾,一而再地催促尹凤协同出兵。尹凤又耍了阴谋,一面答应让童部先发兵,他随后接应,并约定以火炮为号。一面日日设宴,把要求参战的手下将佐灌醉,以拖延应付。童乾震只好孤军先行,奔袭海口。

  民军一见官军援兵终于到来,个个振奋,倭寇突然见到官军,一时慌乱,被杀散而逃。童乾震见倭兵退去,召集陈学书和林廷兴等一起分析敌情。林廷兴屡与倭寇作战,深知其诈。他说:“蒙将军增援杀散倭寇,但倭兵并未被重创,仅杀散而已。不用多时,又会卷土重来。”果然不出所料。被杀退的倭寇又整队从龙江桥南奔杀而来。童乾震一面率部迎战,一面令号兵发火炮向里美尹凤报告军情,请他们出兵参战。倭寇听到号炮声,惊疑不定,不敢过桥,只派小队试探。当他们见到没有大队援兵到来,2000多倭兵蜂拥杀过桥来。童乾震见贼兵势众,令再发号炮,自己身先士卒,冲杀在阵前。有一号称“万人敌”的贼将,见童是主将,气势汹汹地杀来。童乾震眼明手快,避过敌人砍来的大刀,反手一劈,斩断“万人敌”右臂。一群贼兵拼死救下“万人敌”,节节败退。正当他们慌乱时,桥南方向又有千余倭兵增援赶来,把童部兵马围困在垓心。乾震见势危急,令一亲兵突出重围,再发号炮,可是三通号炮过后,尹凤依然“隔岸观火”,不予救援。这时童乾震已感到上当,等待援兵已经无望,战胜敌寇也不可能,只好且战且退,准备与林廷兴的民军汇合。但他立即发现,林廷兴所率民军被另一支倭兵包围,无法靠拢。此时他已决心报国,招手把仅余的50名骑兵召集到身边,对他们说:“我世受国恩,义当战死此地。你等不必与我一起死难,马上突围。”士兵们不忍离去,不待童乾震下令,纷纷掉转战马,向冲上来的敌兵杀去。这时有一倭寇趁童不备,一刀砍伤他的坐骑。童乾震一惊,顺势跃下战马,一刀向贼兵杀去。不意被反砍一刀,刺进腹部,壮烈牺牲。仅余的五十名勇士,也全部战死。恰在此时,闻讯赶来救援的长乐民军追杀而至,倭寇见不断有援兵到来,就从水路撤出海口。这一天,是明嘉靖三十四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

  第二天,童乾震儿子童养锐抚送其父的灵柩回泉州,路经福清县城南门,城内士民纷纷出城,设案路祭童乾震的英灵,并派出代表与童养锐一起送乾震的官柩回乡安葬。

  同是人民的血汗供养的官军,面对民族危难,人民惨遭屠杀,一个拥兵坐视不救,一个战死沙场,成仁取义。如今读来,依然令人嗟叹。郭造卿建议建祠纪念的遗愿,或许在今世能够实现,诚如所愿,则能鼓舞和激励后人,忠心为国,振兴中华。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