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七街三十六巷”考略

2013-11-18 20:09:05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田由

  福清自唐圣历二年(699年)置县以降,至明季已成为“海上   岩邑也。其幅员之广,户口之蕃,章缝之众,赋税之赢,盖闽中罕俪焉”。(明万历已未,大学士邑人叶向高撰《福清县志》序)同代邑人郭万程之《福清辩》云:县名“号屡易而治不改焉。”可见县治就在今之融城。

  对于县城的街巷布局,相传有“七街三十六巷”,但七街为哪七街,三十六巷是哪些巷,自来未有定论。查清乾隆丁卯知县       饶安鼎主修,光绪戊戌年重刊的《福清县志》卷之二“地舆志·市”载:“县市,在城小桥街、上井街、横街、产塘街、后埔街”,仅五街。虽下文有“鱼街市”条,载“鱼市原在南门,近移此地。市人将鱼货排在店前,侵占街道,上用板蓬遮盖。知县吴锟令撤板蓬,不许鱼货排列街上,现竖立石碑县前。今复违禁架板蓬,比前更甚,街道尽侵矣。”《福清市志》将其名为“鱼市街”与上述五街并列称“六街”,实讹。盖因“鱼街市”实乃指原在南门外一处以售卖鱼货为主的“集市”,不过后来非法移至“县前”横街的一段,其性质仍为“集市”,与前后所列的牛田市、高山市、海口市、磨石市是同一性质的。乾隆版《福清县志》卷之二“地舆志·巷”详列“蓝桥巷、阳春巷、桧亭巷、官驿巷、道院巷、官塘巷、敖里巷、侵云巷、下庐巷、林河巷、涧下巷、文高巷、下赵巷、上巷、中巷、东巷、杏园巷、水陆巷、湖边巷、侯伯巷、上井巷、下井巷、下施巷、上林巷、城隍巷、后巷、水晶巷、玻璃巷、圳乾巷、河头巷、市头巷、郑巷、王巷”计三十三巷,对照该志“县城图”中,另有土松巷、深巷、吴厝巷、后凤山巷、高巷等,以巷为名的巷有三十八条。如加上虽未冠以“巷”而实为巷的山门头,湖滨下、下堂前等。实际有巷四十一条。而图中另有下井街之街巷名,不知应归入“街”或“巷”之列。

  据民国26年(1937年)县城图(《福清市志》有附)以“街”命名的地方有后埔街、学前街、宦街、小桥街、产塘街、水陆街、福新街、学后街,仓前街、市心街、新街共十一街。以“巷”命名的地名有:后路巷、城隍巷、上连巷、古夏巷、阳春巷、横巷、石狮巷、吴厝巷、道院巷、养端巷、桧亭巷、官驿巷、假山巷、上巷、河尾巷、河头巷、深巷、何厝巷、嘉代巷、郑巷、旺巷等二十一条。不以“巷”冠名的地名有较场埔墘、三门楼、十五落、下施井、参府前、柴坊顶、莿霸衕、田墘、十五兜榕、永康前、县坪崎、楼锦霞、王爷坛、皇帝埕、福塘仔、龚祠前、仙楼下、荔枝林、高巷头、真君堂、林厝埕、下樵埕、桃园底、湖滨霞、玉斗园、都练底、布政底、大中前、官塘墘、五德堂、石狮底、花亭底、米后街、五落衕、南门兜、杏园衕等36处,如与上述巷名相加共有57处。

  而据1952年7月福清县区划,县城属第十五区,辖“锦云街”、“西文街”、“北大街”、“一拂街”、“小桥街”、“西大街”等六街,此乃行政区划单位,非街道名称。地名中以“街”、“路”命名的有宦街、产塘街、大北街、鱼市街、河前街、小桥街、福星街、新街、后埔街和一拂路共有十街,但明显缺水陆街(西门街)。而以“巷”命名的地方有后路巷、城隍巷、上连巷、阳春巷、假山巷、官驿巷、后巷、官塘巷、桧亭巷、凤山巷、东巷、高巷、道人巷,吴厝巷、下赵巷、杏园巷、古夏巷、高厝巷、郑巷、石狮巷、何厝巷、深巷、河头巷、旺巷、上巷等共二十五巷。而不以巷冠名的地名有吴厝顶、杜伯衕、大中前、官塘墘、楼锦霞、西塘、三门楼、五德堂、下施井、福塘仔、王爷坛 、板坪厅、柴坊顶、参府前、柳池头、体育场、龚厝祠、十五落、官井兜、县坪崎、布政底、火烧埕、苍埕底、玉斗园、田墘、学后、湖滨霞、察院埔和西园村,共29处。加上上述25巷,共有“巷”级的地名54处,

  查1996年版《福清政区图》所附的《福清市城区中心图》所载街路名称,其中在旧城区内的有一拂街、后埔街、小桥街、产塘街、西门街、向高街、城隍街、田墘街、较场路、清荣大道、东门街、江滨路等十二条,其中向高街、清荣大道、江滨路、较场路与田墘街为新辟,城隍街由巷升格,实际保留旧街的仅五条。在习惯上,人们又将一拂街东段称学前街,中段称鱼市街、西段称横街尾。而图上巷名无载,据实地勘查,现存的古巷,仅有古夏巷、阳春巷、东巷、后巷、郑巷、王巷、河头巷、河后巷、官驿巷、假山巷、上巷、深巷、何厝巷、凤山巷、上巷、上连巷等二十余条,加上不冠巷名仍存的柴坊顶、参府前、福塘境、玉斗园、湖滨霞、十五落等亦不足三十处。大多古地名均已废存成为人们的记忆。

  这就是我们现在可以查得的有证可查的四个历史年代福清古城区街巷名称的资料。从这四个历史年代的资料,我们确实无法确定所谓“七街三十六巷”准确所指。那么《福清市志》第三章“地名·融城”开宗明义云:“传说县城有7街36巷:7街:后埔街、鱼市街、水陆街、产塘街、小桥街、大北街、宦街;36巷:上巷、河头巷、郑巷、旺巷、脚带巷、相连巷、城隍巷、阳春巷、古夏巷、东巷、道人巷、后巷、十五落、楼锦霞、假山巷、官驿巷、桧亭巷、学尾巷、深巷、杜伯弄、杏园弄、湖滨霞、玉斗园、学前、学后、官塘墩、西塘、金井园、参府前、福塘墘、较场埔墘、五德堂”之谓不知从何处而得,以传说入志,且无定论,显然是主观臆测之说。

  既然我们无法从已有资料中确证“七街三十六巷”之名称,那么为什么近代却广泛流传“七街三十六巷”之说呢?我以为这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的缘由的。以下是我的揣测。

  揣测一:以“七街三十六巷”示县城之广大。众所周知,中国自古有以九及九之倍数代表众多之意。如“九霄云外”、“十八层地狱”、“三十六计”、“七十二变”、“一百零八将”等。古人为了说明福清县城街巷之多,故以用“七街三十六巷”来具体说之。但为什么不讲“九街三十六巷”或时下时髦的“八街三十六巷”而用“七街三十六巷”呢?我以为这与福清先民自古尚七之风有关。福清古谚语有“七兴八败”之说,故在尚八的南风尚未北渐之时,以“七”易“九”是很自然的事。

  揣测二:受宋时福清县域内曾划分为“七乡三十六里”之影响。据乾隆版《福清县志》卷之二“地舆志·疆圉 ”载:按《闽中记》,宋庆历八年,端明殿学士蔡襄原福州太守定为十乡五十里,后并为七乡三十六里。太平乡统永东里,修仁里、海上里(六都、七都)、海下里(四都、五都)。感德乡统仁寿里,浔洋里、新安里、永宾里(一都、二都、三都)方民里、方成里。崇德乡统福唐里、时和里、化北里(上都、下都)、平南里(五十九都、六十都、六十一都)、平北里、上平北里、下井得里。孝义乡统隆仁里,化南里、南日里、临江里、江阴里。万安乡统万安里,新丰里、灵得里(上都、下都)、苏田里、安香里、光贤里。长东乡统文兴里、清源里、方兴里、新宁里。永福乡统永福里。清远里、遵义里、善福里、永寿里。由此人们把街巷数目与此比附,也不是不可能的。但不论何种可能,福清县城自古以来城区广大,街巷多的事实是不容否定的。

  由于手头缺乏更多相关资料,目前我们仅仅只能依借助现有的不多的文献资料,对传说的“七街三十六巷”进行初步的探讨。渴望今后能够获得更多可靠的资料,可以更加准确地对此命题进行证实,那么困扰福清地方史界的这个命题将会迎刃而解。在此,我也诚望有志于福清地方史研究的同好们继续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期有更加丰硕的收获,这也是我写此文的目的之一。我殷切期待着。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