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瑞岩考(二题)

2013-11-19 00:00:46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俞达珠

  集三级(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于一身的瑞岩山的三处文物──弥勒佛、摩崖题刻、瑞岩寺,经常被人误读。笔者认为,这种状况长期存在,是会被外地游客笑话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两处文物作一些解读。

  其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刻弥勒佛像,刻于何年?完工于何年?有人认为,刻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完成于明初(或洪武元年,或元至正二十八年,即公元1368年)。另一说完成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其实,这两种说法,均是误读了方志所载,或凭臆测,或不加考证地以讹传讹。不知这种说法,依据的出处是什么?

  笔者查阅了《闽书》、《八闽通志》、明《福州府志》、清《福州府志》、《闽都记》和清《福清县志》,均没有记载石弥勒佛刻于何年,完成于何年,甚至连提都没有提及瑞岩山中有个石刻弥勒佛。明《瑞岩山志》只记有“石佛”,也没有记其刻于何年。只有清康熙十三年(1673年),海口人林以寀编的《海口特志》提到:元至正间,邑人吕伯恭琢大石为弥勒佛像,高三丈五尺。民国十四年(1925年)海口人林宜恒修《续海口志》,在“丛谈”一节中引用《海口特志》并收入民间传说:“瑞岩石弥勒,造自元至正间,邑人吕伯恭琢大石为弥勒佛,高三丈五尺,石匠日夜百人,至晚只有九十九人,疑是神助。明洪武二十三年僧悟普构堂覆之。”就这五十六个字,被人演化为:(1)动工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完成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历时四十九年。试想,海口龙江桥如此巨大的工程,只十年就建成,一尊弥勒佛,只是在已经很像弥勒佛的模型基础上进行细加工(这有宋以前瑞岩山就名为“弥勒小隐岩”为证),就花了二十八年或四十九年时间?不可思议!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读呢?究其原因,就在于对史料没有认真地考证。《海口特志》“元至正间”四字,被理解为整个“元至正间”(1341~1368年)都在刻弥勒佛。因此定论为“元至正元年动工,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也是洪武元年)完成,历时二十八年。”又因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重建石佛阁,误认为是刻弥勒佛完工之年。因此又定论:“元至正元年动工,明洪武二十三年完成,历时四十九年。”这一误读现象,自1998年编的《福建风光名胜》至近日(11月3日)《福州晚报》的一篇文章,依然沿袭这种错误。

  确切地说,说动工于至正元年,或有可能,但完工时间,至迟不会到至正九年之后,因为元至正九年,孛罗天章建石佛阁。如果石佛未刻完成,怎能建石佛阁“覆”之(覆在石佛之上)?

  录几个古人诗句和游记,以证明、清时代的文人们,都不敢胡乱臆测石佛刻于何时。如陈介夫《石弥勒佛》诗:“自脱阃浮不记年。”《瑞岩山志》欧应昌作《游瑞岩山记》只说“堂(指石佛阁题匾“弥勒天堂”)有石弥勒坐像,高数十尺,天然妙相,丈六金身不如也。”也没有提及石佛刻于何年。

  那么,林以寀修《海口特志》时,何以会知道弥勒佛刻于“元至正间”?这有两种可能。其一,元至正间曾修有第一部《瑞岩山志》。欧应昌《瑞岩山志引》一文称:“顾闻岩旧有志,辑于元至正间,至我明成化,指挥丘公宣又重梓矣。”说明这部《瑞岩山志》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还重刊过。石佛刻于至正间,第一部山志也修于至正间,肯定会记录其事。只是嘉靖间的倭寇犯境,山志散佚,至明万历间已不复存在。其二,山志虽不存,但吕伯恭刻石佛的有趣传说,在海口一带民间广泛流传。至民国年间,“九十九吃晚餐”依然是海口民间一则“趣谈”。林以寀和林宜恒都是有心于海口历史掌故的读书人,必然会关心汇集民间的记忆而收入他们各自编纂的两部乡土志。幸而有此,我们今天才能知道石佛“刻于元至正间”。

  其二,瑞岩寺建于何年?它是否又名“报恩寺”?答案:瑞岩寺建于宋宣四年之前;瑞岩寺和报恩寺是瑞岩山的两个寺庙,不是“瑞岩寺又名报恩寺”。根据有:

  (一)团栾居士隐居瑞岩山之前,瑞岩山中已有瑞岩寺,他刚进山隐居时,就住在瑞岩寺,可见此时已有瑞岩寺。后来他另建团栾庵居住。后人误把两者合为一处。那么瑞岩寺建于何年呢?欧应昌《瑞岩山寺》认为“不知建自何年”。有可能建于唐代贞元年间(785~805年)。《瑞岩山志》“隐逸”条记载:“瑞岩之有寺,不知肇自何代。而沙门真干者,亦未必为开山祖师。”

  说明已经有人认为瑞岩寺是真干始建的。于此可知,在团栾隐居瑞岩山之前,已有瑞岩寺,它的前身名为“仙峰瑞岩寺”。它的始建,有可能在唐代(详见2011年新编《瑞岩新志稿》第301页“瑞岩考”)。这只是推定。但无论如何不是“始建于宋宣和四年”(1122年)。

  (二)瑞岩寺是否“又名报恩寺”?其实,瑞岩寺在前岩,报恩寺在后岩。报恩持始建宋天圣四年(1026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僧广旭募缘重修,万历间叶向高再次重修,并题“恩报寺”三字匾额。此后,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次重修。1999年,信众们又集资重修一新,并塑叶向高坐像于庙中。说“瑞岩寺又名报恩寺”,这不仅是对史书的误读,更是违反史实的常识性错误。

  结论:瑞岩山石弥勒佛,刻于元至正初年,至迟在元至正九年刻成。在这一年孛罗天章才建石佛阁。瑞岩寺、团栾庵和报恩寺,是瑞岩山历史上出现的三处不同寺院。瑞岩寺既没有“又名报恩寺”,也不是团栾庵改建的。瑞岩山现存还有瑞岩寺和报恩寺两座庙宇,更证明“瑞岩寺又名报恩寺”之谬矣!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