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朱熹游福清的足迹和遗墨

2013-11-11 11:05:04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俞达珠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人称“晦翁”。祖籍江西婺源,出生于福建尤溪。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年十八岁中进士。一生因坚持宣扬程氏理学,与朝中一些大臣发生学术之争,更因敢言直谏,力主抗金,遭主和派和投降派等权臣打击和排斥。因而一生颠沛流漓。晚年在福建各地讲学。他先后至少三次来福清,所到之处有灵石、黄檗、石竹、瑞岩等名山,考察海口龙江书院。在黄檗、灵石、石竹、瑞岩和南岭梨洞、龙田闻读等地留下摩岩题刻和诗篇,是福清珍贵的文化瑰宝。

  朱熹游福清的缘起是,十八岁中进士那年,朝廷即授他南安主薄。主薄是县官的秘书长,虽品级不高(九品),但初涉官场的饱学之士多初授此职,因为任此职者升迁快。因此文人们多钦羡这一职务。朱熹少年登第,又授此重要职务,他踌躇满志,心情愉快地走马上任。途经莆田时,特地到红泉书院拜访同是程门出身的同学“东南理学名师”林光朝。林光朝的席下学生数百人。他向朱熹介绍说,自己学生再多,唯林亦之才是唯一的高弟。此事给朱熹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后来他才有三游福清。可惜的是,后人所编的朱熹行状和传记,均不提朱熹福清之行和他在福清留下的摩岩题刻和诗篇,实在是个遗憾。因此,记述朱熹游福清的行踪和留下的文物,就显得更为重要。现分述如下。

  朱熹在黄檗山的行踪,其时间,《黄檗山志》记载不详。但他确实到过黄檗山。据清道光四年(1824年)释·达光所作的《黄檗重修寺志序》和嘉庆年间知县张缙云所作《复黄檗寺田记》,都提出朱熹到过黄檗山,并留下一诗:

  瀑  布

  峰回危径转,垂练嵬千寻。

  不为登山倦,踌躇秋间阴。

  惜此诗未收入现藏的一九八九年四月重刊的《黄檗山志》。

  朱熹游石竹山的依据,则有《题小憩亭联》:

  两山相对终无语, 一水独流似有声。

  只是他游石竹山的时间无考。

  朱熹三进灵源,成为灵石山的重要史事和遗迹。但他进山时间亦无从查考。据《灵石山志》载,他三次进山,住山半载。为苍霞亭题匾,在雌雄石上刻“灵石山”三大字,并在其旁题刻一首曰:

  百尺楼台九叠山,个中风景脱尘寰。

  危亭势枕苍霞古,灵石香沾碧藓斑。

  佳境每因劳企仰,胜游未及费跻攀。

  何当酬却诗书债,遂我浮生半日闲。

  此外,他还在蟠桃坞的一块大岩石上刻“蟠桃石”三字,惜此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开山炸石打掉。

  朱熹游瑞岩并留有诗篇。现藏明万历欧应昌所修的《瑞岩山志》均不收录。近年因编缉《福唐诗注》辑得朱熹三次游瑞岩留下的诗七首。第一次游瑞岩时间无考,留下一首:

  游瑞岩次韵

  踏破千林黄叶堆,林间台殿郁崔嵬。

  谷泉喷薄秋逾响,山翠空蒙画不开。

  一壑只今藏胜概,三生畴昔记曾来。

  解衣正作留连计,未许山灵便却回。

  第二次游瑞岩于绍兴三十八年(1162年),作二诗,题为:

  伏读二刘公瑞岩留题感事兴怀

  其一

  谁将健笔写崖阴,想见当年抱膝吟。

  绶带轻裘成昨梦,遗风余烈到如今。

  西山爽气看犹在,北阙精诚直自深。

  故垒近闻新破竹,起公无路只伤心。

  其二

  投绂归来卧赤诚,家山无处不径行。

  寒岩解榻梦应好,绝壁题诗语太清。

  陈迹一朝成寂寞,灵台千古自虚明。

  传来旧业荒芜尽,惭愧秋原宿草生。

  第三次进瑞岩是同年秋天,朱熹再次陪同妹夫彦集等游瑞岩,留诗四首,题为:

  入瑞岩间道得四绝句呈彦集、充父二兄

  其一

  忆昔南游桂树阴,归来遗恨满尘襟。

  篮舆此日无穷思,万壑千岩秋气深。

  其二

  翩翩一马两肩舆, 路转秋原十里余。

  共说前山深更好,不辞迢递款禅居。

  其三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黄叶共悠悠。

  其四

  风高木落晚秋时,日暮千林黄叶稀。

  只有苍苍谷中树,岁寒心事不相违。

  游瑞岩后,他考察了海口龙江书院,并由林亦之陪同,游七社(今南岭)梨洞,在村前巨岩上留题“龙津”二字,每字高1.8米,宽1.3米。古迹犹存。

  另据清·乾隆《福清县志》卷二“地舆志”载:朱熹在福唐里闻读山一块巨岩上题刻“闻读”二字。惜于上世纪扩建公路时,此石被毁不存。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