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吃了中秋【米时】寒衣搬出来”

2013-09-18 10:42:18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田 由

  八月十五中秋节,节期一般在二十四节气中立秋与处暑前后,临近白露与秋风,俗谚:“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出伏后的这一两个月间气温逐渐下降,秋天已悄然来临,所以福清又有“吃了中秋【米时】,寒衣搬(方言读作“不”)出来的民谚。

  中秋节,全国各处普遍以吃月饼、摆果饵拜月为主要节俗活动,福清亦然。清乾隆版《福清县志》卷之二“地舆志·岁时”载:“中秋节,作月饼相鬻;户争买,兼以酒果馈遗,夜置酒玩月”。同时还有烧瓦塔,放孔明灯,放焰火等节庆活动。而吃中秋【米时】则是他邑所无的节俗。

  所谓“中秋【米时】”是以刚收获的新糯米水浸后磨成米浆,压去多余水分后分捏成米时剂,并搓成柑橘大小的圆团,在沸滚的水中煮熟。再蘸上用熟黄豆粉,熟花生仁碎,熟芝麻和白糖混合而成的米时末,并压成饼状。类似北京的名小吃——驴打滚、四川的名小吃“三炮台”。这种滚上末的米时,福清人平时称为“豆末【米时】”或“豆丸【米时】”,而在中秋节这天的【米时】则另称为“中秋【米时】”。

  中秋节吃月饼,可能只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之为。记得儿时生活在乡郊,乡间并无此俗。但做“中秋【米时】”却是家家户户少不了的。有时还互相馈赠,增加邻里间的亲谊。

  关于中秋节吃【米时】的风俗起自何时,是何缘故,至今仍未找到文字根据。目前民间流传两种说法:一是“时令说”,言中秋时节乃新糯稻、花生、黄豆成获季节之后,人们为了尝新,而为之;一是“口彩说”,说是吃“【米时】粿依中国人的文化观念隐含‘时来运转’之意”,是十分吉利的,故而为之。不知还有其他说法没有,待考。

  “吃了中秋【米时】,寒衣搬出来”还是福清一则天气谚语,中秋时节三伏已过,暑气已消,秋风渐强。虽然午间有时还有点热,但早晚时候温度已下降至20℃左右。在过往民众生活贫困,并不像现在这样人人都有四季换季衣物的时节,天凉了,只能把冬天穿的寒衣取出,以抵御越来越强的寒意。

  可能现在年轻人对“吃了中秋【米时】,寒衣搬出来”体会不深,盖因一是现时过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能吃上月饼,再也很少有人再做中秋【米时】了。二是近时以来由于全球天气变暖,气温升高,中秋时节并不像我儿时那样清冷,营养比我儿时好多了的年轻人,当然体会不到“秋寒”,也不必要马上搬出寒衣了。不过,从这则乡谚,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了解到以前福清的自然和社会状况,这也是我把这句乡谚重新从故纸堆中拣出来奉献给各位的一个缘由了。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