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修缮祠堂可别丢弃珍贵文物(图文)

——市政协委员希望宗祠重建应保留历史遗产,突出宗族文化

2013-08-28 11:55:19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文/图 记者 陈仁杰

1.jpg

江镜镇北翁村何氏祠堂内景

2.jpg

东张镇先进村倪氏祠堂外景

  去年以来,市政协文史组委员在采写《玉融百祠谱》过程中,多次深入基层各村居的所有宗祠进行实地考察,对分布在玉融大地上的宗祠现状及所存在问题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他们在考察中发现,有的祠堂在重建时,一些具有文物价值的材料被丢弃,实在可惜。为了帮助后来者更好地重建、重修宗祠,委员们提醒,修建祠堂时应该保护好文物,并有所创新。

  宗祠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宗族事务、修编宗谱、议决重大事务、体现宗族的亲和力与凝聚力的重要场所。可以说,今天的宗祠早已成为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尊祖敬宗、敦睦宗族、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场所。

  据考证,历史上福清大规模营造祠堂是在明清两朝。那时入闽、入融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家族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故一时建祠之风盛行。但是,经过了数百年岁月的风雨洗礼,有许多宗祠破损严重,亟需重建修复,而且有不少宗祠业已修复完善,其中,大部分都是在近十几、二十年重建的。

  纵观这些新修复的祠堂,总体上说,都保留了旧制建筑风格和宗族文化,而且修复得十分美观。但是,也有相当一些祠堂在重建时,却把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材料全部废弃不用,而选用新材料取而代之,令人为之惋惜。

  那么,重建宗祠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业内人士认为,重建宗祠,应尊祖规,座宇朝向,均依原制。主体恢复旧制,局部革新改造,追求大方美观,重振宗祠雄风,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宗祠的肃穆庄重,经久坚固,要有相应的修复和保护对策,让祭祀有祖堂、演戏有舞台、休闲有院所、观景有花园。

  一个在常人眼里看似普通的祠堂,其实留下许多对本宗族来说具有特殊的信息,如何保留先人遗留的历史印迹,应是重建宗祠的重点。因而,重建祠堂,应该严格保护原宗祠的工艺品,一砖一瓦一木,一碑一匾一石都要严加保护。因为原宗祠内的石雕木刻栩栩如生,堪为上乘的艺术精品,有着较高的文物价值。即便是圆墩墩的石墩,尽管没有任何的花草图案,但“唐鼓宋莲”,后人依然可以根据石墩的造型,判断出建造的朝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考究、文学研究的价值。考察的委员说,从文物角度来说,甚至于新建的整座祠堂的价值,还不如明清时代一块碑匾值钱呢!因而,在拆除原宗祠的石柱木架和挖掘基础时,要特别注意发现和保护幸存的文物,不让其受损或遗失,而且要尽量用上,不要一味追究新潮与时尚。

  还有的宗祠在重建时,修复成了什么什么的“境”、“宫”,这是重建宗祠的大忌。因为宗祠顾名思义是宗族、宗亲祭祀祖先的场所,一向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它具有广泛的兼容性,不分地域与信仰、职业与地位,凡是宗亲都有祭祀权。但是,如果修建成“境”或“宫”,就大大限制了不同宗教信仰的宗亲的祭祀权,不利于敦睦宗族,团结交流,不利于发挥宗族的亲和力与凝聚力,这一点很重要,希望能引起后来者的深思。

  重建宗祠,少不了要树碑立传,要留下重建时的时代烙印。因为今天在我们看来是新的东西,同样过了几百年以后,就是文物了。因此,在重建时,最好在大门上方的“某某祠堂”的碑石上,刻上何年、何月建造的字样,以便后人缅怀与考古。同时,最好要立碑作文以记之,把宗祠的历史、宗族渊源(以落户本村始祖为主线及发祥情况)、族丁规模、始建时间、修缮年月、资金来源、历史沿袭等重大事项,简明扼要勒石铭记之,以彰显祖功宗德。

  比如,江镜镇岸兜村陈氏祠堂立碑石记载:“复建陈氏宗祠自公元一九八七年十月初七日破土动工,至次年十二月十七日正式竣工。其资金源于系陈氏宗亲有海外侨胞并全村九百五十四丁,总献捐十三万余元,芳名于左,总造价二十一万余元。是年,每担谷价二十八元,每吨水泥二百元,每吨钢材一千七百元”,就是最好的范本。再比如,江镜镇城坂村翁氏祠堂始建于乾隆十三年,记载当年建祠仅18户人家、36丁。虽然只有几个字,却向后人传递了重要的宗族发展史实。

  修复宗庙,重建祖基,是一件庞大的工程,其中,编排续撰宗谱,也是大事中之大事。现在,仍然有许多地方,宗祠虽已建好了,却无法续撰宗谱,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许多宗族的族谱,被焚毁于那个特殊的年代。因此,要及时抢救宗祠文化,要从老年宗亲的口中挖掘历史,考证历史,补救历史,如果现在不为之,将来再去编写,恐怕就成为空谈了。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